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旨在为可可脂生产提供新的基料油,同时为高油酸花生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以高油酸花生油和棕榈酸乙酯为原料,脂肪酶NS40086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下酶法合成1,3-二棕榈酸-2-油酸甘油三酯(POP)。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POP含量、酰基位移、sn-2位油酸相对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油酶促酯交换制备PO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 h、底物(棕榈酸乙酯与高油酸花生油)物质的量比11∶1、酶添加量(以底物总质量计)3%、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POP含量为86.48%,酰基位移为3.25%,sn-2位油酸相对含量为72.88%。  相似文献   

2.
宗蕾 《中国油脂》2020,45(6):82-87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是人乳脂中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婴儿对脂肪酸的吸收利用。以高油酸花生油脂肪酸乙酯(以下简称油酸乙酯)和棕榈硬脂为原料,在Novozym40086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酯交换合成OPO。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酶法合成OPO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酶法合成OPO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油酸乙酯与棕榈硬脂摩尔比6∶1、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60℃、加酶量8%(以底物总质量计),在该条件下合成的产物甘三酯中OPO含量、2位棕榈酸占所有棕榈酸含量以及PPP含量分别为(46. 30±0. 03)%、(60. 70±0. 23)%、(5. 67±0. 30)%。产品指标均满足GB 30604—2015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全球市场对类可可脂需求不断增长,加速对酶法合成类可可脂技术研究与应用.该文概述影响酶法合成类可可脂因素及合成技术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酶法合成类可可脂发展方向及未来市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Lipozyme TL IM脂肪酶催化茶油酯交换制备类可可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利用Lipozyme,IL IM脂肪酶催化茶油与硬脂酸和棕榈酸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类可可脂.利用酯交换程度和酰基位移程度来评价各反应影响因素对反应工艺的影响.反应条件为:茶油3 g,反应时间14 h,底物物质的量比为6.0(脂肪酸/茶油),加酶量20%(以茶油质量计),反应温度60℃,硬脂酸与棕榈酸的物质的量比为2/1,水活度0.43(20℃)时所制备的类可可脂产品的β-POP+β-POSt+B-StOSt的总量为27.24%,与天然可可脂的符合度达到37.3%;熔点范围为21~24℃,这与产品中油酸含量偏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浓香花生油的感官属性与呈香前体物质之间的关系,以高油酸花生仁和普通花生仁为原料,经炒籽—压榨—水化脱胶制备浓香花生油,测定了高油酸花生仁(山东、安徽和河北产)和普通花生仁(山东产)的理化指标、炒籽前后氨基酸及糖含量的变化和浓香花生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了浓香花生油的感官属性以及浓香花生油呈香前体物质(氨基酸和蔗糖)变化量与感官属性强度的相关性,同时对浓香花生油的风味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安徽和河北高油酸花生仁比普通花生仁脂肪含量高;炒籽后高油酸花生仁的氨基酸损失更多,安徽和河北高油酸花生仁的蔗糖损失更多;高油酸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达到77.28%~81.35%,其氧化诱导期是普通花生油的5.7~11.7倍;高油酸花生油的熟坚果味、花生酱味、焦香味和煳味强度均高于普通花生油,甜香味和生花生味强度则弱于普通花生油;浓香花生油呈香前体物质变化量与感官属性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高油酸花生油中杂环类、酚类、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普通花生油。综上,炒籽前后高油酸花生仁和普通花生仁中呈香前体物质变化的不同,使高油酸花生油和普通花生油中风味化合物含量和感官评价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6.
油酸乙酯在化工、医药和食品等行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了满足市场对高纯度油酸乙酯的需求,以高油酸花生油为原料,乙酯化后通过尿素包合法制备高纯度油酸乙酯。考察了乙酯与尿素质量比、乙酯与95%乙醇质量体积比、回流温度、回流时间、结晶温度以及结晶时间对包合后油酸乙酯纯度及乙酯收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尿素包合法制备高纯度油酸乙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酯与尿素质量比1∶1.2,乙酯与95%乙醇质量体积比1∶5,回流温度50℃,回流时间30 min,结晶温度22℃,结晶时间1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酸乙酯纯度为(90.82±0.04)%,油酸乙酯的相对含量达到(90.82±0.04)%,乙酯收率为(59.2±0.2)%。该工艺方法对工业化生产高纯度(90%以上)油酸乙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酶促酯交换桕脂的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忻耀年 《中国粮油学报》1992,7(1):55-62,F003
在脂肪酶 Lipozyme 的作用下,将桕脂与硬脂酸甲酯(SME)或硬脂酸甘油酯(SSS)酯交换,可获得一种可可脂类似物.其三甘酯组成与可可脂极为相似,主要三甘酯为 POS 与 SOS(P:棕榈酸;O:油酸;S:硬脂酸)。在对脂肪酶作用原理讨论之后,给出了其在油脂工程中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9.
无溶剂系统酶促POMF连续化酯交换反应生产类可可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填充床酶反应器中POMF与SME酯交换生产类可可脂(CBE)连续化反应实验,研究空速对产率(R)和连续化特异性酯交换能力(CSIV)影响。当SI为0.54时,R值为121%,比产量(PE)为3.99 g·g~1·h-1。经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产品热性能符合类可可脂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酶促乌桕脂分子结构调整制类可可脂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以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油脂乌桕脂为原料,以中国产量很大的动物脂肪酶胰脂酶为催化剂,在己烷体系中与硬脂酸发生酸解反应,从而使产物甘油三酰酯结构近似于天然可可脂。研究表明:反应体系的含水量、反应温度、固定化酶量、反应时间、己烷含量及反应底物之比均对反应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单因素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加水量0.1%,反应温度50℃,加酶量170mg,反应时间12h,溶剂量4m1,底物比影响较小。还对放大实验产物进行系统的组份、结构和性质分析,结果不仅与天然可可脂相近似,而且与丹麦Novo公司的商品微生物固定化酶LipozymeIM改性结果相近似。  相似文献   

