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阐述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就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该技术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论述。介绍和分析了不同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并得出超声波流动层析成像系统和电容流动层析成像系统将是未来流动成像技术发展的两大主流,多机理、多模态层析成像技术将是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气固流化床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冶金、电力等工业生产领域。由于流化床中气固两相流动的复杂性,流化床测量方法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电容层析成像(EC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介入式多相流测量技术,已经在多相流测量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应用ECT技术进行气固流化床测量的进展,特别是对气固流化床内固体相浓度、流化床流型识别、固体相速度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简单介绍了ECT在流化床干燥中的应用,讨论了ECT和其他测量方法结合使用情况。最后对ECT在流化床测量中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地震勘探中,层析成像射线追踪技术不对地表高差和低速带速度做任何假设与限制,在使用地震初至波的到达时,不需分清波的类型,得到的结果是地下不同深度的速度值,更加符合低速带速度并非严格成层的实际情况。因此,该技术在浅部速度分布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层析成像技术中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的理论基础与编程实现,并对编程过程中的重点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电容层析成像在气固流化床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琴  赵银峰  叶茂  刘中民 《化工学报》2014,65(7):2504-2512
气固流化床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冶金、电力等工业生产领域。由于流化床中气固两相流动的复杂性,流化床测量方法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电容层析成像(EC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介入式多相流测量技术,已经在多相流测量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应用ECT技术进行气固流化床测量的进展,特别是对气固流化床内固体相浓度、流化床流型识别、固体相速度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简单介绍了ECT在流化床干燥中的应用,讨论了ECT和其他测量方法结合使用情况。最后对ECT在流化床测量中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检测复合材料工件的内部质量,在相隔90°、两次检测时有缺陷漏检情况发生。借助于X射线层析成像(CT)技术,分析产生漏检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工件存在检测不到夹杂缺陷的四个角度范围,分别是55°~60°,120°~125°,230°~235°,305°~307°,从检测的DR图像中不能发现缺陷,只能看见标记物,将工件准确旋转90°进行第二次检测,则能够发现标记物和缺陷;如果旋转的角度小于90°(在60°~77°范围内)或者旋转的角度大于90°(在105°~115°范围内),则从检测DR图像中观察不到缺陷,只能看见标记物,所以在进行第二次检测时,旋转角度不应为60°~77°或者105°~115°。  相似文献   

6.
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测试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述已有三相流化床测试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对近年来开发的测试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包括光纤探头技术、超声探头技术、放射颗粒跟踪技术、X射线颗粒跟踪测试技术、颗粒图像测速技术、电容层析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和相多普勒测速技术等,同时,展望了三相流化床测试技术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对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流动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重力热管以乙醇为工作介质,通过加热器控制重力热管蒸发段加热温度,冷凝段采用冷却水与乙醇蒸气进行逆向对流换热。通过ECT测量系统对冷凝段乙醇蒸气的冷凝过程进行监测,观察不同工况条件下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气、液分布特性和液膜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摒弃了传统电容传感器的屏蔽罩结构,通过将测量电极用绝水层密封实现了传感器在液下环境工作,有效地拓展了ECT技术的应用领域。实验结果显示:当蒸发段加热温度较低时,乙醇蒸气在冷凝段壁面凝结形成条索状流动;随加热温度升高,冷凝液流动过渡至环状流;加热温度超过一定限值后,冷凝段出现液膜增厚甚至闭合脱落的周期性现象,并且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重力热管与垂直方向夹角为30°倾斜放置时,在高加热温度条件下同样存在液膜增厚甚至闭合脱落的周期性现象。  相似文献   

8.
重力热管冷凝段运行特征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对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流动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重力热管以乙醇为工作介质,通过加热器控制重力热管蒸发段加热温度,冷凝段采用冷却水与乙醇蒸气进行逆向对流换热。通过ECT测量系统对冷凝段乙醇蒸气的冷凝过程进行监测,观察不同工况条件下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气、液分布特性和液膜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摒弃了传统电容传感器的屏蔽罩结构,通过将测量电极用绝水层密封实现了传感器在液下环境工作,有效地拓展了ECT技术的应用领域。实验结果显示:当蒸发段加热温度较低时,乙醇蒸气在冷凝段壁面凝结形成条索状流动;随加热温度升高,冷凝液流动过渡至环状流;加热温度超过一定限值后,冷凝段出现液膜增厚甚至闭合脱落的周期性现象,并且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重力热管与垂直方向夹角为30°倾斜放置时,在高加热温度条件下同样存在液膜增厚甚至闭合脱落的周期性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原理及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微小电容检测与数据采集系统、图像重建算法和应用研究,总结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多模态成像、图像重建算法及成像质量评价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气力输送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在气力输送中,其可视化效果有助于过程控制和输送参数的计算。介绍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原理,并通过具体实验对气力输送过程的模糊逻辑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气力输送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外加剂对陶瓷釉面表面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 ,外加剂的加入可改变陶瓷釉面的表面张力 ,即影响液体对陶瓷釉面的润湿性能。在所选择的外加剂中 ,降低陶瓷釉面表面张力最强的为PbO ,其合适的加入量为 1.5 %。  相似文献   

12.
黄明亮  王来 《大氮肥》1996,19(2):123-126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一段炉下集气管鼓胀破裂的导淋管的宏观、微观组织,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导淋管鼓胀破裂非蠕变损伤所致,而是超温运行所致;超温是导淋管阀门泄漏引起的。导淋管是先发生鼓胀而后破裂的,破裂前AISI310导淋管析出大量σ相。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交流阻抗、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药剂GMT-A的缓蚀、阻垢机理。结果表明,GMT-A的缓蚀机理是药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成膜及其补膜作用;阻垢机理是GMT-A螯合了成垢离子及使垢层发生了晶格畸变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大成 《陶瓷学报》2001,22(4):251-253
研究了外加剂碳酸钠、腐植酸钠和陶瓷减水剂(AST)对石英-水系统相对粘度的影响,确定了石英-水系统合适的外加剂及其加入量.  相似文献   

15.
归纳了当今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对窑炉产业提出了的新要求 ,分析了某一新型窑炉的特点 ,对发展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外加剂对长石—水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外加剂碳酸钠、腐植酸钠和陶瓷减水剂(AST)对长石-水系统ζ-电位和相对粘度的影响,确定了长石-水系统合适的外加剂及其加入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吸附等温式的统计力学推导在探讨缓蚀机理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吸附分子间互作用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利用统计力学中的系综理论,推导出Temkin吸附等温式θ=RT/αln(AP)。最后从吸附热与复盖分数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推导得到的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塑料工程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塑料工程化研究的新进展及塑料工程化改性的理论和方法,详细探讨纤维增强、化学接枝、共混、添加成核剂、无机纳米颗粒填充等塑料工程化改性方法的意义和效果,展示了塑料工程化改性的丰硕研究成果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而为工业界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工业氧化铝、锆英石和氧化铈合成锆刚玉莫来石,着重讨论了两种铝矾土部分取代工业氧化铝对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结论为:铝矾土中的熔剂数量是影响材料抗折强度的主要因素,当铝矾土中杂质少SiO2含量较高时,试样的吸水率与铝矾土的加入量关联性最大。  相似文献   

20.
于旭凯 《中国陶瓷》2008,44(7):68-70
基于创新意识,利用颜色釉这一色彩浓厚、质感丰富、晶莹剔透的美感和肌理质地亮丽的特性效果,混合运用绘成釉下山水颜色釉窑变作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注重方法,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创作变幻莫测的艺术陶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