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的十一月六日,是著名的淮海战役五十周年的纪念日。笔者珍藏了一枚由华东军区颁发给参战者的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这铜质纪念章图案是由光芒四射的五角星以及两个交叉的步枪组成,图案的下方是“淮海战役胜利”六  相似文献   

2.
周安治 《中国煤炭》2000,26(5):51-52
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临涣集附近,悄然崛起一个现代化大型企业──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临涣选煤厂是一座设计年入洗量300万t的矿区型选煤厂,于1990年6月建成投产,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142人。该选煤厂主要人洗临换、海孜、重亭三对矿井生产的原煤,主产品精煤为冶炼用焦肥煤,产品具有结焦性好、低磷低硫、质量稳定等特点,主要销往华东地区各大钢铁公司和焦化厂,并出口日本和印度。投产IO年来,临换选煤厂生产不断发展,产量逐年递增,两个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先后获得煤炭部质量标准化选煤厂…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地贸局自大战八、九两月以来,一共粗踩了五次战役,取得很大的成箔,为了供备地参考,埂将慈局第四战役小桔,和第五战役步署中有关探矿部份的情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同情     
二十年来,一位老人蹒跚的身影印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位磨剪刀的老人,约七十多岁。 一天,门外传来沙哑低沉的“谁磨剪刀”的声音,我忙叫孩子去喊住他,等我拿出剪刀时,面对的是一位苍老、已近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伸出粗糙如树皮的手接过剪子,坐在长凳上开始磨剪刀,动作缓慢,呼吸沉重。五岁的孩子蹲在一旁,出神地看着他。一把剪刀磨好,他让我试试,我没试。此时,孩子急忙进屋,找出另一把剪子,默默地递给老  相似文献   

5.
亲情与房子     
丈夫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和他结婚的时候,姐姐已出嫁,弟弟、妹妹还小,公公、婆婆的身体又不太好,为了照顾老人,我们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晃十三年过去了,这期间,弟弟、妹妹都已成家立业,在老人的帮助下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我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令我痛心的是,在公公、婆婆患病住院、急需用钱的时候,兄弟姐妹只是偶尔到医院看望一下,当丈夫提出让他们给些经济支援时,他们居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住在老人的房子里,本应该我们管。当我和爱人还未从老人去世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时,姐姐、弟弟和妹妹就开…  相似文献   

6.
细节的感动     
金启 《当代矿工》2005,(1):34-34
我有半个月的时间没见到父亲了。父亲是有三十多年矿龄的煤矿工人。我成家后,平日里就很少回家,特别是调到1公里外的矿部上班后,几乎一个月不回家一次,也就很少见到父亲。去年,矿上破产,父亲提前办了退休。按理说,正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父亲退休能享清福,矿上的老工友们都这么认为。其实,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如今我们姐弟三人都已成家,工作顺利,全家也是三代同堂了,定不会让父母亲过多地担忧,父亲完全可以像许多老人一样怡然悠闲地安享晚年。可一生操劳、习惯忙碌的父亲却怎么也不肯在家中休息。他不顾…  相似文献   

7.
石咀山矿区走向长8公里、倾斜宽4公里、面积约32公里.矿区西依贺兰山、东濒黄河,为一宽阔的冲积洪积乎原.第四纪层的厚度自东南向西北增加,最大达420米,含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含煤地层是石炭系太原群和二迭系山西组,共有可采煤层9层,总厚度约30米,含煤系数10%左右,煤层倾角10°~30°.地质储量13.9亿吨,其中精查储量4.5亿吨.整个煤层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煤田内只有一条落差84~104米的F_1逆断层,其余为小的褶皱和小断层,地质构造及煤系地层水文  相似文献   

8.
一、矿区概况 鹤壁煤田呈单斜构造,南北长约34公里,勘探深度为1000米时(-800米)平均宽约4公里,面积约126公里~2。地质储量约13亿吨。 煤系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主要可采层是大煤,煤种为瘦煤,煤厚4~12米,一般为4~8米;在大煤下面还有两层下夹煤,局部可采,煤种为贫煤和无烟煤,下夹上煤厚0.6~1米,下夹下煤厚2.2~3米。 1954年以前仅有地方小窑开采,1954年开始矿区建设,先后建成9对矿井,总设计能力441万吨,另有两对待建井。矿区自1957年11月一矿移交生产,到1981年共产原煤8743万吨。 矿区浅部煤炭资源,到1980年底尚有地  相似文献   

9.
1960年的寒冬,一位老大娘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在村里挨户乞讨。望着老人枯槁皲裂的双手和期盼可怜的眼神,小占华飞奔回家向母亲要了两个窝头,连同自己平时省下的三角零用钱一同递到了老人手里……  相似文献   

10.
父亲叫李天法,已逝。他是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基层干部,他的言行给了我巨大的影响,他是我人生路上的路标。 记得我八岁那年,同伙伴们在街上玩捉迷藏,有个卖西瓜的老人送给我一个西瓜。父亲问:“瓜是哪来的?”我说是一个老人给的。父亲不让吃,让我把瓜还给老人。当我把瓜还给老人时,老人对站在我身后的父亲说:“你这是干啥?我自留地里种的,孩子不该吃吗?”父亲见我泪跟汪汪,便掏衣兜,我知道父亲是打算买瓜了,可父亲掏了半天,没掏出什么,对我说:“你回家拿瓜干  相似文献   

