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保型非镀铜实芯焊丝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CO_2气体保护焊镀铜焊丝存在的问题 CO_2气体保护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焊接方法,其突出优点是焊接效率高,焊丝价格低,但是其许多缺点也一直困扰着焊接界,成为难以解决的锢疾。这些问题主要是:焊接烟尘中有毒物质Cu含量高;焊接飞溅大;焊接成形差;镀铜层易剥落,造成送丝软管堵塞,影响送丝,防锈性  相似文献   

2.
正焊接保护气体的重要性焊接气体会直接影响各种气体保护焊(GMA)的焊接工艺,涉及到电弧行为、飞溅形成、熔深轮廓、烟尘形成、焊接速度和其他更多的方面,这些影响都是由于不同气体成分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所致。对于气体保护焊(GMA),两个主要的参数是送丝速度(WFS)和电压。参数的设定和焊接气体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电弧类型。无论是大颗粒或喷射,有无短路状态,这些电弧类型都能体现出材料过渡的特点。在相同的送丝速度下,如果使用CO2保护气体就会产生严重的、粗糙的熔滴大颗粒过渡,形成大量飞溅,成为飞溅部分的焊丝并未成为有价值的焊缝金属。使用林德科焊刚CORGON?系列保护气体进行焊接,会得到相对较好的熔深,并且避免发生未熔合的现  相似文献   

3.
1.膜式壁自动气体保护焊主要控制程序过程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焊接工艺,通常采用平特性电源匹配等速送丝系统。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机开始焊接时,要提前送气,焊接结束时要滞后断气,并控制电源输出和送丝机工作。循环的基本时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在铝镁合金焊接中,由于采用MIG焊接比TIG具有生产效率高,焊接质量稳定等特点。为了满足料仓焊接施工的技术要求,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进行了331焊丝、LINCOLN DC—400焊接电源及LN—9(增装气路保护)送丝机构等焊接设备的焊接工艺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送丝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平均功率400W的脉冲固体激光器,对材料为6A02铝合金的一种焊接结构件护套进行了激光焊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Nd:YAG激光器可以用于铝合金护套的焊接,但应采用自动焊,应配备自动变心转动夹具或机械手,应配自动送丝系统,还应充气压保护,以提高焊接质量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当前焊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焊接材料的用量需求;分析了现有的CO_2气体保护焊设备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介绍了一种新型的CO_2气体保护焊设备,该设备是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单盘送丝结构改进为双盘连续送丝结构,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保证焊接质量、降低焊材损耗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目的。  相似文献   

7.
丝软管是CO_2气保护半自动焊设备的主要部件之一,对于推丝式送丝系统来说,送丝软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送丝速度的稳定和焊接接头的质量。甚至关系到焊接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因此,对于送丝软管的要求如下: 1.软管的内孔径大小应均匀一致,并与所用的焊丝匹配合适。  相似文献   

8.
气体保护焊中几种新型送丝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体保护焊中送丝系统进丝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对焊接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对焊接熔滴过渡行为研究的深入以及控制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送丝方法。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几种新疆送丝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情况.并对未来送丝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高效焊接技术是指与常规的焊条电弧焊相比,熔敷效率高、焊接速度快、操作方便且易于自动化的焊接技术。焊接是立式储罐建造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焊接工作量非常大,因而焊接效率对储罐的建造速度和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介绍目前在大型立式拱顶型和浮顶型储罐焊接施工中,推广应用的埋弧自动横焊、埋弧自动角焊、碎丝埋弧自动平焊、气电立焊和CO2气体保护焊等高效焊接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去年第15届德国埃森焊博展上,最引入注目的是有17家展商展出了双丝、至丝气体保护焊设备,成为此次埃森焊博展会上的一大亮点。这充分说明,在世界范围内,焊接过程自动化已成为焊接技术新的生长点之一,从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来看,焊接自动化生产已是必然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办刊人,我们深知:追踪行业热点,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推广先进技术,是我们为行业服务的一种动力。因此,带着双丝焊为什么又重新成为研究热点的话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工业大学焊接设备研究与开发中心的殷树言教授,使我们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双丝焊”的窗口。我们希望能以此篇采访开始,使更多的焊接工作者参与到双、丝焊的研究工作中来,使我国的焊接电源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钨极氩弧焊以其优异的焊接质量,成为了30CrMnSiA等材料的重要焊接工艺,在航天、航空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由于热源和焊丝分别控制,施焊难度大,传统钨极氩弧焊普遍采用手工施焊,但随着企业承制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焊接工序成为影响生产进度的瓶颈工序。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生产水平,引进了自动化钨极氩弧焊设备,并进行了大量的工艺攻关工作。以典型产品活塞杆焊接工艺为例,根据30CrMnSiA材质的焊接特性,焊接流程包含了焊前预热和焊后保温的措施;结合设备和氩弧焊自身的特点,焊接工艺通过固化活塞杆的接头尺寸,匹配焊接参数和送丝速度,选用直径为1.2mm的18CrMoSiA焊丝,实现了活塞杆的钨极氩弧焊自动化焊接。  相似文献   

