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岩带是早前寒武纪的一些向形构造(),它们被含有大量变质基性岩的火山成分的表壳岩地层充满,这些表壳地层的变质作用不高于角闪岩相。这些绿岩带分布在所有大陆,并反映了早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和发展所特有的火山作用、沉积物堆集、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等特征。大多数绿岩带在火山与沉积相、变质作用条件、花岗岩类形成史和变形序列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在文献中,对这些共同的特征已进行了相当详尽的研究,而且,主要注意力正是放在了绿岩带的同型性与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的绿岩带形成模型上。上述共同特征对于阐明作为早前寒武纪特殊构造的绿岩带的原则特点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研究它  相似文献   

2.
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区,狭窄的"绿岩"(超镁铁质及镁铁质火山岩)带及上覆沉积岩与广阔的"花岗岩"(花岗质侵入岩、片麻岩及混合岩)区相伴出现,因其缺乏任何清楚的现代类比物而长期困惑着地质学家们.不仅不能确定绿岩最初如何形成,而且对这类地区独特的构造、变质格局的成因及发育时间也争论不休.许多花岗岩-绿岩区显示出穹-脊的几何学特征,其中带状表壳岩(火山岩和沉积岩)出现在构造槽中,楔入于穹状花岗岩-片麻岩-混合岩杂岩体之间.在邻接穹隆的表壳岩系中出现典型的变质晕,接触带本身是剪切带.本文报道了巴西一个花岗岩-绿岩区的野外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结构型式形成于元古宙,比绿岩喷出时间晚500Ma.作者认为形成这种格局所必要的热体制及变形运动学可能发生于地壳伸展期,当时,热的基岩沿着超壳正断层系统向上输送到表壳岩系的底部.  相似文献   

3.
主要是对威特沃特斯兰金矿床(南非共和国)和巴列伊成矿区(外贝加尔,俄罗斯),在区域构造位置、裂谷构造发育特征、裂谷基底特征、矿床成因矿化特征等11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揭示了两个矿床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特征。首先矿床分布的区域规律性相似,它们都受大型裂谷带和裂谷带周围与构造岩浆活化有关的断裂带控制;同时构造岩浆活化两次发育的特点相似,早期形成了由双峰喷发岩岩层充填的火山洼地,及比较晚发育并叠加在火山洼地之上的陆源裂谷盆地本身。由此总结出寻找与不同时代裂谷构造有关的巨大型金矿床的三个找矿标志:①基底标志,绿岩带发育的前寒武纪深变质杂岩体;②两次形成的裂谷洼地,第一阶段形成了由双峰式喷发岩充填的洼地,第二阶段形成了以陆源杂岩体为主体的裂谷带本身;③由深大断裂和与深大断裂相交的使裂谷基底、裂谷边缘和裂谷中心具有块状结构的断裂构成的裂谷构架。本文特别强调指出,这两个金属矿床在矿床成因和年龄上存在很大差别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4.
朝鲜半岛中部的构造、岩石和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中国中东部的秦岭—大别山—苏鲁碰撞带穿越黄海延伸至临津江带。首次鉴定为临津江带西部的 Yeoncheon 杂岩,主要包含有向北倾斜的变质层序:(1)北部 Jingok单元,由巴罗型变泥质岩组成;(2)南部 Samgot 单元,由钙硅酸盐岩和角闪岩组成。Jingok 单元内,主要是具逆向剪切、向南倾倒的构造。而晚期的正向剪切发育于 Samgot 单元和其南部的变形花岗岩中。这些构造样式被解释为碰撞带挤压后抬升中伴生的伸展变形。角闪岩估算的压力-温度(p-T)指示,高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8×10~8Pa~13×10~8Pa 和630~790℃)可能是榴辉岩相沿右旋 p-T 轨迹演化而成。Sm-Nd 和 Rb-Sr 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晚元古代侵入的角闪岩在二叠—三叠纪期间变质。  相似文献   

5.
Homestake是早元古代(距今2.0Ga年)以铁岩为主的具世界级的金矿床,从128百万吨岩石中可采34百万多盎司的金.金矿化以Homestake组的铁岩为主,该铁岩在矿区的东部和西部各自由铁闪石和镁菱铁矿片岩组成.在矿区环境中,可以看出上部绿片岩/下部火成闪石变质中的两次大褶皱事件和单一的变质幕.许多矿体含有9个长的线状带,一般呈向斜.矿  相似文献   

