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城市建设转向精细化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口袋公园以其灵活小巧、功能多样的特点对改善城市面貌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当前已建口袋公园存在空间活力不足、管理缺位等现象,先通过厘清国内外口袋公园发展脉络及时代价值,然后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城市口袋公园营造相关联,从生态可持续、空间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最后结合广州市初心田园口袋公园营造实践,提出亲自然设计促进环境友好、多元需求指导空间治理、自然教育助力场所赋能和全周期治理融入多方参与等设计策略,对于我国推进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探索高效益的可持续城市微更新实现路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当前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让物质空间受到挑战,本文旨在探究城市空间作为旧媒介与新媒介融合的再媒介化过程,以跨学科视角思考人、媒介和城市的互动关系,并重新审视新媒介为当代城市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文章首先通过对城市建筑和媒介发展史的追溯,指出城市空间与新媒介融合的趋势;接着以2019“深双”为例,归纳出媒介视角下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经历了建设发展的蓬勃期后,不少居住区已老旧不堪,基础设施相当匮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此外,公共空间衍生出不少失落空间,难以倡导社区互动,培养社区意识。相比以往的“大拆大建”,我国城市现已步入存量优化阶段。出于经济、民生、文化的多重角度,城市微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选取青岛市武夷山路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社区营造层面,通过调研分析、设计优化,采用底层公共化重塑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促进人口构成丰富的社区互动,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8.
9.
介绍了一个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阿尔泰纳小镇完成的基于声景理论和"城市针灸"手法的场所营造案例。案例的初衷是摆脱传统的注重空间的视觉品质的场所营造策略,从听觉的角度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声景设计的主要手法是把骡铃声引入了阿尔泰纳的声景中,这一设计不但增加了小镇声景的愉悦度,改变了小镇的氛围,而且骡铃声的信息传递功能除了警示作用,还被赋予了对老年人的社会关怀的内涵。骡铃声也很可能成为当地的标志声景,有助于人们形成"场所感",结合独特的铃铛设计,在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案例为如何从听觉的维度提升空间的品质和内涵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校园既是一个相对自足的社区,又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要介绍了宜兴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主要构思和特点,试图通过总体规划布局、景观环境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次性快速建成的校园环境中如何加强对文脉传承和空间体验的把握。当代校园应被塑造成能适应和支持使用者需要、与时代和文脉相关联并富有多元意义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以新星市红星镇原政府办公建筑为例,引入并运用社区营造理念,即通过解决“人、文、地、景、产”问题的营造途径,结合建筑的历史文脉、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特色、建筑周边景观、民众的经济需求、建筑所在地的产业等情况,相对应地提出了建筑功能置换、建筑表皮更新、进行建筑火墙的再生、建筑周围环境整治、相关产业培育等再生策略。研究得出了在特定情况下宜采取的再生策略,发现了人、建筑和产业三者间的关系。研究为建筑再生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城镇建设中,以龙兴古镇为代表的传统巴渝场镇正面临着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的“新生代”建设。场所感正急速消亡,保护已迫在眉睫。基于此该文结合问卷分析和田野调查,首先明确商业化场所营造的理论框架,其次梳理古镇商业化的发展脉络并确定三种不同类型:传统型、发展型和新型;然后进一步从两方面探讨现状问题,首先是社会性:按照三类商业化场所营造分析在一天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数量与时间的变化折线;其次是物质性:分析比较空间尺度和保存现状。由此对应提出场所营造的提升策略不仅应在社会层面实现部门、企业、专业团队以及公众的多方协同产业活化,还应在物质层面针对不同的场所营造从基础、墙身和屋面三部分各有侧重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组位置媒介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到:利用现象性制图、注释性制图和策略性制图,位置媒介能够杂合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俯瞰视角与地面视角、技术视角与叙事视角,营造出具有流动、拼接、歧异、含混、新奇、陌生等特征的新场所经验。由位置媒介特别是那些兼具艺术探索性和社会参与性的位置媒介项目所开启的新制图学,对于重审媒介与城市的复杂关系和新媒介艺术的公共价值,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先生在给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正式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广义的山水城市指自然生态系统,狭义的山水城市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本文在狭义山水城市定义下,仅讨论山水中“水”这一要素与古代城市之间的景观营造关系。通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湖湘地区永州、长沙和岳阳三座古城在城市选址格局、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水景营造等三个方面的横向比较,梳理捋清山水城市之“水”景观的内在意涵,探讨揭示水在古代城市中的景观营建机理,拓宽延伸山水城市理论的边界范畴,旨在为当代山水城市的风景园林营造累积科学论注、补充思考论点。 相似文献
15.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单调化、低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空间特色和尺度消失殆尽,其根源在于空间塑造脱离了城市的背景。延续城市文脉的城市设计,不仅是解决城市具体空间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更是构建美好城市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佛山东平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在对基地文脉的物质、精神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脉撷取、移植和营造等方法,从文脉的视角出发,进行城市空间营造,这一设计思路有助于复兴城市文脉,可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体现"心物合一"的自然、物质空间、心理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存在,优质的景观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面对存量发展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更新正在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厦门市院前社通过多层次的景观更新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重塑了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业已成为"共同缔造"模式下社区营造的典范案例。从院前社景观更新切入,结合近3年的调研成果,探讨景观更新作为社区营造实现途径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院前社以景观更新为途径,从"拆迁村"转型为"生态文化示范村"的过程,并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标准,具体评价景观更新对社区营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
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
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
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
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
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
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
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
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
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8.
1990 年 7 月 31 日,钱学森先生在给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正式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广义的山水城市指自然生态系统,狭义的山水城市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本文在狭义山水城市定义下,仅讨论山水中“水”这一要素与古代城市之间的景观营造关系。通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湖湘地区永州、长沙和岳阳三座古城在城市选址格局、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水景营造等三个方面的横向比较,梳理捋清山水城市之“水”景观的内在意涵,探讨揭示水在古代城市中的景观营建机理,拓宽延伸山水城市理论的边界范畴,旨在为当代山水城市的风景园林营造累积科学论注、补充思考论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市更新的进程中,随着城市绅士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空间格局在不断变化,出现了大量的休闲空间与消费空间。作为绅士化的产物,这些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变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北京老城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法及高德POI数据对研究范围内的咖啡馆分布特征、介入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独立咖啡馆反映了城市更新方式的转变;咖啡馆使城市更新更具“日常性”;咖啡馆构建了多样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遭到破坏,城市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也随之丧失。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和概念的基础上,将城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局限于建筑和群落,而是扩大到整个街区风貌和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