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磨合吸引子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掌握磨损过程的动力学行为规律,应用分形和混沌理论开展磨合吸引子研究.在MMW-1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磨损试验,并提取磨损过程中的摩擦因数时间序列信号;采用延迟坐标状态相空间重构技术研究磨合吸引子的形成和消失过程,并用关联维数方法计算和研究磨合吸引子的分形维数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磨合过程是磨合吸引子的形成过程;磨合吸引子具有高维、稳定的分形维数;在磨损过程中磨合吸引子表现出"形成-维持-消失"的演变规律.磨合吸引子演变规律对磨合状态识别和磨损过程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Bonhoeffer-van der Pol方程中双吸引子的混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延时反馈混沌控制方法和相空间压缩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延时反馈混沌控制方法。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单个吸引子混沌系统的控制,而且由于克服了Pyragas控制方法的不能简便地将混沌系统稳定到嵌入在不同混沌吸引子内周期轨道的不足,也可以用于多个混沌吸引子混沌系统的控制。以Bonhoeffer-van der Pol系统为例,数值验证此改进方法用于两个混沌吸引子系统控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延时反馈控制中增加适当的相空间限制器,可以快捷地将系统稳定在期望的周期轨道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形插值法模拟磨合期的45钢表面轮廓,并计算相关的模拟参量,得出模拟出的表面轮廓与实测的表面轮廓有统计相似性,因而可用模拟出的轮廓预测实际磨合匹配表面可能有的形貌。  相似文献   

4.
基于分形理论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把分形几何用于粗糙表面的表征,用具有尺度独立性的分形参数研究了磨合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基于经典接触力学的基本结论和Rowe的修正粘着磨损理论,建立了磨合磨损的分形预测模型;用此模型分析了表面形貌分形参数对磨损率的影响,并通过销一盘试验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钢质齿轮副在微纳米混合磨合油中的磨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微米和纳米固体粉末单独或混合加入到68#机械油中,配制了5种微米、纳米或微纳米混合磨合油,并试验研究了5种磨合油分别应用于钢质粗糙软齿轮副间的磨合磨损行为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合磨合油中微米颗粒粒度比齿面三维粗糙度Sa值小时,磨粒磨损并不显著,且纳米微粒起到加剧磨合磨损的作用。当混合磨合油中微米颗粒粒度比齿面三维粗糙度Sa值大时,磨粒磨损显著,但纳米微粒起到缓和磨合磨损的作用。齿面三维形貌表明纳米颗粒对齿轮副表面有填充作用,对磨合后齿面形貌的结构有较大影响。磨合试验中还发现了因齿面副两表面磨损率差形成的负电阻现象。  相似文献   

6.
星型齿轮系统定常吸引子共存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星型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计算模型,并肜数值方法进行了求解,研究了4自由度有间隙的非线性星型齿轮系统稳态响应的定常吸引子共问题,分别对在3种参数情况下各自在不同的初值条件下得到的共存的简谐,非谐单周期,次谐波和准周期稳态响应做了比较,通过分析系统各齿轮副的动态啮合力,区分了在齿轮系统中因间隙而导致的齿轮副啮合过程中出现的无冲击状态,单边冲击状态,双边冲击状态,并分析了由于星轮载荷不均匀分布状态和均匀分布状态分别对应的系统稳态响应的共存现象。  相似文献   

