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碱法提取大米和苋菜籽淀粉,并用辛烯基琥珀酸酐对其进行疏水化改性。以疏水化修饰的大米淀粉和苋菜籽淀粉为颗粒乳化剂,葵花籽油为油相,构筑Pickering乳状液,研究淀粉浓度和油相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苋菜籽淀粉浓度为0.5%~4.0%时,乳状液的液滴粒径为86.29 μm~94.08 μm;大米淀粉浓度为0.5%~4.0%时,乳状液的液滴粒径为87.75 μm~101.48 μm。油相浓度在25%~75%范围内增加时,苋菜籽淀粉稳定的乳状液液滴粒径为82.47 μm~91.10 μm,而大米淀粉稳定的乳状液液滴粒径为77.77 μm~106.57 μm。在相同制备条件下,苋菜籽淀粉稳定的乳状液中乳相体积均比大米淀粉稳定的乳状液大。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疏水化淀粉微粒均匀包裹在油滴表面,阻止油滴聚集,稳定乳状液体系。淀粉微粒稳定的Pickering乳状液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特征,苋菜籽淀粉稳定的乳状液的黏度和储能模量较高,而Tan δ值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乳清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乳化剂,选用紫苏油、橄榄油、玉米油作为油相制备水包油(O/W)型乳状液。研究2种蛋白对不同乳状液的物理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其物理特性包括粒径、ζ-电势、界面蛋白含量,稳定性则包括储存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对乳状液特性的影响较大,以乳清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时,乳状液体积平均粒径(D4,3)较小,ζ-电势绝对值较大(又以紫苏油乳状液最大,其D4,3为1.4μm,ζ-电势为-25.6 m V),界面蛋白含量较高,体系稳定性优于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的乳状液。在同一乳化剂作用下,橄榄油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较其他2种植物油所得体系更好。  相似文献   

3.
吕兵  陈洁  夏文水 《粮油加工》2007,(3):53-55,58
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了乳化剂类型、油浓度及油滴粒径对O/W乳状液中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Tween-80为乳化剂制备的含红花籽油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乳化剂类型和油浓度对乳状液体系中油脂氧化有较显著的影响.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S稳定的乳状液中的油脂氧化速率明显大于用非离子型Tween-80稳定的乳状液;随着油浓度下降,油脂氧化速率增大.油滴粒径和油脂氧化速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小桐子油不溶于水,若将小桐子油制备成杀虫剂,必须先将小桐子油乳化,制备稳定的小桐子油乳状液。研究复配乳化剂、乳化温度、乳化方式及增溶水量对小桐子油乳状液稳定时间的影响,并研究复配乳化剂对小桐子油乳状液杀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桐子油乳状液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配乳化剂Tween-20/Span-60(0.12/0.88),乳化温度20~30℃,乳化方式为先将复配乳化剂加入油相,再将水加入油相后搅拌均匀,增溶水量27.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小桐子油乳状液的稳定时间为55 d,在小桐子油乳状液质量浓度为0.10 mg/mL时,试虫72 h的死亡率为99.06%。小桐子油乳状液的杀虫活性随稳定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油乳状液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乳化剂、油水比例、pH对罗非鱼油/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以一定浓度的tween80、tween20、span20、SDS、酪朊酸钠、大豆卵磷脂等为乳化剂,制备不同的罗非鱼油乳状液,观察罗非鱼油/水乳状液中富水相(下相)的电导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0.15%tween80与0.55%大豆卵磷脂复配的乳化剂,在油水比为35:65的罗非鱼油/水乳状体系中,pH 4的乳状液的稳定性低于pH 7与pH 9的乳状液.结论:用电导率法来研究O/W型罗非鱼油乳状体系的稳定性,快速、简捷.  相似文献   

6.
为制备含玉米低聚肽的紫苏籽油微胶囊,选择阿拉伯胶、可溶性大豆多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HI-CAP 100)、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5 种乳化剂,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玉米低聚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筛选出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最适乳化剂及最佳的玉米低聚肽添加比例;进而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载油量的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筛选和评价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结果显示:HI-CAP 100制备的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液滴粒径主要分布在0.1~2 μm之间,并且玉米低聚肽添加量为5%时,乳状液的不稳定性指数为0.275,粒径为(0.76±0.02)μm;以HI-CAP 100为壁材经喷雾干燥制成的目标微胶囊(载油量≥50%)表面油含量为3%,表明HI-CAP 100对紫苏籽油的包埋效果较好,并且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较光滑适合作为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通过加速贮藏实验证明玉米低聚肽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复配,能提高紫苏籽油微胶囊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7.
大豆磷脂的乳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红  齐乐  邓启刚 《食品科学》2004,25(6):81-83
研究了卵磷脂含量分别为25.6%、35.5%、40.7%、51.7%和67.0%的大豆磷脂作为乳化剂时,所形成油和水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大豆磷脂作乳化剂时,油/水体积比在0.2~0.8之间,乳化剂占总重量小于0.5%W时所形成的乳状液不稳定,加入量大于1.5%W时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并测得加入电解质时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需要更多的乳化剂。  相似文献   

8.
天然奶油油包水乳状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到对天然奶油乳状液稳定性效果较好的乳化剂,通过采用HLB值筛选法,对不同的乳化剂进行复配。结果表明,所复配的乳化剂的HLB值在3 6~3 9时所获得的天然奶油油包水乳状液最为稳定。同时,油水比例为1 0 ,乳化剂的添加量在5 %左右时,乳化体系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共轭亚油酸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油水相质量比、亲油亲水乳化剂质量比、乳化剂的HLB值、乳化剂的含量等因素对共轭亚油酸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乳化剂体系中,以Tween80作亲水乳化剂制备的多重乳状液稳定性较好.当m(内水相):m(油相):m(外水相)=1:5:1.3,m(Span80):m(Tween80)=9,乳化剂的含量为9.7%时,多重乳液相对体积达到93%.复合乳化剂体系中,在第一相的HLB值为7.4,m(复合乳化剂):m(Tween80)=9,乳化剂质量分数为6.67%时,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芋头淀粉能否稳定Pickering乳液,通过粒径分析、接触角测定、Zeta电位测定等方法表征芋头淀粉的理化性质,然后以液体石蜡为油相,芋头淀粉为单一乳化剂,考察其乳液的理化性质,同时与粳米、玉米、小麦和山药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芋头淀粉的平均粒径最小(2.29 μm),颗粒呈不规则形状和多边形态;摩尔质量最小且分布均匀;持油、持水率最高,分别为158.33%、136.24%;三相接触角为36.60°,Zeta电位为-25.63 mV。在芋头淀粉水分散液质量浓度20 mg/mL、油相分数50%、分散强度10000 r/min和分散4 min条件下制备的Pickering乳液能在30 d内保持稳定,且储藏过程测量到的乳滴粒径最小(34.64~52.20 μm),其乳液的流变学测定显示形成了较弱的乳液网络结构。综上,芋头淀粉可以有效稳定Pickering乳液,有望进一步开发作为稳定剂或乳化剂应用到食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