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老旧社区中的“畸零空间”分布较广、利用率低、环境无序,具有提升活力品质的巨大潜力。文章以宁波白鹤社区为例,对畸零空间样本进行量化测度与统计聚类分析,结合半结构访谈收集社区居民意见与建议,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社区畸零空间活化更新的策略建议。研究结果加深了对这些畸零空间特征的精准认识,强调了针对性提出活化更新策略的必要性,可为改善城市老旧社区空间环境、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社区公园中自然环境要素的恢复性潜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快速城市化进程下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引发人群精神紧张、生活压力大等精神健康问题,加剧了精神疾病的蔓延。已有研究证实,社区公园作为一种"恢复性环境"能够有效缓解人群精神压力。但是,其内部不同环境要素的配置组合对人群恢复性潜能的影响程度有待深入研究。以重庆渝中区3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实施网络调查,运用联合分析法的基本思路,选取社区公园内草地、灌木、乔木、花卉、水体、置石、山体坡地和动物8类自然环境要素,开展不同要素类型效用、同种要素规模效用和群体需求差异效用3个方面恢复性潜能的度量评价。结果发现,草地(W=27.82%)恢复性潜能最高,大面积草地覆盖(U=47.6)、大片树林(U=23.8)、疏松灌木丛(U=16.1)、大量花卉(U=21.2)、大面积湖泊(U=32.7)、零散置石(U=6.3)、少量山体坡地(U=5.5)和少量动物(U=19.2)等自然环境要素组合的社区公园具有高恢复性潜能。  相似文献   

3.
在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背景下,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恢复性质量具有现实意义,而声景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恢复性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利用理论演绎法,建构声景恢复性效益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沈阳市开放空间进行了声景调查和心理测量,以确定城市开放空间典型声景的恢复性效益,同时提出该视角下的声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城市绿地,社区公园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然而,既有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方法缺乏针对视觉感知的客观分析,未能有效指导社区公园的健康化营造。以成都市中心城区8个社区公园为样本,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开展基于视觉感知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试验,建立基于眼动分析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为探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提供了新的量化方法。研究表明:(1)环境要素丰富、自然特征鲜明的景观对人群更具有吸引力;(2)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眼动指标与人群感知恢复性效益评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对感知恢复性效益进行有效解释;(3)基于眼动分析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可对社区公园做出视觉感知维度的客观评价,可通过客观视觉指标指导其恢复性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由增量规划转为存量规划,许多城市都积极投身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从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的研究切入,从畸零空间和艺术介入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明确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的意义,根据畸零空间的布局方式与形态特征,从散点空间、线型空间和面域空间三方面提出更新改造策略,认为艺术介入畸零空间不仅是对城市生活物质空间的优化重构,更是对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嵌入、对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重塑与再营造。  相似文献   

6.
恢复性环境、健康和绿色城市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高密度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的恢复性价值,集中对社区绿地、康复花园和建筑环境在减压和注意力恢复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在高密度城市中,应该将恢复性环境与积极生活研究相结合,使其与社会交往联系起来,共同构筑对于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支持性环境,达成景观、建筑和空间的一体化和可持续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21,39(9)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口日益增多,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以赣州市老城区西门片区为例,基于环境行为学、老年心理学以及场所精神等理论,运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以及层次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城市畸零空间中的老年行为类型、规律以及时空分布研究,分析老年密集行为的畸零空间形成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归属性为原则,对老年密集行为的畸零空间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城市畸零空间的积极性、适老性设计与改造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19,(6):23-26
研究立足于益阳市西流湾住区老年居民,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住区各种生活行为的需求。对应到该住区现有的畸零空间,针对需求探索出适用于老年人实际生活的旧社区畸零空间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中国,由于城市长期处于粗放式、扩张式的发展模式,积累的"城市病"导致旧城区发展缓慢、人口密度增加、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的存量更新迫在眉睫。本文以城市畸零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城市畸零空间研究趋势及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镇化的时代下,住区的大拆大建于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畸零空间"。多数研究认为畸零空间的合理利用能促进住区空间的整合,对其研究利用已成为住区改造和更新的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城市双修政策提出"城市修复、生态修补",这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引领作用,且对住区空间品质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益阳市西流湾住区畸零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从对边角空间的创造性使用和对闲置地块及不规则地块的功能性改造两个方面,提出住区畸零空间优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1.