12.
从单焊道全位置区段、送丝行为、焊接弧长(电压)、电流行为分析、 工艺试验和接头检验等几方面介绍管道全位置打底焊工艺特点,其研究成果对全位置焊接机的制造和调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镀铜碳钢焊丝的试验研究及生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气体保护焊工艺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焊接方法相比,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质量好等特点,但目前仍存在着焊接飞溅大,成形差;镀铜层易剥落,堵塞送丝软管,不能正常送丝;焊丝防锈性能仍不理想;焊接烟尘中有毒物质Cu含量高,制造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大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CO2气体保护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脉冲旁路耦合电弧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elt inert-gas welding,MIG焊)焊缝的熔宽控制问题,利用工业摄像机(CCD)高速拍摄获得的焊缝熔宽视觉传感信号作为输入变量,控制输出变量焊机送丝速度进行焊接过程。通过采用LabVIEW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软件,设计使用增量式PID控制器,建立了铝合金脉冲旁路耦合电弧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控制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图像视觉传感技术以及相应的图像处理算法,采用补偿解耦的方式进行4mm的铝合金钢板的焊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脉冲旁路耦合电弧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的方式,利用视觉信号为反馈量,送丝速度为控制量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焊接过程熔宽的实时控制,并保证了焊接过程的稳定和焊缝成型的美观度。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由于CO_2气体保护焊(以下简称CO_2焊)具有很高的生产效率和节能等优点,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CO_2焊机的单位,普遍存在着送丝软管(主要指推丝式送丝方式)因堵塞不能送丝,而需经常更换新软管的现象。不但影响焊接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造成很大的浪费。例如,我厂共有CO_2焊机300余台,每年因送丝软管堵塞不能使用而废  相似文献   

16.
Fronius公司开发的LaserHybrid激光复合焊技术是将激光焊与电弧焊这两种焊接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优良的综合性能,在改善焊接质量和生产工艺性的同时,提高了效率/成本比。LaserBrazing激光钎焊带有自动送丝系统,利用激光源加热低熔点钎焊焊丝,从而实现低热量的焊接。当焊接镀锌板时,手工钎焊成本高,并且焊接质量难以掌控;而采用激光钎焊可准确控制热输入量,最大程度地减少锌的烧损,是汽车工业的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工艺。激光复合焊应用于铝、非合金、合金及高合金钢,而激光钎焊则特别适合于电镀钢材的焊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直径1181mm,模数m=18的焊接齿轮的焊接性试验和工艺评定试验。并依据试验结果,采用YJ507药芯丝、CO2气体 保护焊焊接该齿轮,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在钢结构工程中通常会遇到H型钢翼缘板较宽且截面较小,门式埋弧焊焊机臂与H型钢翼缘板干涉,门式埋弧焊无法正常焊接;或者箱体截面较小无法正常利用门式双丝埋弧焊焊接等问题。针对以上两种类型构件在焊接中遇到的问题,本人经过实践经验将原有的气体保护焊焊接设备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焊缝质量达到规范要求并且焊接效率较传统焊接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以下简称CO_2保护焊)是一种高生产率的新焊接方法。所用气体成本低,被焊工件变形小,焊前准备方便,焊后不用敲渣,很适合我厂汽车车箱薄板另件的焊接。我们于1970年开始对CO_2保护焊进行生产试验,当时因设备故障多,辅助工时长,特别是送丝软管易被堵塞,操作比较麻烦,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显著。若不打掉这几个拦路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GMAW-P焊过渡过程的稳定,设计了GMAW-P焊新的焊接电流波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电弧电压为被控制量、基值时间和送丝速度为控制量的自调整因子的模糊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可实现对电弧电压的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