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淬火后不同温度回火对Si-Mn-Mo系贝氏体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淬火后回火的工艺可以显著提高Si-Mn-Mo系贝氏体钢的强度和塑性.淬火后300℃回火与350℃回火,该钢的力学性能相差不大,而450℃回火后强度、硬度相对较低,韧塑性略有提高.组织观察表明,该钢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片状和块状M-A岛)的复合组织,适当温度回火可以促进块状M-A岛分解,增加板条铁素体含量,提高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进而稳定其组织性能..  相似文献   

2.
碳和硅对Mn系空冷贝氏体钢回火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的质量分数低于0.3%、不同硅含量的Mn系贝氏体钢的冲击韧性随回火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Si含量的提高,低温回火阶段出现韧性峰值的温度由220℃提高至340℃,韧性出现低谷的温度由340℃提高至520℃,这与Si抑制碳化物析出、稳定残余奥氏体有关。低Si钢一般适合高温回火后使用,高Si钢一般适合低温回火后使用;但碳的质量分数低于0.08%时,无论Si含量如何,低温或高温回火均适用,若碳含量过高,回火改善韧性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陈昕  金纪勇  杨玉  刘宏  刘春明 《钢铁》2011,46(12):94-97
 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对提高贝氏体钢轨的韧塑性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在铁路运营时使钢轨仍保持较高的韧塑性,需要控制好贝氏体钢轨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通过对热轧空冷、热轧空冷+低温回火贝氏体钢轨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分析,回火贝氏体钢轨在不同试验温度(包括低温)条件下拉伸性能的分析,在模拟钢轨运营的试验条件下疲劳性能的分析及相应条件下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测定,说明低温回火处理提高了贝氏体钢轨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模拟钢轨运营的试验条件下,贝氏体钢轨中的残余奥氏体基本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江海涛  唐荻  刘强  刘仁东  严玲 《钢铁》2007,42(8):60-63,82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贝氏体等温转变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RIP钢在贝氏体转变区400~440 ℃保温120~300 s,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断增多,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呈降低趋势.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以薄膜状、粗大块状和细小粒状的形态存在.粗大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薄膜状次之,细小粒状最稳定.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足,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偏高造成碳含量的不足,都会导致TRIP钢综合成形性能的降低.此外,贝氏体等温处理时间过长,渗碳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降低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6.
陈润泽 《宽厚板》2021,27(3):8-11
通过大量的试验检验数据,研究了回火热处理工艺对550 MPa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650℃高温回火热处理后,试验钢主要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的混合组织,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占比有所增加;回火热处理后钢板屈服强度、延伸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抗拉强度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屈强比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7.
回火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技术生产的超细化低碳贝氏体钢回火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并与控轧后空冷(AC)以及传统的再加热淬火工艺(RQ)得到的钢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回火前RPC和RQ 2 种工艺得到的钢板组织均为板条状贝氏体和少量粒状贝氏体的复合组织。RPC工艺得到的钢板经500~700 ℃回火1 h后,组织变化不明显,随温度升高呈现软化—硬化—再软化的变化规律。RPC工艺得到的高强韧性钢板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HSLA-TRIP钢动态拉伸性能和残余奥氏体转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鹏  李麟  符仁钰  韦习成 《钢铁》2004,39(10):63-67
对成分为 0 .11C- 0 .6 2 Si- 1.6 5 Mn的低硅 TRIP钢不同试验温度下的动态拉伸性能和残余奥氏体的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两相区热处理温度接近 Ac1 可以获得较多的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 ,此类试样拉伸试验结果有较高的强塑性配合。 110℃下的抗拉强度较 2 0℃下的降低约 30 0 MPa;均匀伸长率在应变速率 10 0 0s- 1左右达到峰值 ,总伸长率随应变速率提高而单调增加。试验温度为 5 0℃和 75℃下的能量吸收值可达到 2 6 0 0 0MPa· %。试验温度越高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越好 ,动态拉伸的绝热效应也抑制了残余奥氏体的形变诱发相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Si—Mn—Cr低碳贝氏体钢在正火和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经350℃回火后具有良好的强韧配合,新型贝氏体钢屈服强度为1 196 MPa,抗拉强度为1 437 MPa,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3%和50%,冲击韧性为72 J/cm~2,强韧性配合明显高于普通及淬火珠光体钢轨钢。而在450℃~600℃回火时出现明显的回火脆性。通过研究回火后的组织转变及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的变化,探讨了无碳贝氏体韧化及脆化机理,提出了适于该钢的最佳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10.
