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XMI的UML模型到XML文档转换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处在需求分析阶段的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模型图的信息,在分析XMI(XML Metadata Interchange)文档特点基础上,实现了把UML模型转换成基于XML Schema规范的XML文档。从转换的必要性出发,详述了基于XMI的这种模型转换过程及基于XML Schema规范的XML文档的生成规则。  相似文献   

2.
语义对象模型是把语义看作基本出发点,用来文档化用户需求并建立数据模型的。利用语义对象模型来获得XML Schema,或将语义对象模型作为关系数据模型向XML Schema转换的中介,有利于尽可能多地保留数据的语义信息。文章提出了利用语义对象的XML Schema数据建模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建光  段富 《微机发展》2007,17(7):123-126
为了把UML模型用XML描述出来,可以从模型转换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把XML描述结果当作XML模型考虑。利用集合的概念定义了一个UML源模型,并用构造树的形式描述了UML基本模型元素的结构。根据构造树的描述定义目标XML模型的XML Schema。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模型元素实例集合的扫描和对模型元素构造树遍历的方法来进行UML模型到XML模型的自动转换。  相似文献   

4.
一种UML模型到XML模型的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把UML模型用XML描述出来,可以从模型转换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把XML描述结果当作XML模型考虑。利用集合的概念定义了一个UML源模型,并用构造树的形式描述了UML基本模型元素的结构。根据构造树的描述定义目标XML模型的XML Schema。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模型元素实例集合的扫描和对模型元素构造树遍历的方法来进行UML模型到XML模型的自动转换。  相似文献   

