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带动西部大开发——以南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效果却并不理想。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为例,阐述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怎样用创新型的城镇化战略来促进这个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领域效果却并不理想。中国社科院专题组将其归纳为七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呈逆向调整。2007年西部地区采掘和原料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55.07%,比2000年提高10.75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仅37.0%,比东部低1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梅强  孔宏 《山西建筑》2012,(32):44-45
结合多年工作心得,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展开论述,指出新型城镇化要以城乡一体规划为引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为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新型城镇化路径区别于东、中部地区。在"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彰显"等新型城镇化要求下,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应重点突出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就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保育生态文明、彰显文化特色、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城镇空间城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判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西部地区一直在城镇化的探索道路上徘徊,西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存在地区的局限。本文就从自身学习角度出发,思考小城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童静  陈薪光 《城市建筑》2014,(21):56-56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以生态建筑在成都的发展为例,对将生态建筑设计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运新 《中外建筑》2014,(8):122-124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出台,将对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思路产生转折性的变化。城市发展必须由原来扩张性的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式的存量改造为主的方向转变。文章以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当下特大城市的旧城改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迎合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从而更有效的解决我国大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区位、地理、资源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欠发达山区城镇化发展有别于沿海较发达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成为山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文本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从资源承载条件、民族特色发挥和优势资源利用等角度出发,探索山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并从六个方面提出景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途径:加强核心区域建设,推进下山移民安置工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城乡交通网络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4)
随着沙湾县城东进的发展趋势,沙湾城市发展将大量占用金沟河镇土地,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是今后金沟河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问题,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为今后加快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给小城镇带来巨大变革,城中村改造则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环节。文章以河北省冀州大常庄为例,从城市生长角度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促进社区发展的作用、特点及存在问题,并从政策、保障措施、就业安置等方面对小城镇城中村改造进行分析、论述,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卫 《城市规划》2016,(5):27-32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基于中央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部署,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的特殊内涵和任务。现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难、"落不了地"的问题突出,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本文探索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新途径,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的理念。行动计划的创新意义体现在:将城镇体系规划由专业部门的技术性要求,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执行体系的具体工作,并通过任务分解,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责任,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实现城镇体系规划的战略目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2011—2020)》包括5个方面、22项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规划行将收官之际,国家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升到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位置。"双新"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群除了要继续担负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责任外,以城市群引领和优化重组区域经济格局也将成为其重要职责。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空间发展阶段梳理、现状及趋势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双新"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同格局的总体思路与变革方向,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的城市群空间载体,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贫民窟的国际定义和分类,从中国保障性住房的抑制性措施和地方喀什老城区改造的历程及其创新性三个层面来探讨,中国特色保障性住房抑制贫民窟发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于解决大规模混合居住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的空间组成要素短缺和动力缺失问题;接着从喀什老城区不同空间、时间和范围的住户改造需求调研分析来反映改造的多重要素及其实现的可能途径;最后从住宅小区和街区式住宅的国际发展状况来探讨后者对于实现公平和永续的合理性,并结合设计导则将该发展模式运用到喀什老城区改造的实际项目当中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高元 《城市规划》2015,(10):52-5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经济的开发推动了陕北经济跨越式快速增长,但能源富集并未真正带动城镇化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表现出危机,表现出"资源诅咒"。本文在分析陕北城镇化表征的基础上,从资金投入、利益分配与利益补偿三方面揭示了"资源诅咒"的内在逻辑与危机。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诅咒"是能源产业"非常态"发展积累所致,受制于资源依赖过度路径、历史欠账较多、体制局限。能源新常态倒逼陕北转型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目标和方式,化解资源对于城镇化的抑制作用,是规避"资源诅咒"的机遇期。陕北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构建应以创新和生态为底线,统筹城矿乡村资源配置和劳动力分配,挖掘城市潜力,彰显地域特色,实现多元和谐、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子瑜  李明 《城市规划》2011,35(Z1):54-60
基于对国内城市设计实践的现状实效认知,以"过程融合"为切入点,提出转变城市设计服务模式的设想,并结合北川新县城城市设计工作实践,从技术服务与组织建构的双重视角以及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操作层面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6.
郑德高 《城市规划》2011,35(Z1):127-131
金融危机之后,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持续向周边地区扩散,发达板块与新兴增长板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市场导向下的长三角扩区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华东经济板块。但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和以安徽为代表的新兴增长地区都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前者需要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后者需要双轮驱动,加速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本文以安徽为例探讨了工业化、再工业化、城镇化、异地城镇化和人口回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许皓  李百浩 《城市规划》2019,43(2):22-28
中国语境下的Urbanization,因都市化、城市化、城镇化不同译名,呈现多元的表述方式。新型城镇化等衍生词,则进一步丰富其表达。本文引入概念历史的分析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法,以波动频次与文本语境分析作为切入,追溯以上概念的起源与阶段性变化,考察概念演进的动因机制,目的是"以词为镜",折射出中国城市化经验的某种独特性,理解其中历史逻辑,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张杰 《城市规划》2011,35(11):88-96
苏锡常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一直是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典范。但是随着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其城镇化"光环"背后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囚徒困境"。据此,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城镇化制度变迁,城镇企业变革、农村居民进城与出城的交易成本分析,以及城乡规划制度等方面的剖析,揭示了引发"囚徒困境"的根源:制度安排失范引发社会协调机制的失效。对此,进一步提出了突困之道:修补理论研究的缺失;构筑完善的相互协作的制度体系;在规划领域,应重塑城乡规划的核心地位,建立和谐为主体的规划,形成城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镇区总体规划、控制单元规划的由宏观到微观的编制体系,以此促进苏锡常地区城镇化"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陈小卉 《城市规划》2015,39(3):29-33,41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三块地"格局将有望实现重构,城镇化发展的各要素也将由此产生变化,城镇化发展模式有望实现转型。本文以我国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江苏省为例,总结江苏在近年来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而分析"十三五"期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应对,为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路径思考,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悬殊,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方式,而地域性城镇空间发展是重要的支撑.黄土高原具有独特的地貌环境,同时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快速通道.强化设计结合自然,尊重地域生态环境,建立从绿色生土建筑、绿色黄土山地城镇到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空间体系,是黄土高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