激光束扫描速度对激光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有很大的影响。GCr15钢经激光淬火后比常规淬火具有较多的残余奥氏体(最大值为47.5%),这是由于快速加热和快速冷支使原奥氏体中碳浓度分布极不均匀,残余奥氏体强化,晶粒细化等因素促使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1.
利用拉伸强度大于980MPa等温淬火的0.4C-Si-1,2Mn薄板钢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形性和残余奥氏体的初始体积分数(V70)之间具有似乎合理的关系。随着V70孔性逐渐得到改善,在V70为0.15~0.2时达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小于0.15~0.2V70时,随着V70的增加,冲妃的扩孔性能略有降低。在超出0.2V70时的拉伸成形性以及超出0.15~0.2V70时的其  相似文献   

12.
张冰  窦志超  赵苏娟  卢弘 《钢铁》2013,48(2):53-58
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高强高韧抗腐蚀无缝钢管的镍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其微观组织由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和片状残余奥氏体组成.片状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无碳化物贝氏体无缝钢管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韧性.为了满足多种强韧性配合的应用,使用Gleeble热模拟、X射线衍射仪、金相等手段对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得到的片状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残余奥氏体形态和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制造高强高韧抗腐蚀石油专用无缝管材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光辉  徐光  胡海江  刘曼  陈鑫 《钢铁》2021,56(2):110-116
 为了研究中碳高强贝氏体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在不同等温情况下的变化规律,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热模拟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分析了等温淬火条件对中碳高强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受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的共同影响。贝氏体相变量决定了未转变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化学稳定性,从而影响随后的马氏体相变量及最终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此外,随着相变温度的升高,开始由于贝氏体相变量逐渐减少,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增加(300~350 ℃),随后由于马氏体相变量增加,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减少(350~400 ℃)。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碳贝氏体钢的强塑性能,研究残余奥氏体的形态及分布对中碳贝氏体钢强塑积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技术对不同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观测对比,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XRD)对试样的组织含量进行检测,利用拉伸试验对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l部分取代Si能够加速贝氏体相变过程,有效细化贝氏体板条尺寸和残余奥氏体尺寸,提升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促使形成更稳定的尺寸更小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推迟试样颈缩的发生,试样伸长率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300 ℃等温淬火8 h工艺条件下,0.26Si-1.1Al试样的强塑积提升至30 GPa·%级别。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及OM、SEM、EBSD、XRD显微组织分析,研究了正火终冷温度对U26Mn2Si2CrNiMo贝氏体奥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火终冷温度为330℃时,其屈服强度达到1 246 MPa,抗拉强度达到1 335 MPa,伸长率为14.4%,室温冲击功为84 J,-40℃低温冲击功为38 J。随着正火终冷温度的降低,其屈服强度有所降低,但是抗拉强度增加,同时其伸长率和冲击功均逐渐降低。随正火终冷温度的降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逐渐降低,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加,残余奥氏体的取向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均降低,当温度降低至300℃时,残余奥氏体消失。同时低的正火终冷温度将增大贝氏体铁素体间的应变梯度,晶界失去了对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综合力学性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热轧低碳贝氏体钢Q685不同温度的回火工艺处理,研究了强度、延伸率、冲击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对Q685钢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当回火温度为650℃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758 MPa和835 MPa,延伸率达到30%,明显高于热轧后的试样;而随回火温度逐渐增加到720℃,性能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用分析电镜和高分辨电镜确定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之间存在3种取向关系。其中一种为K-S关系,即[110]γ′//[111]α,(111)γ′//(110)α;一种为N-W取向关系,即[110]γ′//[001]α,(111)γ′//(110)α;还有一种为G-T关系,即[112]γ′//[110]α,(111)γ′//(110)α。高分辨像显示,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相界面不平直,α和γ′两相内有系列刃型位错和结构小台阶,两相界面未显示出连续的严格共格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对采用TMCP工艺轧制的800 MPa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不同温度的回火试验,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对8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过程是板条贝氏体的熟化过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降低,而冲击韧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含有7-18%残余奥氏体的低碳合金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三相钢通过成份设计和临界退火获得。残余奥氏体量和其机械稳定性对拉伸性能的影响及残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应变诱发马氏体转变通过X-射线衍射、拉伸试验和透射电镜来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残余奥氏体量对临界退火方式敏感。残余奥氏体是弧立型且是机械不稳定原,残余奥氏体内会发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转变次序是残余奥氏体重(fcc)→层错(hcp)→马氏体(bcc)。残余奥氏体对三相钢拉伸性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极限拉伸强度、初始和终止工作硬化速率和均匀延伸率增加;屈服强度相对于极限拉伸强度、屈强比,总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减小;断面收缩抗力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