11.
感动瞬间     
感动,一种令人酸楚的滋味。它在生活里,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细节里。突然出现的一个事物或一段情节,都会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思绪万千。因为有了感动,生命才丰富多彩,才刻骨铭心。前日,遵父亲的嘱咐,我去看望一位疾病缠身的长者。敲开门,老人步履蹒跚地迎接我。他患的是喉癌,家人却善意地隐瞒着他,说是声带息肉。听着老人说话的声音,几乎是气体喷射出来一般,特别嘶哑。寒喧几句后,我拨通父亲的电话,让两位多年未见的老兄弟说说话,互相诉说想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虽然离开故乡已经将近三十年了,但童年时代在农村生活里曾经出现过的慈祥的老人、善良的亲戚、天真的伙伴,还有那无边的平原,碧绿的庄稼、清澈的河流甚至到一眼水井,一架磨盘,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无不记忆犹新,常常出现在我的思念里,不断涌现在我的梦中。虽然进了城市,但内心深处,我总觉得自己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民。我不仅对土地怀着无限的感激和敬畏,而且喜欢花草,喜欢庄稼,喜欢树木,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父子两人相隔30年,先后“牺牲”在煤矿井下的悲情故事。 那天,我去看望这个仍然弥漫着丧夫、丧子之痛的婆媳家庭。 老人叫杨兰英,今年70岁,满脸“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她丈夫郭卫国是在1970年原烈山矿的一次事故中去世的,小儿子郭小矿于2001年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去年3月份,老人回老家给儿子烧周年纸,回来后,又患了脑血栓,左边半个身子都不听使唤。 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老人家感情的闸门  相似文献   

14.
在淮海战役的古战场、一座新兴的河南省现代化地方矿井——新庄煤矿正在崛起。新庄矿位于豫东平原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处,永城煤田的东部。西傍京九铁路、北傍陇海铁路、东临京沪铁路、淮河支流沱河穿矿区而过。井田总面积15km~2,东西走向长3km、南北倾斜长5km,地质储量为1亿t、可采储量为6500万t,深部还有3500万t备用储量,煤质属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7000大/卡kg以上)的优质无烟煤。  相似文献   

15.
一位鲜为人知的老太太在1993年东亚运动会期间成了上海滩的名人。她就是曾于1936年目睹柏林奥运会盛况的陈咏声女士。 陈咏声老人与世纪同岁,今年已九十七高龄,曾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我在电话里和她联系时,根本听不出对方已经是近百岁的老寿星。那天我去采访她,一敲门,室内就传出她热情的声音:“请进!”。老人身材瘦小,但眼睛烁烁  相似文献   

16.
香香爆米花     
吃过晚饭,和老公一起出来散步.小区门口,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个爆米花的老人,只听"砰"的一声,爆米花的香气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我情不自禁地吸吸鼻子.老公笑说:你的馋虫是不是被勾引出来了?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知我者,老公也!  相似文献   

17.
葛店煤矿地处当年淮海战役中心战场河南省永城县东南,与苏、鲁、豫、皖四省相交界。该矿1970年建井,1975年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现有职工2100人,固定资产 3400万元。 该矿位于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永城矿区。所产煤种为特低硫、特低磷、低灰分,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素有煤质好,煤炭销路好,经济效益高,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产品供不应求,享誉华东。  相似文献   

18.
正6月25日上午,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柴里煤矿工会迎来了两位骑着小三轮车的不速之客:1 973年荣获山东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称号、今年85岁的老劳模张建海老人和其82岁的老伴房学玲。刚走进矿工会接待室,还没等落座,戴着助听器的张建海老人就可着嗓门说明了来意"谢谢工会的领导们给我提高劳模津贴……"工作人员赶紧把两位老人搀扶到沙发边坐下。房学玲老人说:"今天早上吃完饭,老张说今天天  相似文献   

19.
风雨矿山路     
正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从家里赶了200公里的山路回到单位。此时,雨纷纷扬扬地下着,夜色在浓厚的雨雾中变得妩媚而又沉默,清香的泥土味道沁人心脾,却使我无法宁静。作为一名煤矿人,6年里,我走过了12万公里的风雨矿山路。而在这段时光中,我也遇到了几个可爱的人,他们和我同程的故事,可以说来给大家听听。山里风光旖旎,景色美妙。对于路过的人而言,美景总是稍纵即逝;而对于长期工作在山里的  相似文献   

20.
很久以前,山西沁县东南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两个村落,相距很近,叫上不理村和下不理村。有关这两个村的村名,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也不知是什么年代,有一天,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村里,想讨碗开水喝。当时,一村民刚从家里出来,正要下地干活,老人便迎上前去,问道:“小大哥,讨碗开水喝如何?”村民听到问话,见是一位不认识的白发老人,便答道:“家中没有开水。”说完就要离去。老人见状,忙又问:“有水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