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电力清洁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清洁能源充分消纳、满足用户侧灵活接入需求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首先对新型储能在改善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优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储能模块交直流配电网应用场景、技术和经济优势;提出了新型交直流储能系统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支持多元化发展,提供灵活...  相似文献   

2.
随着越来越多的光伏、风电、地源热泵等新能源的接入,电网对高比例新能源的安全可靠并网及高效消纳提出了更高要求。储能作为分布式能源重要的能量调节单元,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管理、调度、优化作用愈加明显。将参与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响应的储能作为统一资源进行研究,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响应、新能源消纳等问题,以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在分析客户侧储能调控策略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能源互联为基础的用户侧分布式储能规模化应用系统,利用网间较为分散的储能资源,希望可以为电力负荷调度的优化以及分布式储能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以实现区域自治的需求响应。通过该研究,可为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储能可以弥补新能源在随机波动性方面的先天缺陷,从根本上破解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难题,被认为是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最核心的物理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已掀起建设储能的热潮,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储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17年由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储能在我国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然而从总体上看,储能仍远滞后于新能源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双碳"目标下,储能产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各类相关产业政策集中出台,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在分析新型储能产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电力设计企业参与储能项目实践情况进行调研,为产业发展政策和电力设计企业发展储能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田雪 《电池》2023,(2):243-244
<正>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加,新型储能行业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在发电侧、用电侧、电网侧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发电侧而言,新型储能产业能够减少光、风等自然资源的浪费,降低发电高峰对电网的持续冲击;对于用电侧而言,新型储能产业的出现大幅度地降低了用户用电的成本;对于电网侧而言,新型储能行业能够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储能行业的高速发展对能源技术个性、产业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相较世界先进水平而言,  相似文献   

6.
“双碳”战略目标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对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阐 述了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氢储能;其次从技术可行性和市场化可行性2个方面分析了抽水储 能方案、氢储能方案和电化学储能方案;最后对3种储能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得出电化学储能能源转换效率最 高,并且购电成本和产业链成本最低,可以满足 “双碳”战略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储能技术日趋成熟和成本快速下降,中国储能产业快速发展,逐步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阶段过渡,但整体来看储能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仍存在发展前景不明晰、技术标准不完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从发展规模、技术经济性、产业链等方面总结中国储能发展现状,基于“源-网-荷-储”协调规划理论,从宏观层面展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形势下中长期储能发展前景,研究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合理运行方式、与新能源消纳关系等重要问题;从微观层面对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场景的应用关键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中国储能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行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电网对于新能源的要求逐渐从"友好并网"提升至"友好并网+主动支撑",新能源侧标配储能成为大势所趋.储能配置是储能应用领域的前端工作,目前储能成本仍然较高,如何实现最优的储能配置是首要需解决的问题.综述并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在新能源侧储能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任务,必将进一步助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储能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储能是应对可再生能源随机性、间歇性的有效措施,而分布式储能是电动汽车的自然属性.电动汽车和用户侧储能可参与用户侧的削峰填谷、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纳、需求响应、调峰、...  相似文献   

