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华亭煤矿2501采区上分层工作面剩余392m,只能够布置2个工作面,最后1个工作面将成为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较高的现状,分别从负煤柱留设及小煤柱留设2个角度对工作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因负煤柱留设丢失资源过多,对方案进行了否定。对小煤柱留设分别按照工作面等长、前短后长、前长后短3个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最终确定当250108-1工作面长度为166 m, 250109-1工作面为226 m时,在满足采掘接续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未采煤体、顺槽内及边界煤柱处集中应力降至最低,为后期孤岛工作面开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薄煤层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是当前煤炭开采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其可以有效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实现不同层厚煤层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该技术的应用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有关薄煤层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的研究愈发深入.以安益煤业有限公司9#煤层工作面为例进行分析,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沿空留巷围岩的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晒口煤矿煤层赋存条件、以往开采方式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中厚煤层复采回采率的主要因素,同时从巷道布置、煤柱留设及回采率指标管理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厚煤层复采工作面回采率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宏远煤矿15203工作面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与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掘巷期间不同宽度窄煤柱下内部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确定了窄煤柱合理宽度。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理论计算得出承压煤柱合理留设宽度不小于5.0m;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出煤柱合理宽度应为5~6m;综合考虑窄煤柱以及巷道稳定性的情况,最终确定留设6m窄煤柱;在工程实践中,沿空掘巷留设6m窄煤柱,结合窄煤柱巷道支护,整体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抑制巷道围岩变形,提高煤炭采出率,证明煤柱留设合理宽度的设计可满足煤矿高效安全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传统宽煤柱开采回采率低、煤炭资源被浪费等问题,以3045工作面为例,在分析其地质、煤层以及岩层等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工作面采用小煤柱开采的可行性。同时,基于理论计算得出最佳留设宽度为5.2 m,基于数值模拟对不同留设宽度对应煤柱的应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对比,得出最佳留设宽度为5 m,最终通过权衡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手段确定最佳煤柱留设宽度为5.2 m。  相似文献   

6.
为了节约煤炭资源以及达到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决定采用沿空掘巷小煤柱护巷技术对综采工作面顶底板及两帮围岩进行控制,通过对沿空巷道围岩受力的分析以及小煤柱支护理论的研究和方案的实施,将试验段留设煤柱宽度确定为8 m。结果表明,采用全封闭式加强支护对于控制围岩变形、提高围岩承载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西河煤业3#煤层残留煤综采一次采全高新掘巷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合理煤柱宽度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对留设3 m、4 m、5 m、6 m、7 m、8 m煤柱宽度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围岩变形规律和围岩破坏规律进行研究,得到新掘巷道护巷煤柱合理宽度为6 m。  相似文献   

8.
薄勇吉 《能源与节能》2024,(2):154-156+160
厚煤层综放开采时由于一次开采厚度大,导致开采引起的采动压力影响范围、显现程度等均较为明显,给邻近巷道围岩控制工作带来一定影响。2301综放工作面运输巷与邻近的2303回风巷间留设25 m保护煤柱,受2301综放工作面开采影响导致2303回风巷变形量较大,难以满足后续使用需要。结合现场条件及以往研究成果,提出在2301运输巷靠近煤柱侧施工切顶钻孔,通过切顶较少2301综放工作面对2303回风巷影响,并对切顶布置方案、乳化炸药布置以及封孔方式等进行详细设计。现场应用后,2303回风巷围岩变形量受2301综放工作面开采影响较小,回风巷围岩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可满足后续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9.
东峰煤矿采用了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为解决沿空留巷复用巷道的围岩稳定问题,确保3202综放工作面及后续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的稳定,对3202进风顺槽留巷复用段进行钻孔窥视探测,分析总结沿空留巷变形规律。研究结果为东峰煤矿提供了系统的基础实测数据,为3202综放工作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和支护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断层及断层破碎带的导水作用是对矿井安全最具威胁的矿井水害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断层在垂向方向上的导水作用.受断层影响,留设断层保护煤柱是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留设煤柱必然造成采煤量的损失.以霍州煤电集团干河煤矿为例,探讨了综采工作面无煤柱开采断层注浆治理优化.通过断层注浆治理,减小了煤柱,增加了工作面回采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采高综采面围岩控制困难,顶板变形量大,工作面帮内移动量大,给矿井综采效率和综采安全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况,对大采高综采面小煤柱留设及巷道支护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实际分析表明,当大采高综采面小煤柱留设宽度为6 m时围岩承载能力最强,变形量最小。通过对巷道支护方案的优化,能将巷道支护效率提升11.4%,将巷道围岩变形量降低60%以上,综采效率提升了6.4%,显著提升了井下巷道的稳定性和支护效率。  相似文献   

