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供热系统在单纯改变供水温度和供水量,以及室外空气温度偏离设计温度而采用质调节或量调节方式供热时出现的热力失调现象,总结失调规律,分析各种参数变化对室内热力失调规律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提高供热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节能》2017,(7)
建立合适的供热系统运行优化策略是保证其优良运行效果的关键。某油区利用油田污水余热及当地地热资源作为供热热源,通过分析供热系统工艺流程,研究板式换热器和热泵机组的热交换过程,基于热量守恒原则,构建供热系统热交换计算模型,使其能够模拟供热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利用2015年供暖季运行数据,计算混合污水温度和板换换热系数变化对供热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适宜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供热系统运行效率,尽可能节约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3.
在地热供热系统中,地热利用率制约着系统各项指标,如果单从经济性对地热供热系统进行分析,相对单一且具有局限性。该文基于突变级数法,建立地热供热系统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天津市某地热供热梯级利用系统在不同地热利用率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回灌温度,可为地热供热系统评价提供一种优化理论模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供热水管网蓄能可提升热电联产机组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的能力,本文建立供热水网与热电联产机组的耦合模型,分析了不同规模供热水网温度波动情况以及供热管道末端温度的动态响应时间。单程管长分别为10 km、20 km、40 km管道的工况下,供热管道末端温度响应时间为2.5 h、5.0 h、11.0 h。通过汽轮机变工况建模,分析了汽轮机输出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此间歇性供热的情况下,机组最小电负荷降低了37.41MW,最高电负荷升高了58.25MW,使用热网进行蓄放热能有效提升机组运行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室外温度的变化,即供热初期和供热末期室外温度较高,而供热中期室外温度较低,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对某厂区厂外和厂内两个供热系统的循环水泵配置进行了改造,并且计算和测试了节电情况,认为这种供热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能够利用各种能源的特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性.针对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从建筑物的逐时热负荷预测及建立通用的供热设备参数优化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依据室内热平衡方程、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模型、供热末端传热模型,建立建筑物热负荷、室内温度及供热末端所需最低供水温度的联合计算模型.以每个时刻供热成本...  相似文献   

7.
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用于供热机组,节能效益显著。在供热量、供热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为便于直观反映汽轮机与吸收式热泵整体供热系统性能随工况变化情况,以某350MW调节抽汽式汽轮机供热系统为例,将热泵系统、汽轮机凝汽器、热网加热器整体考虑,建立了供热系统热泵性能系数(COP)和发电功率增加值随工况变化的数学模型,并对热泵系统、整体供热系统进行了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放气范围、循环水入口温度降低,热泵的性能系数COP减小,发电功率的增加值增加。循环水温降降低,COP与发电功率增加值均提高。本文的研究为吸收式热泵与汽轮机的联合整体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集中供热是当前供热领域的趋势,为了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供热成本,在现有电厂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不同供热配置方式,提出了4种天然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案以进行对比分析。采用Cycle-Tempo软件建立了这4种热电联产的热力学模型,对联产系统进行热力学模拟。分析了各个方案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火用效率,从系统内部分析影响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和火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各个方案的供热经济性模型,分析了影响其供热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最后,讨论了天然气价格、电价格、供热负荷和供热距离的变化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电厂循环水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热经济性,建立了热泵供热系统计算模型,对循环水水源热泵供热与抽汽供热两种方式进行了热经济性比较,引入单位供热负荷功耗差指标定量表征热泵供热的热经济性,提出了采用循环水水源热泵进行供热的可行性判据。对某200 MW典型机组进行了计算,发现供热温度越低、供热负荷越小、供热抽汽压力越大、制热循环效率越高,电厂采用循环水水源热泵供热的可行性越好。  相似文献   