10.
正围绕储能领域,挖掘储能对提高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运行效率、调解能力和安全保障的支撑作用。就山西储能现状及困境进行探讨,并对储能利润来源和途径进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探讨经济理论上储能为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由于新能源存在一定波动性,且系统在同步发电机被替代后缺少稳定惯性支撑,易导致系统不能稳定运行,因此构网型储能应运而生。其可代替同步发电机实现对电网支撑,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故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文中首先对构网型和跟网型储能变流器做出对比,为新型电力系统做出选型,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说明构网型储能技术更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其次,讨论构网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及在其中的作用;最后从暂态过程、短期动态和长期动态三方面对构网型储能发展进行展望,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更好地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用户侧储能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本文在常规用户侧储能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基于用户侧储能的电压暂降治理商业模式,并结合应用实例与常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该商业模式具备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深入挖掘氢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潜力,进而推进其在电力系统中的规模化应用是电力行业能源结构转型与深度脱碳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为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该文首先归纳分析构建氢储能与电力系统耦合结构,并从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输、氢气发电和电解槽/燃料电池模型构建4个方面阐述氢储能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其次,以氢储能在电力系统“源–网–荷”各环节应用场景为主线,梳理回顾目前国内外电–氢耦合技术取得的进展;最后,对氢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存在的技术挑战与未来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展开探讨,旨在为电力系统中氢储能应用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金鹏 《大众用电》2023,(10):32-33
<正>在“双碳”背景下,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结构中占比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主要矛盾从“缺电”逐渐演变为发用两端的“时空不平衡”。储能可实现能量的短时转移,为电力系统提供优质的调节能力,被认为是新型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本文梳理了国家及宁夏新型储能相关政策,结合国内电网侧储能电站的4种收益模式,重点分析了宁夏电网侧储能电站的收益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大规模储能在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所发挥的作用日渐增大,储能寿命作为储能运行的关键指标,其衰减特性将对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产生显著影响。传统电力系统中针对储能寿命多采用与某一可测电气量的解析函数形式进行建模,并未考虑储能复杂的运行工况,导致其估算精度低,已不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为此,该文提出一种精准计及大规模储能电池寿命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方法。首先,为论证储能寿命对经济调度结果产生的显著影响,基于多参数规划理论,提出经济调度结果与储能寿命的关联性分析方法,以储能寿命为规划参数,将经济调度结果表征为储能寿命的分段解析函数,从理论上说明储能寿命变化对经济调度结果存在的显著影响。进一步,为保证新型电力系统调度结果的准确性,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大规模储能电池寿命估算方法,实现储能电池寿命的精确估算。在此基础上,提出精准计及大规模储能电池寿命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方法,保障含大规模储能电池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结果的有效性。最后,选取IEEE-30、IEEE-118节点系统以及国内某省实际电力系统作为算例系统进行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结构的变革促成了电力系统的转变,储能加入新型电力系统,有助于维持系统的安全、稳定。因此,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从“十四五”期间国家及地方出台的储能产业相关政策出发,着重梳理了新能源配储、电价机制完善以及电力市场改革三方面的政策,研究在政策指导下,储能将自身功能效益与经济效益变现的方法。其次,将储能应用场景与储能现有技术类型相结合,明确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价值定位。最后,基于当前采用“自投资+自运营”储能商业模式时投资方难以找准收益点的现象,对该商业模式进行分析,为后期储能产业的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量风电、光伏的并网,电力系统已成为含风、光、水、储等多种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了更好地 发挥新能源的优势,需对储能优化配置,以保证多能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首先分析了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运 行原理及发展现状,然后以系统净负荷波动最小、储能运行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构建了风光水互补模式下储能优化 配置模型.通过灰狼优化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得出储能的合理配置容量,这对于提高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系统的 运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中国的新能源装机将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的资源特性将会给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调度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伴随储能技术进步和新型储能出现,储能的大规模应用是突破新能源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9.
徐政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21,42(4):前插1-前插2
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正在迎来巨大变革——电力系统正在从以煤电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两个.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间隙性等不可控特性,导致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后对大电网的功率平衡和能量平衡构成了重大挑战,需要采用有别于传统方法的功率平衡和能量平衡方法,如采用储能、负荷侧主动响应等,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一个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与运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及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储能在整个能源电力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储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已基本具备了推广应用条件。该文从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出发,分析了储能在电力系统调峰、调频、调压、电能质量治理、供电可靠性提高及多种应用综合等方面的作用;从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等不同角度结合电价结构分析了储能的运营模式;并从储能应用技术、发展模式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储能应用的发展建议:(1)加大对基础材料和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形成核心竞争力;(2)出台储能配套政策,形成储能应用市场的良性发展机制;(3)整合上下游产业和应用市场,推动储能技术快速发展;(4)鼓励多种储能技术竞争与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