12.
于青慧 《能源与节能》2023,(12):88-91+96
在太原组煤系地层石灰岩坚硬顶板条件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研究应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基于中国矿业大学何满潮院士“切顶短壁梁”理论,对恒阻锚索补强支护、切缝钻孔布置、爆破参数、留巷临时支护、采空区巷旁挡矸支护等进行了研究。通过在090703综采工作面应用,保留的巷道顶板完整,巷道围岩变形在允许范围,经简单修复后能够满足下一个工作面使用。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取消了相邻工作面之间的区段煤柱,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每个采煤工作面减少一条顺槽掘进,可以大大降低万吨掘进率,有利于实现采掘平衡,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生产环境逐渐变得恶劣。为了保障生产的正常接续,煤矿经常采用跳采的方式,造成了孤岛工作面的存在。基于已有的研究发现,留设合理宽度的护巷煤柱是维持巷道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获取柴里煤矿263_下17工作面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区段煤柱内应力分布情况和围岩表面位移变化情况,确定了263_下17工作面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为6 m。经过现场实践验证,263_下17工作面巷道围岩控制方案合理有效,相关经验可以为相似工作面巷道维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地下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场和围岩压力显现规律及控制是采矿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结合华胜煤业实际地质条件对工作面回采围岩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巷道和煤柱受力位移变形机理,并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煤柱在开采过程中应力分布及水平位移情况,以期为同类型围岩煤矿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韩家洼煤矿22401特厚煤层不等长综放工作面工程地质背景,综合运用钻孔应力监测、原位钻孔窥视和巷道表面位移监测的方法,对不等长工作面引起的巷道围岩失稳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监测结果表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93 m,应力峰值和位置分别为9.5 MPa、距工作面前方10 m处;里切眼顶板和两帮塑性区分别为3.2 m,1.1 m和0.3 m,表明锚杆已经失效;增加短锚索后,巷道围岩基本保持稳定,保证了长短工作面安全对接。  相似文献   

16.
深井矿压强烈,沿空巷道围岩控制相当困难,在综放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常留一定数量的窄煤柱。通过了解沿空窄煤柱巷道围岩的破坏变形特征和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选择合适的锚杆支护理论和技术,可大大提高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薛虎沟煤业为解决回采巷道变形严重,破坏大的问题,以29204回采工作面巷道围岩为研究背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巷道布设位置下的围岩塑性破坏范围及垂直应力分布进行分析.为提升数值模拟精度,利用先前试验数据对模型物理参数进行属性设定.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当回采巷道沿着巷道底板掘进时,巷道塑性变形、围岩垂直应力、围岩水平应力...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不仅要保证开采的安全性,还要保证开采的经济性.通过分析区段煤柱留设的意义及安全隐患,重点探讨了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方法,可为煤柱的合理留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王村矿11510轨道巷进行支护设计,分析其巷道维护的特点和难点。总结了留小煤柱沿空掘巷确定煤柱宽度的原则:能够实施安设锚杆的原则,相对有利的应力环境的原则,保证锚杆具有良好锚固性能的原则,预留巷道围岩变形的原则,有利于小煤柱自身稳定的原则。采出率高的原则;分析了不同掘巷位置的优缺点,最终确定开巷位置和煤柱宽度,并针对其巷道维护特点进行支护参数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利强 《能源与节能》2023,(7):45-47+74
利用数学模型对山西沁和能源集团九鑫煤业有限公司矿坑充水情况进行模拟分析,预测矿坑充水量,确定防隔水煤柱留设宽度。根据矿坑面积及断层实际情况,在矿坑内沿已控制的地质断层上盘边界线上设置防隔水煤柱点位,通过点位连接确定防隔水煤柱边界线,以此完成防隔水煤柱设计。为验证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实验,证明了设计方案矿坑工作面导水量小于传统设计方案矿坑工作面导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