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延龙  张璐  张帆 《包装工程》2023,44(4):204-211, 239
目的《人民画报》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中国时代发展的脉络,其封面图像作为时代记忆集成式的视觉语言,起到了传播时代烙印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民画报的视觉图像唤起时代的记忆,提升该类型刊物的图像叙事能力和视觉形象,扩大时代记忆图像的传播。方法 收集了《人民画报》1950—2015年共计810幅封面图像作为视觉分析样本,将《人民画报》划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50—1965年)继往开来,传播力量;第二阶段(1966—1976年)记录历史,唤醒革命;第三阶段(1977—1998年)改革创新,发展文体;第四阶段(1999—2015年)大国风采,迈向未来。通过图像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摄影图像元素、字体版式与插图布局等维度进行分析。结论 分析得出,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了《人民画报》本身的视觉叙事的内容;字体排版方式辅助读者更获取信息,提升读者阅读信息效率;技术的提高促进图像叙事的风格转变,提升叙事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2.
乔治  王丹  刘雅炜  石军军  张新平 《包装工程》2022,43(14):362-374
目的 探索红色文化遗产历史记忆因子的识别方式及可视化表达方法、文化记忆空间叙事语言要素的识别转化与空间植入方法、叙事空间的创意系列化匹配设计问题,最终完成从价值重塑到空间植入、地方认同构建的设计方法。方法 从叙事、象征、隐喻等角度,引导特色红色文化遗产历史记忆空间的“设计解读”,结合历史叙事、空间营造,修复物质与精神价值断层,指向地域形象如何匹配国家形象及其合理性。结果 通过空间叙事视角探索了红色文化遗产“独有价值”再利用的设计模式,实现了典型红色遗产空间地域特色的文化认同。结论 红色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围绕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方性”理念展开,从单纯地对历史记忆的关注转向人、地、社会的综合互动关系,其中,文化传承是直接手段、空间营造是内生动力、延续记忆是表层目的、深层指向是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3.
王文剑  谢珂 《中国包装》2023,(8):113-115
红色文化展馆是承载红色革命历史和珍贵文化资源的场所,令红色历史打动观者引起其心中的共鸣是红色文化展馆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叙事性设计为切入点,将叙事形式、叙事语法、叙事元素相结合,以香山革命纪念馆为例,对红色展馆现状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将叙事性思维方法应用于红色展馆设计中,对于延续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宣传,缝合新旧展馆的端点,解决红色展馆设计中的问题,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潇 《包装工程》2023,44(10):411-419
目的 基于图像叙事理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文创为研究内容,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路径,旨在助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数字传播。方法 通过挖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叙事特征,梳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素材与叙事主题,制定提炼叙事主题、设立表述层次、创设叙事场景、产品设计实践4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根据用户移动社交行为与消费偏好,进行年画图像和角色IP的提取、转化及衍生品设计,建议利用数字文创打破非遗文化的传统圈层,拉近年画与年轻消费群体之间的距离。结论 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创设计,提出应用场景个性化图像、角色IP延展等创作方式,有利于用户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自觉融入非遗传播,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5.
蒋嘉雯  何韶颖 《包装工程》2023,44(14):252-261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与梳理地方红色文脉,设计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为信息技术时代与后疫情时代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方法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以革命老区潮州为例,探索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的信息设计方法;结果 提出由“时、事、场、人、物”五要素组建的地区红色叙事框架,以“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呈现”为步骤,综合运用数据库、TGIS、超链接文本与云平台等多元数字技术,实现“立体资料库+多媒体展示+公众交流”三位一体的数字平台建设。结论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有助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梳理其空间叙事要素,建立叙事结构模型,以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信息体系,为大众提供系统、深入感知红色文化的数字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掘、重拾散落在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革命文化遗迹及红色景观资源,汲取红色文化养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社区中的转化培育和资政育人的作用。综合利用田野考察、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重点选取了若干湘西南乡村景观中遗存的红色革命旧址、红色标语景观、红色革命遗物及历史故事等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深刻挖掘并领悟蕴含在其中的重要红色历史事件、感人革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借此呼吁人们树立文化拯救意识,合理保护独特的红色文化景观,因为这是革命文化历史的印记,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财富,对传承与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视频包装是动态图像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在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动态图像设计中,叙事设计是能否完整、准确和迅速传达信息的关键。动态图像将主题的阐发沿时间轴展开,如果将事件作为线索,将呈现事件的镜头作为时间片段,依据时间片段在空间和时间轴上的组织形式,可以归纳出几种常见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8.