11.
12.
代可可脂、类可可脂、天然可可脂的组成及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代可可脂(月桂酸型和非月桂酸型)、类可可脂、天然可可脂的组成及性质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Sn-2位和总脂肪酸组成分析、熔化特性、产品成分和氧化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可可脂和类可可脂脂肪酸组成较相似,但与代可可脂则差异较大;天然可可脂、类可可脂和月桂酸型代可可脂的DSC曲线图上出现一个陡峭而又强烈的吸收峰,表明熔化范围较窄,成分单一,而非月桂酸型代可可脂的DSC曲线图上出现两个吸收峰,表明熔化范围较宽,成分复杂;天然可可脂、类可可脂和代可可脂中甘三酯含量均大于94%;利用Rancimat测定的天然可可脂、代可可脂的氧化稳定性相对类可可脂的较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巧克力市场逐年壮大,可可脂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而可可脂产量有限,加之成本较高,可可脂替代品成为学者和商家研究的热点。其中,类可可脂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可可脂替代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对制备类可可脂的原料用油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从类可可脂的制备方法、原料油脂组成及其相关研究方面对原料油脂进行了概述,从而加深对类可可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类可可脂(CBE)是一类重要的糖果用脂,可以经过物理复配或者酶法酯交换获得。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法制备CBE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各种微生物产脂策略正在被应用,以提高CBE的产量,例如化学诱变或基因工程等。旨在为CBE的生产提供参考,从原料油来源、制备方法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分别综述了CBE的传统制备方法(物理复配和酶法酯交换)和新方法(微生物发酵)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微生物发酵法更符合绿色、健康、低碳的发展需求,能够为CBE的制备提供一种新思路,也有利于推进CBE的产业化应用,具有潜在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5.
Oil migration from a high oil content filling into adjacent chocolate causes changes in product qual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oil migration from a cream filling system into cocoa butter, which provided a model for the behavior of chocolate-enrobed confectionery products with a soft, creamy cen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as used to monitor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liquid lipid content. A multislice spin echo pulse sequence was used to acquire images with a 7.8 ms echo time and a 200 ms repetition time using a 1.03 T Aspect Imaging MRI spectrometer. Samples were prepared as a 2-layer model system of cocoa butter and model cream filling. Three methods were used to prepare the cocoa butter: static, seeded, and sheared. Samples were stored at 25 °C for a time frame of 56 d. The rate of oil migration was quantified by a kinetic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linear dependence of oil uptake by cocoa butter and the square root of the time. Samples showed distinctly different rates of oil migration, as evidenced by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the kinetic rate consta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work will be helpful to elucidate the influence of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such as crystal nanostructure and crystal habit on the migration of oil through a crystalline fat matrix.  相似文献   

16.
张颖 《中国油脂》2020,45(10):84-86
以菜籽油脱臭馏出物为原料,采用化学法进行酯化反应后,再利用酶法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脂肪酸甲酯。在脂肪酶Lipase EC 3.1.1.3用量4%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甲醇用量、体系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酯交换转化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对酯交换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脂肪酶Lipase EC 3.1.1.3用量4%、甲醇用量45%(以菜籽油脱臭馏出物质量为基准)、体系pH 7.0、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16 h的条件下,酶法酯交换转化率达到85.35%。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酶应用于菜籽油脱臭馏出物酯交换反应是可行的,为实现清洁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酯交换是重要的油脂改性技术之一,其改性过程中不产生反式脂肪酸。酯交换方法可采用工业酶法和化学法,这两种方法对原料油的含磷量、含水量和过氧化值都有很高的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性能较为相近。化学法酯交换通常采用批次式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碱性催化剂。酶法酯交换反应器一般由多个固定化床串联,可以实现连续生产,但酶需要定期更换。酯交换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投资费用、操作费用、操作稳定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