10.
电力系统与供热、天然气等系统之间的互联及耦合越切紧密,从区域电力和供热系统的协调优化角度出发,通过建立电力系统与供热系统的数学模型,以总能量损失最小为目标,结合系统的等式及不等式约束,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电力和供热系统优化模型。以某区域电力和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上述优化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验证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电力和供热系统优化模型的实用性及有效性。研究内容为区域电力和供热系统运行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罗艳  汤金华 《节能》2008,27(12)
利用多节点模型描述蓄热水箱温度分层,将这种模型应用到太阳能生活供热系统中,研究温度分层对太阳能供热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箱温度分层显著提高集热器效率,对平板集热器的影响大于真空管集热器。用水模式、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对水箱温度分层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蓄热水箱的多节点模型,对典型太阳能供热系统进行全年逐时模拟计算.计算数据表明,相比于完全混合的蓄热水箱,水箱温度分层可较大幅度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平均效率和太阳能保证率.同时还分析了不同集热器类型、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等条件下.蓄热水箱温度分层对太阳供热系统性能提高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明  王如竹 《太阳能学报》1999,20(3):316-323
对太阳能作为驱动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对用热管真空管集热器及活性炭-甲醇作为制冷剂的系统进行了随太阳辐照度变化的动态计算,分析了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自来水温等外界环境参数变化对复合系统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系统的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费芹  季敏  朱云 《能源工程》2006,(6):26-28
从供热管网终端泄漏诊断需要出发,引出求解正常供热时管网系统的终端温度。绕过传统的通过求解微分方程确定温度的方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管网系统的终端温度,从而为供热管网终端泄漏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时,采用基于相关分析法的节点删除法来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仿真分析表明基于这种结构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供热管网终端温度预测较为准确,对泄漏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基于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原理创建间接连接区域供热系统动态模型。应用此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循环质量流量时系统动态过程,并讨论存在管道热损失、补水、换热器及散热器富裕面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结合2012年2月13日~2月19日逐时室外温度对整个系统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系统特征点温度响应与实测值误差较小,证明所建动态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为补偿室外温度波动对供热系统的影响,采用四种PI控制策略模拟系统动态响应和分析比较其能耗。模拟分析显示:在室内温度控制方面,锅炉燃料质量流量与末端散热装置循环质量流量联合控制具有最佳控制精度;在系统能耗方面,锅炉燃料质量流量与一次网循环水量联合控制能耗最小,且管网温度波动最小,但个别时段室内温度波动略高。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新型的热电发电机驱动热电热泵联合循环模型,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对装置性能进行分析,导出了供热率、无量纲供热率和供热系数与热电单元比等参数的解析式,研究了该型装置最大供热率和最大供热系数对应的最优工作电流和最优热电单元分配,分析了发电机高温热源温度、热泵供热空间温度等对装置供热率、供热系数、最优工作电流和最优热电单元分配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发电机热源温度下,供热系数与无量纲供热率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7.
某发电厂的纯凝式机组从2017年7月开始向周边企业供热,期间产生了负荷波动下供热压力不稳定、供热蒸汽温度变化大、供热节流损失、安全阀频繁动作,以及减温减压阀门阀芯脱落等现象。在利用机组调停检修期间,通过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增加了一路供热汽源,并加装了供热系统小旁路阀,解决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汽轮机高背压供热改造后,汽轮机低压转子结构变化,排汽温度升高,有可能造成转子振动的问题,以低压转子标高变化为基础变量,通过模态分析,得出低压转子-轴承系统模态振型,从而分析高背压运行转子振动特性。为指导汽轮机高背压供热改造及汽轮机振动故障诊断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300MW直接空冷机组供热系统为例,基于矩阵分析理论建立其热力性能计算模型。根据热网供回水温度数据绘制供回水温度分布图,划分出供热初末期和高峰期两个供热阶段,分阶段分析热网供回水温度对高背压供热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供热期高背压供热方式优于传统供热方式,热网回水温度越低其性能指标越优,在保证机组安全和发电功率的情况下,热网供水温度越高其性能指标越优。  相似文献   

20.
深层地热资源储量巨大,采用超长重力热管取热技术对深层地热资源进行开采,将其与热泵系统联合为用户供热是一种高效利用深层地热资源的方法。针对如何调节不同参数下超长重力热管与热泵联合运行以期获得最佳热力经济性的问题,建立了系统热力经济性模型,研究了热泵系统蒸发温度、超长重力热管热阻、井深、地温梯度以及蒸发器面积不同的情况下系统热力经济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蒸发温度使供热成本最低,如在地温梯度30℃/km、井深3 000 m的条件下,最佳蒸发温度为-2℃;超长重力热管热阻越小或地温梯度越大时可实现供热成本越低且最佳蒸发温度越高;存在最佳的井深和蒸发器面积使得供热成本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超长重力热管在开采深层地热联合热泵系统性能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