褚晨晨 《城市住宅》2021,28(6):134-135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住区建设迅速扩张,在住区大拆大建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畸零空间,居住环境差、空间浪费、居民幸福感弱等问题突出.随着城市发展,可供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在有限的住区空间内节约利用空间、提升居住品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济南市佛山苑小区为例,济南旧住区内畸零空间的现状、特征及成因,在借鉴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从城市微更新视角提出改造策略,以期将无人问津的住区畸零空间变成具有人文关怀、贴近居民生活的活力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转型和高速城镇化衍生的空间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存在着大量尺度迥异、缺乏有效利用的不确定空间,其在城市形态学研究中被称为畸零空间。基于存量资源再利用的观点,畸零空间的有机更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聚焦畸零空间的形成动因,进一步梳理其理论脉络,并以淄博市为实证案例,引介了该市探索有机更新城市畸零空间的有益尝试。基于存量资源适应性利用、新产业业态引介和公共资源植入全面分析其特征,以期为我国城市开发畸零空间隐藏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期处于复杂的高密度城市空间和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容易使城市居民产生压力和焦虑情绪。社区的步行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公共空间,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因此有一定的身心恢复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分类总结出高密度城市社区步行空间对恢复性存在影响的空间要素及其指标,同时分析广州市两类典型社区的步行空间特征及其空间要素,从增强恢复性视觉感知和促进恢复性活动两种影响途径叙述空间要素与恢复性的关系,为社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的不足,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是当前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空中花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补充形式之一,其健康促进作用已得到初步证实,值得中国高密度城市,尤其是气候适宜的亚热带城市研究与借鉴。立足于广州高密度居住现状及空中花园相关实践,探索空中花园空间类型、空间界面和绿视率的恢复性效益差异。以广州典型高层住宅小区为原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15组场景作为空中花园对照实验场景,并对被试者进行DSB测试的压力诱导干预,通过分析被试者生理恢复(皮肤电导反应,SCR)和心理恢复(情绪唤醒,STAI-S;主观恢复性评价,RCS)的综合效益,探讨空中花园各影响因素与恢复性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不同类型的空中花园均具备恢复性效益,且兼容性特征最为显著;2)当空中花园空间尺度受限时,界面通透性对环境恢复性效益具有重要影响;3)相同量级绿视率在不同类型空中花园中的恢复性效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四川建筑》2021,41(1)
声景在恢复性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声景观概念提出以来,探讨城市开放空间声景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及相应的声景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声景和恢复性环境研究领域的重点。文章简要概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效应的理论发展和表现形式,并从感知恢复、生心理反应、认知改善、视听交互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效应的实证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恢复性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魏东  喻冰洁  杨林川 《新建筑》2024,(1):98-103
步行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日常活动和交通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步行时长这一重要的强度表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本尺度建成环境要素。文章利用成都市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单日步行时长,采用街景图像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测算多种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步行时长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NDBI、休闲设施数量和绿视率等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对老年人步行时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从“生活圈”“公共空间”及“慢行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鼓励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适老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外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层面的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研究到微观层面的社区空间环境要素与犯罪关系研究,并对实证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表明:国外CPTED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涉及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完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国外社区空间环境要素,如领域感、监视性、空间维护、入口控制等与犯罪存在显著关联,强化这些要素表象,可以有效地抑制社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恢复性环境健康绩效的相关研究 表明,自然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在健康影响 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环境空间类型的 恢复性效能差异还未能得到充分研究。通过 实景图片环境模拟,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恢 复性环境的效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恢复性环 境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山景、农田、水景 空间的恢复性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空间,人群 对水景空间的偏好大于绿色空间,空间开敞 度、复杂度与恢复性有显著相关关系。研究 结论揭示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及其空间特征,可为健康景观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休闲行为的活跃程度是社区公共环境与公共生活健康状况的反映.文章跨越多个学科,从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休闲行为以及"环境-行为"关联性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中国社区公共空间特征及居民休闲行为特点,旨在为今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提供设计、实践与研究的新思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法仍为行为观察法,界面评价法也较为常用,结合组构分析、步行指数未来可以在空间结构、功能配置、环境要素等多个维度综合揭示"环境-行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不同行为活动的户外空间和室外环境,构成城市广场空间形态的环境要素影响着市民的健康和舒适度。文章对大连市某广场不同行为活动高度的空间形态和环境要素进行了实测调研,从下垫面材质、空间形态等角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0.75m和1.50m处的热环境差别不大,草地材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地面温度波动较大,空间形态的差异使得树荫下的热环境较稳定。本研究期待为城市广场的规划和热环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