5.
宁静  刘杰  叶丹 《计算机科学》2010,37(6):179-185
使用XML Schema能够对XML文档进行有效性验证以及对查询、转换等操作进行优化,但是实际应用中大量XML文档缺失关联的Schema.提出了一种根据XML文档自动提取对应的XML Schema Definition(XSD)的方法XSDInfer,先根据合并规则将XML解析过程中分析得到的模式信息记录在内容模型图中,再根据生成规则将其转化为内容模型表达式,进而得到XSD.XSDInfer能够在内存消耗比较少的情况下快速地处理超大规模、深度嵌套的XML文档,同时支持XSD的上下文相关的内容模型,提取出的XSD也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实验表明,与同类方法相比,XSDInfer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XML已成为数据交换的事实标准,XML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地利用关系数据库,需要将关系数据转换为XML数据.文中对Schema和DTD进行了比较,Schema模式是XML的首选模式,并分析了Schema的结构和作用,结合电子商务开发提出了关系模式到XML Schema的转换.实现了关系模式到XML Schema的完全转换,该转换能更有效地等价描述关系模式,保证了模式转换后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XML已成为数据交换的事实标准,XML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地利用关系数据库,需要将关系数据转换为XML数据。文中对Schema和DTD进行了比较,Schema模式是XML的首选模式,并分析了Schema的结构和作用,结合电子商务开发提出了关系模式到XML Schema的转换。实现了关系模式到XML Schema的完全转换,该转换能更有效地等价描述关系模式,保证了模式转换后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XML的电子病历数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提出了基于XML的电子病历数据的建模方法:首先,抽象出电子病历系统中主要数据概念,并将其数据结构和关系图形化,建立其概念模型;然后,根据建立的概念模型到UML的映射机制,建立电子病历数据UML对象模型;最后,根据定义的UML模型到XML Schema的映射机制,实现UML方法描述的信息数据对象模型到XML Schema的转换,从而建立了基于XML Schema的电子病历数据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关系模式的向量模型和XML模式树模型,提出了一种关系模式到模块化的XML Schema的模型映射方法BTT,其映射规则保持了关系模式的结构、属性以及约束信息的完整保留,自底向上的映射顺序在没有牺牲转换效率的情况下,完成了模块化的封装与重用,使得对转换后的XML Schema文档的更新操作可以在模块化内部完成,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了与传统的嵌套层次的XML Schema文档相比,BTT方法转换形成的XML Schema在维护效率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XML技术的推广,许多应用程序采用XML文档来收集和维护用户输入数据。由于XML Schema定义了用户输入数据的类型和结构,所以利用Schema自动生成用户界面,可以减少工程开发量,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但是Schema所能表达的数据结构非常灵活和复杂,同时界面开发涉及大量人机交互细节和数据检查,这增加了自动生成的难度。从实际应用出发,提出利用Java语言来开发转换工具,实现由XML Schema自动生成HTML Web Page的技术。就模型驱动生成用户界面而言,该方法有效可行,并且具有较好的可扩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统一建模语言(UML)时序图与Petri网间转换的问题,提出基于消息的UML时序图向Petri网转换的映射算法。以XMI,XPDL,XSLT为核心,建立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实现该映射算法的3层转换方案。结合XML应用环境要求,建立映射处理流程,并通过实例对方案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MG's XML Metadata Interchange Format (XMI) was the need to have a standard way for UML tools to interchange UML models. However, the fact that UML models, saved as XML documents, are now accessible to standard XML tools,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to which less attention has so far been paid.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XMI can be exploited for performing model analysis and housekeeping task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ird party or in-house tools. With the help of examples we focus on what can be achieved with small-scale XMI programming by a single developer in hours rather than days. We suggest that this new capability may have important and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UML modelling using tools.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定制化集成接口方案难以适应日趋动态的企业应用集成环境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元模型的企业应用数据集成方法,定义了数据集成接口定义元模型,并用XML描述了该模型的构成。建立了基于元模型的企业应用数据集成过程模型,开发了通用的数据转换组件,并在某集团企业多级质量管理系统上下两级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中进行了应用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MOF技术的网络建模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型驱动架构方法极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而模型之间的转换是开发基于模型驱动架构应用工具的关键技术。采用MOF技术建立不同类型模型结构,运用XMI Bus的数据交换技术将MOF和XML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极大降低了模型转换的壁垒,使得异构环境下的工具和各种模型间的交互变得简单。本文研究了MOF的相关技术,最后运用该技术实现了网络中的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15.
模型驱动架构(MDA)是由对象管理组织(OMG)提出的应用模型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其核心理念是平台无关模型建模和平台特定模型转换。通过编程实现基于元对象机制2.0(MOF2.0)查询/视图/转换(QVT)标准定义开发的框架,该框架可以将元模型转换为特定N层应用程序类,实现主要程序功能,从而大大提高开发效率。验证了通过编程实现模型驱动转换的灵活性和功能实现的多样性,包括XML文件对模型规范的描述以及生成代码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XML的元数据体系的数据交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针对Internet和电子商务中数据交换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元数据交换体系的数据交换,该数据交换方法以描述元数据和模式转换元数据为基础支持,并以BtoB模型为应用对象,完成了将XML文档无二义地转换为关系模型的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XML联合签名     
郑晓梅  张天 《计算机科学》2010,37(8):208-213
首先分析了目前Web服务架构中XML多方通信业务链的典型应用,并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了联合签名加密技术,以解决传统签名技术在此类应用中存在的重复签名、信息关联不严格等问题.同时,分析了通过现有XML签名规范实现该技术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新的XML联合签名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XML联合签名的语法定义.  相似文献   

18.
系统的不同方面和抽象的不同层次需要不同的语言,构建系统时必然存在多种语言描述的不种模型。采用MOF统一方法描述不同类型的建模结构,运用基于XMI bus的数据交换将MOF和XML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极大降低了MOF技术壁垒,使得异构环境下的工具和各种模型间的交互变得简单高效,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基于MOF的模型协同解决方案在工作流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e latest Internet markup languages support the representation of structured information and vector graphic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how these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publish software engineering diagrams on the Internet. We introduce BOX, a portable, distributed and interoperable approach to browsing UML models with off‐the‐shelf technology. Our approach to browsing UML models leverages XML and related specifications, such as the Document Object Model (DOM), the XML Metadata Interchange (XMI) and the Vector Markup Language (VML). BOX translates a UML model that is represented in XMI into VML. VML can be directly displayed in Internet browsers, such as Microsoft's Internet Explorer 5. BOX enables software engineers to access and review UML models without the need to purchase licenses of tools that produced the models. BOX has been successfully evaluated in two industrial case studies. The case studies used BOX to make extensive domain and enterprise object models available to a large number of stakeholders over corporate intranets and the Internet. We show how XML and the BOX architecture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software engineering notations. We also argue that the approach taken in BOX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domains that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adopt XML and have a need for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XML information. These include browsing gene sequences, chemical molecule structures and conceptu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s.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