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限域传质分离膜主要面向分子/离子水平的高精度分离过程,对解决CO2分离、共沸物分离、盐湖提锂、海水淡化等重大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类膜的限域传质机制研究滞后,理论模型缺乏,已不能满足材料和化工等学科高速发展的需求。用介科学观点思考限域传质分离膜同时具有高通量和高选择性这一反常现象,即突破Trade-off效应,这是选择性机制与通量机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导致的。纳微固液界面处流体分子在界面处会优先吸附,形成稳定的吸附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二次限域"的假说,即界面诱导的类固态新界面会对中间流体再次产生限域效应。通过对比限域传质分离膜的孔道尺寸与二次限域尺寸,进一步认知了二次限域的选择性机制,并结合选择性机制与通量模型对膜通量和选择性的定量预测进行了初探,以期为精密构建限域传质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3.
4.
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是本科化工教育的重点。化工传递原理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课,在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化工传递原理课程存在理论性强、抽象推理多、学科交叉广、实验及理论同步配套程度低等问题,为有的放矢地解决课程难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品质,教学团队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和创新;为重点突出以前沿科学研究为契机的学研结合新范式进行化工传递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本文以水净化膜表面特性影响的动量分子传递过程为例,通过科学研究实验结合化工动量传递理论提升教学质量。将化工传递的科学研究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耦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和产出导向的标准提升教学品质。这种新范式将有益于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综合型本科化工类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化工传递过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应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思考“教学”与“育人”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开展关于“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交流和讨论,充分认识“业务水平提升”的同时开展“思政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化工传递过程”课程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运用课程思政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形成了些许经验和体会,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11.
设备的在线状态监测为设备的状态维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设备在线状态监测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型事故的发生,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及生产成本,对安全生产长周期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