6.
绪言 Kerrich(1981)、Kerrich和Fryer(1981)、Kerrich和Hodder(1982)以及Fyfe和Kerrich(1984)已经证明,太古宙绿岩带中的脉金矿床相对于背景丰度来说高度富集了稀有金属(Au、Pd、Ag、Sb和W)。这些矿床相对于背景丰度仅轻微富集或实际上贫化了贱金属Cu、Zn和Pb。但是绿岩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差不多富集了相同程度的贵金属和贱金属。引起金属这种分配的原因是鲜为人知的。本文将近期一个溶解度实验的结果用于这一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钙碱性煌斑岩与中温热液金矿床(太古代到第三纪)之间的共生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在中温热液金矿床中,煌斑岩不仅与矿化带共空间,而且与矿化同时间。我们提出的假说认为煌斑岩是从深地幔富Au源岩中搬运Au的载体,因为深地幔遭受广泛的地壳作用,生成长英质岩浆或将其金释放到中温变质热液系统。这种模式不仅可缓解现有中温热液矿床的岩浆模式和变质模式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可解决金矿床和长英质(斑岩-花岗岩类)侵入体之间的不确定关系,因为煌斑岩可能相当二者的母体。金矿床和煌斑岩的共生,意味着在碰撞后的造山带、岛弧、斜俯冲或地堑环境中,特深处的岩浆作用反复伴有金矿化作用。这对于矿化的太古代绿岩带的晚期演化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对于金矿床的成因也具有普遍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从单个颗粒直至岩石圈尺度上对天然变形的定量分析已获得了重要进展。人们正根据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定不同造山带变形机制的性质、变形速度以及构造活动的持续性。现在对变形期间岩石组构的改变已能借助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定量地表示出来。但对变质构造岩的显微结构及变形机制的分析越来越依赖于地球化学和岩石学方面的技术。作者和Robert P.Wintsch(印第安纳大学)最近的工作表明,岩石组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在太古代绿岩带的蚀变火山岩中,衍生碳的海水是前变质碳酸盐中碳的最主要储集层.由于太古代金矿床中,碳酸盐的碳稳定同位素千分率负值较大(平均δ~(13)C≈-3‰),因此,该碳酸盐不是来自海水碳(海水碳千分率δ~(13)C通常定为0‰),而被认为是来自区域长英质岩浆中的碳.然而,Barly和Groves在西澳的诺尔斯曼-威卢纳太古代绿  相似文献   

10.
缅甸特大型翡翠矿区,位于缅北孟拱西北部的乌龙河上游流域,地质构造上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部位的东侧,向东为滇西高黎贡山变质带。缅北翡翠矿区就产于该带。云南无此构造条件,故无翡翠矿床产出。但西藏南西部有与其相似的地质构造条件,有望找到翡翠矿床。  相似文献   

11.
对独联体各国热液金矿床分布的分析表明,晚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成矿期金矿化的强度不相上下。对独联体各国的含金性图进行了整理。评价金矿化发育强度的基础主要是大型(>100t)金矿床总储量(开采余下的储量)数据。将热液金矿床划分了16个地质成因类型;其形成与不同种类的成矿系统有关。评价了各种系统的极限产矿力,普通系统其值可以达到4000t 金。讨论了岩浆系统和变质系统的概念。得出了大型矿床的形成是由于地幔作用与地壳作用相互间发生非常复杂作用的结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许多显生宙的会聚板块边界都以出现不连续的具有高压进变质轨迹的蓝片岩带为标志.常见的蓝片岩组合可以发生广泛的绿片岩和(或)绿帘-角闪岩组合的叠加.如西阿尔卑斯.对这种类型的高压变质带来说,退变质作用是非常快速的、近于绝热的降压作用;其中某些地体在降压的早期还经历了连续加热。抬升作用很可能是由于岛弧、大洋高原或陆壳碎块进入了俯冲带(碰撞带),俯冲速度骤降或停止,并由此导致受阻的重结晶俯冲杂岩在浮力的作用下近于绝热上升的结果.另一种类型的高压变质带,如加利福尼亚西部的弗朗西斯科带,保存有变质的文石,没有低压组合的叠加。退变质作用几乎就是沿进变质p-T轨迹回返.或对于原来的高变质级岩块而言,其退变质甚至可以出现于更高的p/T比率下。很显然,部分这种类型的变质带应是在板块连续俯冲和冷却作用进行过程中,受均衡作用的驱使沿俯冲带缓慢抬升的.其上升运动是以构造叠瓦岩片、混杂岩中的层间回流,部分也许是以底垫增生柱的侧向扩张形式进行的.由此可见,高压变质带的退变质p-T轨迹对会聚板块的构造历史可以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加利福尼亚西变质带的Foothills地体中,Bear山脉断层带(BMFZ)为一复杂的多次变形带,它的活动使Guadalupe火成杂岩(GIC)和Hornitos深成岩的复式镁铁质—长英质花岗岩类在岩浆温度—高角闪岩相温度下发生变形.高温变形的证据包括,在GIC变形岩石中的同变形期重结晶集合体内有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褐色角闪石产出,在BMFZ内接触变质围岩中董青石—钾长石混合岩的褶皱轴面内有熔融浅色体产出.远离BMFZ,GIC中的复式花岗岩类没有显示出岩浆流动的证据,因此,BMFZ中GIC花岗岩类的变形完全是由于固态流动引起的。这说明,在BMFZ糜棱岩化变形之前GIC就侵入了.在Hornitos深成岩中,复式花岗岩类显示出较弱的固态变形而其中的包体则强烈拉长,表明这是岩浆流动引起的.尽管在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后来的固相线下的变形.支持Hornitos深成岩中有岩浆流动的证据还包括斜长石板状晶体和柱状角闪石颗粒具有空间取向,以及拉长状斜长石颗粒重结晶集合体的双晶具优选定向性.远离BMFZ,区域变质程度较低,表明高温变形与变质的热来自侵入体. U/Pb锆石年龄与GIC和Hornitos深成岩的侵位以及BMFZ中的变形是一致的,约为150Ma.变形花岗岩类叶理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以及接触晕岩石叶理中黑云母年龄均表明,BMFZ中的深成岩和围岩仍保留了足以使角闪岩达到高绿片岩相的热条件.这种热条件在深成岩侵位后还可持续5~15Ma.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西北部的Erro-Tobbio上地幔二辉橄榄岩侵位于欧洲与亚德里亚板块碰撞过程中的阿尔卑斯缝合带,它保存了一组大型剪切带,这组剪切带形成于Picmonte-Ligurian洋盆的侏罗纪裂谷、裂解和发展过程中,温度为800~1000℃.这些构造清楚地表明了岩石圈伸展和裂解过程中Picmonte-Ligurian上地幔中的变形部位.  相似文献   

