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与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紧密相连,随着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涌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与食品安全引发的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GB 31604.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的解读,就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生产、检验检测过程中迁移试验与条件选择等问题做了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木质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木质食品接触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迁移。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有关资料,对木质食品接触材料中存在的重金属、胶粘剂、烟熏剂、多环芳烃、防腐杀菌剂、漂白剂及着色剂等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毒性分析、其迁移到食品和环境中的可能性及对人体的危害作综合论述。结果木质食品接触材料应用广泛,由于原料及加工过程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结论食品接触材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分析木质食品接触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迁移,为相关木材包装企业的质量控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成分复杂、未知性强,通过对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进行迁移检测是食品评价安全的关键步骤。通常使用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和辅助萃取法等对食品包装进行前处理,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对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评估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针对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研究还存在有害物质迁移机理不明确和检测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寻找高效前处理方式结合快速检测方法,且完善有害物质迁移机理建立迁移模型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微塑料从食品包装、餐具、厨具、加工机械等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释放途径和检测技术,为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选择和组合多样化的分析方法提供建议,为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概述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的释放途径及影响因素,其次系统阐述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的分离富集技术,以及显微镜法、光散射法、光谱法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等多种检测技术,针对不同技术的适用范围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接触用材料中微塑料从样品处理到颗粒分析的框架和技术路线图,以识别微塑料的化学成分、形貌、丰度、尺寸及分布等特性。结论 针对不同的样品和场景,有必要选择和组合多样化的技术,以达到最优的路径,同时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处理仍是食品接触材料中微塑料风险评估的一大挑战,还亟待提出更为规范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检测技术,以提高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采用淀粉和植物纤维2类植物基可降解材料制成的一次性餐具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基可降解餐具的深入研究和相关标准制定提供支持。方法 综述淀粉和纤维素2种植物基可降解材料在餐具上的应用,同时结合餐具的工艺流程等生命周期对植物基可降解餐具中潜在的有害物质来源进行综述。结果 餐具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溶出的微颗粒、重金属和添加剂,其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发生迁移而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结论 应逐渐建立和完善植物基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在使用过程中各化学物的迁移限量要求、检测方法、毒理学数据等相关具体法规和标准,如何保证在产品保质期内的使用安全性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残留在包装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生活中的塑料包装及塑料和其它材料复合包装所占比例甚大,因此开展对食品塑料包装中污染物含量测定方法和迁移现象及其特性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了近期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污染物的来源、毒性、含量及迁移量的分析检测方法。探索更快速、简单、高效的污染物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食物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聚乳酸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本文介绍了聚乳酸的性质和在包装材料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接触环境进行迁移试验。结果表明:聚乳酸会在食品包装材料的不同使用环境下,产生不同程度的迁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食品接触材料中32种添加剂迁移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调查市售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32种添加剂的迁移水平。方法选取103批不同材质的塑料食品接触材料,采用异辛烷、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50%,20%,10%)、质量分数为3%的乙酸浸泡样品,得到模拟液,用液相色谱仪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DBP,DEHP,二苯酮,UV-1577,BHT,697,2246,BHEB和荧光增白剂184均有检出,其中11批PVC样品中DBP或DEHP、1批PP样品中二苯酮和1批PC样品中UV-1577的迁移量高于限量要求。上述添加剂在异辛烷模拟物中的检出率最高,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模拟物中有较低的检出率,在其他3种模拟物中均未检出。结论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不宜直接用于接触油类食品和浓度较高的酒类食品。PP材质中的二苯酮、PC材质中的UV-1577、PVC材质中的DBP和DEHP存在的潜在危害较大,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标准及法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及法规现状,阐述了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法规及其添加剂检测标准现状,并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研究方向及我国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上印刷油墨组分迁移的AAS和GC-MS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春莉 《包装工程》2012,33(11):18-20,31
以面粉为真实食品,使其与某知名快餐食品包装袋上的油墨污染物以单面接触的方式进行迁移实验。AAS结果表明,食品包装袋上油墨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已经迁移到面粉的表面和内部,但迁移到食品表面和内部的重金属污染物则是微少的。GC-MS结果表明,此品牌食品包装袋上油墨污染物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迁移到了面粉中。建立了印刷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上油墨污染物迁移的快速、准确分析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11.