7.
张波  李忠 《仪器仪表学报》2002,23(Z1):14-15
利用容量维可以测量刻画非线性系统复杂的混沌行为.为此,提出了通过Lyapunov指数计算,获得PMSM(永磁同步电动机)混沌吸引子容量维的方法,以衡量其离散度.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基于一重分形特征表面M-B接触模型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定义,仿真研究了分形维数D对于磨损量的影响,分析其结果,最后得到了最佳分形维数opcD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开发一种军用大功率摩托车专用润滑油,并在嘉陵发动机上进行磨合试验研究。从磨痕看,呈细线状的、光滑的、有规律的、一致性很好的表面,是磨合而不是磨损。试验结果表明,运用合理的添加剂配方技术,发动机磨合专用油可以满足大功率摩托车发动机磨合油出厂前磨合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分解出的基本模式分量往往会因为原始数据中的一些异常数据和高频噪声而丧失明确的物理意义。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重构吸引子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简称SVD)降噪的EMD分解方法。在改进方法中,原始信号经SVD降噪后分解出了原信号中的有用成分和冗余成分,对有用成分进行EMD分解可以减少原信号中冗余成分对EMD分解能力的干扰,提高EMD分解能力,使得分解出的基本模式分量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更加有利于特征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董霖  张永相 《润滑与密封》2005,(2):63-64,71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L-M算法,建立了磨合磨损的分形参数预测模型。将该模型用于销-盘磨合磨损试验,对最佳分形维数进行了准确预测。该模型收敛速度快,误差小,输出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极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2.
刘小君 《工具技术》1999,33(6):30-32
基于对磨合前、后发动机缸套表面形貌的测量,给出了发动机缸套表面形貌的偏态、峰态、平均波长、平均斜率等参数的设计要求。从磨损深度和磨损体积两方面对磨合磨损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两者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应用表面粗糙度分析仪、发射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利用油液检测技术,结合使用不同的磨合油,对CA6110Z-07Y型柴油机磨合过程进行综合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专用磨合油后柴油机所有磨损性元素的含量在25-30min。后呈下降趋势,说明柴油机摩擦副在25-30min后已完成磨合过程;使用专用磨合油能有效改善摩擦副表面性能;台架磨合与摩擦副的原始表面粗糙度关系不大;利用润滑油分析技术和其它磨合技术,不但可以降低磨合过程的故障率,提高磨合质量,而且可以将该机型的磨合时间由45min缩短到25-30min。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发动机不同磨损工况对磨合期的影响,利用直读铁谱仪监测了发动机磨合期几种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直读铁谱参数完全可以反映磨合期发动机状态的变化规律。为发动机磨合期的合理确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磨合规范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机器的磨损规律,分析了机器磨合机理和磨合的相关因素,略去次要因素,通过简化磨损过程的解析模型,提出了磨合过程方程式,研制出新的磨合油和制定了新的磨合规范。实践表明,采用新的磨合规范不仅提高了磨合质量,而且大大缩短了磨合时间,降低了磨合成本,提高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主减速器磨合机理和磨合规范。提出了以总成噪声值和空载阻力矩两项参数作为评判主减速器磨合效果的方法,并以此提出了主减速器磨合试验台的基本布置。阐述了磨合试验台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所提出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减速机和齿轮箱的磨合。  相似文献   

17.
从改善车用柴油机台架磨合质量,缩短磨合时间的角度出发,利用油液检测光谱分析技术和扫描电镜分析,对CD40润滑油及添加纳米铜的CD40润滑油进行实车台架磨合试验。实验结果说明使用添加纳米铜的CD40润滑油的2#柴油机在台架磨合25 m in时,柴油机主要磨损性元素Fe、Pb和A l就处于平衡状态,而使用CD40润滑油的1#柴油机在台架磨合结束时,上述各元素仍处于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证明纳米铜添加剂能够有效改善柴油机的磨合质量,缩短磨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将金属切削乳化液、机械油和极压齿轮油分别作为齿轮磨合介质,测试和分析了齿轮磨合振动、磨合油样铁谱、油膜电阻、油液温度以及三维表面形貌,建立了摩擦振动加速度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得到了3种润滑介质磨合特性及其测试参数特性,并初步分析了磨合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以金属切削乳化液为介质时,齿轮磨合时间最长;以矿物机械油和以同粘度极压齿轮油为介质时,齿轮磨合完成时间相当,但以极压齿轮油为介质时磨合磨损更为剧烈。齿轮磨合过程中,振动加速度,直读、分析铁谱参数,油膜电阻和油液温度参数都可以作为磨合是否完成的判断依据。磨合完成后,小齿轮的三维粗糙度略有减小,而大齿轮的三维粗糙度皆增大,大齿轮和小齿轮齿面粗糙度值差使两者磨损率达到相互平衡。磨合阶段的磨损机制非常复杂,同时伴有犁沟、粘着、疲劳、氧化以及润滑磨损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空间机械臂关节轴承的固体润滑方式,分析了跑合对固体润滑膜润滑性能的改善作用。设计可以改变预载荷的跑合系统,并进行轴承跑合实验。为采用固体润滑技术解决空间机械臂关节轴承润滑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缸套-活塞环磨合模拟试验过程中摩擦力矩的变化特点,提出一种用多重分形谱描述摩擦力矩信号复杂性的新方法。给出了摩擦力矩信号多重分形谱的计算方法,并对活塞环磨合过程中摩擦力矩信号多重分形谱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磨合过程的进行,多重分形谱的宽度Δα值呈上升趋势,与活塞环磨损失重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多重分形谱描述了摩擦副表面的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多重分形谱可有效地评价磨合磨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