15.
地质背景 Henherson和Brown(1966)已描述过耶洛奈夫地区的地质背景,Padgham(1987)最近又作了报道。斯拉夫(Slave)省耶洛奈夫脉金矿床产在主要的脆性-韧性剪切带中。最大的剪切带Con、Giant和Campbell宽10—150m,已知延深超过 1—2 km。在垂直剖面上,剪切带以20°—70°角横切变基性火山岩和层流之间的变沉积物。详细地说,主要构造由次级剪切带的网络组成,次级剪切带包络了各向同性岩石的透镜状区域。在剪切带的边界之间,构造片理呈“S”形,并包含一种近垂直的倾斜线理。这些几何学的关系表明剪切带符合Ramsay和Graham(1970)的简单剪切模型。  相似文献   

16.
威鲁那脉型金矿床由位于西澳大利亚Norscman-威鲁那成矿带北部的若干个太古代脉型金矿床组成,按产金量多少排序,该矿田在Yilgarn地块名列第五.矿床产于一套很低级变质相(葡萄石-绿纤石相)、铁镁质、超铁镁质熔岩流中.岩流仍保存有大量原始火成岩结构.脉型金矿化受走向北-北东、西倾或东倾的几条大型走滑断层及伴生的次级构造构成的威鲁那走滑断裂系控制.所有断层均呈右旋运动,伴有轻微的逆斜或正斜运动,最大视位移为1350m.  相似文献   

17.
本区域矿产以金、铜、铁为主,次为钨、钼等,区域上,矿床的分布,严格受岩性及构造控制。由于受多期多种成矿地质要素,包括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热液活动的叠加,形成有变质岩带、中酸性侵入岩带、韧性剪切变形带及与之有密切成生联系的铁、铜、金及多金属成矿带或矿化集中分布区,它们控制着各种矿产的形成与分布。已发现矿床和矿(化)点达多处。文章介绍了时间域三极激电测深在金矿区的勘查应用效果,在简述矿区地质概况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情况,阐述了时间域三极激电测深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数据反演,并利用地质、物探资料,指导钻孔定位,经钻孔施工,找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津巴布韦近年发现了马钦韦(Machingwe)祖母绿矿床。这是继1957年发现山达瓦那(Sandawana)矿床之后的又一祖母绿矿床的重大发现。山达瓦那已开采三十多年,深度达150米,仍采出上等原石。马钦韦矿床的产出条件与山达瓦那相似,均产于年龄为2500百万年前的太古代的罗得西亚克拉通内。该克拉通的基岩由较老的片麻岩、绿岩带和较新的片麻混合岩和伟晶岩组成,其中的绿岩带与祖母绿矿化关系最密切,由陡倾斜、部分地紧密褶皱,一般为片状岩石的拉长的或不规则体所组成。矿床所处地段的绿岩带基岩普遍受区域变质。岩性为蛇纹岩、滑石片岩、绿泥石片岩、角闪石片岩、千枚岩和石英—云母片岩。  相似文献   

19.
本书介绍了西德格丁根大学一项特殊科研计划(SFB—48),其研究的中心是在欧洲不同地区华力西造山运动和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全非达马拉(Damara)造山运动,探索两个陆间的褶皱带从地槽阶段到造山运动完成的发展过程,阐明沉积学、地球化学、岩浆、构造、地质年代、变质和地球物理的特点,有助于了解地球动力作用影响陆间造山运动的演变,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加利福尼亚中内华达山脉富特希尔斯(Foothills)岩带内的构造前侵入体的研究,结合对同构造和构造后岩体研究成果的评述,表明不能用单一标志来确定岩体侵位与区域变形的相对时间先后。通常所用的标志是,岩体是否发生了变形,是否切割区域构造,是否伴生有在区域构造之后形成的变斑晶。然而,所有的三类侵入体都可能:(1)变形或未变形;(2)有切割围岩构造的接触带;(3)其接触变质带中有显示不同时间关系的变斑晶。由于这些标志意义不甚明确,因而特别需要仔细研究整个岩体及围岩中的构造,尤其要注意岩体接触带与区域构造呈高角度相交的区域。从这种意义上说,变斑晶-劈理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应用时也须谨慎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