食品罐内涂膜中有害化学物质主要有双酚A、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双酚F、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酚醛清漆甘油醚及其衍生物等,国际上对这些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做出了相关限定。常用的食品罐检测前处理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以及固相微萃取法等,食品罐内涂膜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法。针对食品罐内涂膜有害物质迁移的研究还存在有害物质毒性机理不健全和检测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寻找一种精确、简便且可同时检测多种有害物质的方法,并加强对有害化学物质迁移模型的建立是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食品接触橡胶材料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及其迁移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并总结近些年来国内外食品接触橡胶材料的相关文献及已发布的相关卫生标准。结果橡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由于橡胶材料复杂的配方成分及加工过程,使其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潜在的化学物质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对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结论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接触橡胶材料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其中的高关注度化学物质的检测标准和非目标化合物向食品中迁移的问题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的研究现状,为选择和使用包装用安全、绿色环保的生物基添加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并分析总结文献,综述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的分类、特性及应用范围,并根据生物基添加剂的原料类别将其分类.结果 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主要包括生物基增塑剂、抗菌剂、抗氧剂,相较于传统添加剂,生物基添加剂因其独特的可再生性,将成为添加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结论 生物基添加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绿色环保包装、可降解包装的重视,以及随之颁布的"禁塑令",将有望实现对传统添加剂的有效替代,其在塑料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食品接触用硅橡胶制品中潜在危害物的迁移研究现状,为相关法规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介绍食品接触用硅橡胶中硅氧烷低聚物、N-亚硝胺类物质及金属元素向食品模拟物和真实食品的迁移研究进展,并提出可减少硅橡胶制品中潜在危害物的建议。结论食品接触用硅橡胶制品中的硅氧烷低聚物易向油性食品模拟物和高脂肪含量的食品发生迁移,且分子量较小的硅氧烷低聚物更容易发生迁移;硅橡胶奶嘴中的N-亚硝胺类物质会向人工唾液中发生迁移;硅橡胶制品中的金属会向酸性食品模拟物发生迁移。这些物质迁移到食品中会存在健康隐患,故需要减少食品接触用硅橡胶制品中潜在危害物的含量,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食品接触用纸/铝/塑复合包装为研究对象,结合应用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和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全面研究这类多层复合包装在接触食品过程中的迁移风险。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全面筛查食品接触用纸/铝/塑复合包装在不同迁移条件下的挥发性、半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迁移物质,基于商业数据库、实验室自建库及行业信息解析物质化学结构及可能来源,利用内标半定量迁移水平,结合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法规和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符合性评价及风险评价。结果 20批纸/铝/塑复合食品包装在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模拟物中未发现迁移风险,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模拟物中共计检出35种物质,可能源于溶剂、抗氧剂、爽滑剂、低聚物、抗氧剂氧化/降解产物等物质。其中,33种物质经法规评估及毒理学评估,显示风险较低;其余2类聚烯烃低聚物因结构难以确定、缺乏毒理学研究建议持续关注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国内外法律法规动态。结论 通过结合应用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和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表明,在通常的使用条件下,纸/铝/塑多层复合包装用于盛装果汁等水性食品时不存在安全风险,但接触高乙醇含量或油脂类食品时建议关注聚烯烃类低聚物的迁移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邓玉明  潘祥华  唐蕾 《包装工程》2023,44(7):168-176
目的 以乳制品包装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科学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的方法,全面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在接触食品过程中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方法 采用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检测技术全面筛查食品模拟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根据权威数据库和物质毒理学资料进行危害评估,参考欧盟和美国膳食暴露量计算方法进行暴露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计算风险系数,最终表征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风险。结果 抽取了市面上的塑料、金属、涂料及复合包装等不同材质的乳制品包装进行检测,检出铜、铬、锰和锡等元素,以及有意添加物(如单体、溶剂、抗氧剂、光引发剂、爽滑剂、增塑剂等)、非有意添加物质(如抗氧剂降解产物、寡聚物等)。采用暴露评估和危害评估方法分别表征检出物的膳食暴露和健康指导值,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系数分布在0.007%~9.4%之间,安全风险较低。结论 建立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评价方法是一种有效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等可用于识别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风险,为减少和排除安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解决常规发光防伪油墨环境不友好,防伪性能单一等问题,以生物基材料为刚性主体结构,芳香磺酸类化合物为客体分子制备水性生物基室温磷光油墨,探索其性能调控因素及包装防伪应用性能。方法 将生物基材料与芳香磺酸类化合物溶于水中获得室温磷光油墨,调控油墨组分、含量等因素,研究其对油墨黏度、油墨层磷光性能的作用机理,并套印不同发光颜色、余辉时长的防伪油墨,获得多色、动态发光的防伪图案,挖掘其包装防伪应用潜力。结果 实验表明,在水性油墨中,生物基材料添加的质量分数为8%,芳香磺酸类化合物添加量为0.16%时,油墨干燥后获得最佳的长余辉发光效果;使用模板刮涂方式印刷防伪图案,模板厚度为0.5mm时,防伪图案综合效果最佳。结论 具有丰富氨基、羟基等基团的生物基材料(如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能形成具有强氢键作用的刚性结构,有效抑制芳香磺酸类化合物的非辐射跃迁,提升了所制备油墨的发光寿命和效率,有效提升了包装防伪油墨的环境友好度及防伪性能。  相似文献   

18.
Studies of the migration of benzophenone from inks and of model ink components incorporated deliberately into cartonboard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low temperature and during microwave heating. Benzophenone was found in the packaging of four of seven frozen foods examined and this was attributed to its use as a photoinitiator for UV‐cured ink. Benzophenone was found to migrate to the packaged food even from polyethylene‐coated board, and this was attributed in part to the fact that polyethylene is rather permeable to low molecular weight substances and is not a good barrier to migration. Addition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two other frozen foods by incorporating model ink components into their cartonboard packaging. The substances were benzophenone, benzylbutyl phthalate, butyl benzoate, chlorodecane and dimethyl phthalate. Migration was readily detected after storing the food at −20°C for 1 week in the impregnated cartonboard. Migration levels in the food increased only slowly thereafter, up to 1 year, except for the most volatile substances used. Subsequent heating of the frozen food using a microwave oven de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me migrants by volatilization, but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other, less volatile substances by heat‐accelerated mig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for inks used to print food contact materials, if the content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volatiles is controlled and if transfer of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s via set‐off is controlled also, then migration levels could be kept low in these conditions. Copyright © 2000 Crown Copyright. Reproduced with the permission of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