陈云云  刘卷 《湖南包装》2023,(6):167-171
基于叙事语境的视角来探讨武汉“红巷”文旅产品的多媒介包装设计。武汉“红巷”文旅产品包装设计是武汉红色文化的承载体和武汉革命记忆的实体展现。通过对武汉“红巷”文旅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分析,探讨叙事语境建构对武汉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意义,从而提出武汉文旅产品包装设计的多媒介设计路径及元素转译的方法;根据转译方法对武汉“红巷”的革命建筑进行符号转译尝试,提出与武汉地域文化结合的符号创新方式,从而打造武汉“红巷”的差异化叙事路径,让武汉“红巷”文旅产品包装设计的叙事内容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概念综述,针对天津市革命历史文博资源的现状梳理与特征提取,从设计学学科角度探索符合当地政策与文化愿景的主题设计路径。依托国家或省级文博管理机构提供的最新数据和政策文件,梳理天津市革命历史文博资源的类型与发展现状,明确研究内容与目的,根据史料与数据提取出天津市红色“文化名片”的三个典型特征,即成长型奋斗精神、地标性遗址精神和聚合型风貌精神,并挖掘出符合天津特征的革命传统教育素材、场地空间基础和文化传承体系框架。以“中华百年看天津”的宣传主题为路径目标,制定了主题出版的绘本设计、主题文创的产品设计、主题空间的虚拟设计三条设计路径,并用典型案例进行验证论述。对地方革命历史文博资源特征提取与主题设计路径的探索,拟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设计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思全 《包装工程》2024,(8):367-372, 423
目的 为南梁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一种“图像文化”的研究视角,以及“转向”的研究思路,丰富南梁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拓宽艺术设计的研究领域,进而在艺术设计实践中设计一些兼具文化内涵、审美与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方法 运用事实与事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艺术设计创新的实践经验为依据,通过对南梁红色文化资源及其文创产品设计现状的分析,结合实例,探讨图像文化视角下南梁红色文创产品设计“转向”的相关问题。结果 提出南梁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视觉形象之具象与抽象的提炼、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契合、红色精神向应用场景拓展等四个“转向”策略。结论 有利于南梁精神的图像呈现,能够促进红色文创产品的精准定位与多元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造物设计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雷青  云家正  王棋壹 《包装工程》2023,44(22):381-390
目的 通过个案探讨数字原住民对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与当代审美意味的角色设计的情感感知影响因素,以及年轻世代的审美态度、文化认同与价值趋向特征。方法 抓取在线评论中角色设计相关文本与数据,采用Nvivo 12 Plus质性分析工具,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敦煌新文创角色设计用户情感感知模型,利用ROST CM6软件进一步分析用户情感倾向与情感感知的高频因素。结果 归纳出审美颜值、场景代入、历史叙事三个类属是影响用户角色情感感知的核心因素,构建出基于主体、场景与内容的敦煌新文创角色情感感知影响因素模型。结论 从研究可知,把握极化的时代审美特征,塑造数字赋能下的场景沉浸式具身感知,实现文化认同下历史叙事的情感共鸣,对提升数字新文创角色设计的情感感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全福 《包装工程》2021,42(20):252-259
目的 图像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媒介,无论是原始图像符号还是当代数字图像,都在特定场域中承担了传情达意的叙事功能.通过对图像叙事的全面分析研究,系统总结了图像的叙事特征及设计策略.方法 采取历时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图像叙事的发展流变历程,并揭示了其发展脉络与特征.同时采取共时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类型图像的内在叙事机制,分析图像视觉表征与其文本意义之间的深度关联,进一步研究各类型图像的叙事特征与设计策略.结论 图像参与人类叙事活动的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分单幅图像和组合图像2个方面进行叙事设计研究.采用象征、隐喻、顷刻及情节并置4种策略进行单幅图像的叙事设计;根据主题情节的不同,组合图像有2种叙事策略:一是情节片段的序列组合,对相同叙事不同情节片段的图像进行编排组合来完成叙事;二是主题叙事的系列组合,对同一主题不同事件的多元叙事情节进行组合来完成多维叙事.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scheme for detecting vehicles in still images. The methodology involves pattern classification using higher-order statistics (HOS) in a clustering framework. The proposed method approximately models the unknown distribution of the image patterns of vehicles by learning HOS information about the vehicle class from sample images. Given a test imag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background is learned "on the fly." An HOS-based decision measure derived from a series expansion of the multivariat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in terms of the Gaussian function and Hermite polynomials is used to classify test patterns as vehicles or otherwise.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real images with cluttered background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hen tested on real aerial images, the method gives good results, even for complicated scenes. The detection rate is found to be quite good, while the false alarms are very few. The method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building an automated traffic monitor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4.
《成像科学杂志》2013,61(3):292-300
Abstract

Image inpainting is the process of filling in missing parts of damaged images based on information gleaned from surrounding area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wo variational models for image inpainting. Combining two models, we can simultaneously fill in missing, corrupted or undesirable information, while remove noise. We explain that diffusion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s is essentially superior to that of TV inpainting model by analysing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n local coordinates, and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minimising functionals in BV spa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s in restoring scratched photos, text removal, and even removal of entire objects from imag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实现饮料易拉罐拉环背部激光打码的自动化,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易拉罐罐盖图像识别新方法。方法首先搭建一套易拉罐盖激光自动打码机,基于所搭建的实验系统,利用CCD相机实时采集罐盖图像。对所采集到的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和灰度增强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罐盖图像阈值分割新方法,分析、确定算法的关键参数(个体数目、交叉率、变异率等),由此得到罐盖的二值化图像,并对算法处理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遗传算法经过约15代的迭代计算,能够收敛,获取到最优的图像阈值,整个算法的运行时间约30 ms,最终的图像精度约为7.9 pixel。结论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阈值分割实时性好,分割后的图像精度高,与传统的Ostu阈值分割法相比,得到的信息更加丰厚,能抑制光线不均所造成的图像干扰。同时对遗传算法阈值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了sobel边缘检测,得到了清晰的罐盖边缘,为激光打码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韩荣  胡杨  卢章平 《包装工程》2018,39(2):66-70
目的从形象感知的角度测算和评价受众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值。方法以江苏镇江西津渡为调查样本,采集各类受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信息系统的总体诉求内容,并结合数值将其演变为文化街区信息可视化研究模式的一部分。结果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信息系统设计新形态的优化思路以及创新举措。结论街区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应准确把握受众的前瞻性诉求点,积极进行信息化渠道及内容的开发,借助多样的信息展现方式满足受众虚拟体验与情境交流等需要。  相似文献   

18.
黄敏  张佳薇  孙蓝蝶 《包装工程》2022,43(12):392-402
目的 将代表楚文化精髓的《楚辞·九歌》从文字意象转换为图像,探索其图像化方法,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有助于增加楚辞图像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楚文化研究。方法 使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楚辞·九歌》相关文献,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捕捉文字意象;归纳法,将《楚辞·九歌》中的意象分类,归纳为精神意象和物质意象,分析各类意象的转化方式。精神意象主要包括各神代表的美好愿景;物质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器物意象、景物意象。结论 将《楚辞·九歌》的文字意象图像化,并应用于“年礼”设计之中。总结出在图像化精神意象时要先确定画面情节,再使用情绪版对每一章进行详细分析与转化,在图像化物质意象时则要形神兼备,古为今用,虚实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