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s it is often the case in public-key cryptography, the first 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schemes were based on hard problems
from number theory (factoring, discrete logarithms). The secur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depends on an NP-complete problem
from the theory of error correcting codes:the syndrome decoding problem which relies on the hardness of decoding a binary
word of given weight and given syndrome. Starting from Stern’s scheme [18], we define a dual version which, unlike the other
schemes based on the SD problem, uses a generator matrix of a random linear binary code. This allows, among other things,
an improve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rate with regards to the other schemes. Finally, by using techniques of computation in
a finite field, we show how it is possible to considerably reduce:
—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mputations done by the prover (which is usually a portable device with a limited computing power),
— the size of the data stored by the latter.
Received March 10, 1995; revised version December 1, 1995 相似文献
2.
I. M. Duursma C. Rentería H. Tapia-Recillas 《Applicable Algebra in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2001,11(6):455-462
By using results and techniques from commutative algebra such as the vanishing ideal of a set of points, its a-invariant, the Hilbert polynomial and series, as well as finite free resolutions and the canonical module, some results about Reed-Muller codes defined on a zero-dimensional complete intersection in the n-projective dimensional space are given. Several examples of this class of codes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ideas. Received: March 11, 1999; revised version: November 6, 2000 相似文献
3.
C. Rentería H. Tapia-Recillas 《Applicable Algebra in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1999,10(1):33-40
The a-invariant, the defining ideal and the dimension of Reed-Muller codes arising from some subsets of the projective n-space over a finite field are determined. In some cases the minimal distance of the code is given. Received: May 20, 1998; revised version: April 27, 1999 相似文献
4.
5.
全国行政区划代码标准应用现状及管理服务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区划代码标准作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行政区划的不断变更,这就要求行政区划标准也跟着快速更新。但经本文对标准应用现状的考察分析发现,其存在着包括标准修订周期过长、代码内容不统一、系统间无法共享、缺乏质量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标准统一和代码粒度管理模式,以及快速发布和分级服务模式相配套的新的标准管理服务模式,突出管理的系统化和服务的个性化。本模式亦适用于其他代码类标准的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6.
7.
8.
多管相贯线切割运动轨迹与位姿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空间多管相贯线的切割问题,基于简化的坡口模型,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切割运动轨迹与位姿控制方法。用参数化图形方式给出了相贯线的计算模型,建立了由三维模型数据到6轴联动切割运动代码的转换算法。通过现场实际切割,表明该方法可明显提高相贯线的切割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开概念设计方案的组合爆炸问题,提出了一种方案评选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用有向图描述方案的组合情况,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有向弧的权重,最后应用路径搜索法找出最佳方案。该方法应用到了零速接纸机的放卷轴的设计上,证明了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少方案评选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该项目地处湿度较大的成都,定位为西部高档的服饰批发兼零售商场,就该空调系统使用风机盘管加新风机组还是用全空气系统,从初投资、运行费用、空气的品质、维修维护的方便性分析,认为该项目采用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全空气系统比较合理,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对称双CCD交汇的信号弹高度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双面阵 CCD 非对称交汇测量技术, 建立了交汇测量的数学模型, 在相机焦距和工作视场角等参数未知的情况下, 通过对采集视频图像的处理, 实现信号弹发射高度的测量, 并给出发射高度不同时相应测量相机的布站方案, 分析了误差来源, 估算了系统误差精度. 本测试方案具有测量精度高、容易实现、不受测量环境和场地的限制、排除了人工读取误差等优点, 缺点是测量的设备成本相对较高. 本方案也可用于检测烟花表演效果、烟花高度、烟囱高度的测量以及高压线悬弧高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12.
许兆美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9,26(3):60-62
基于穷举法的思想,提出一种三角矩阵法,来解决价值与重量相等的0/1背包问题.三角矩阵法把一部分直接穷举搜索不可行的情况变得可行,通过系统原型进行数据验证,表明三角矩阵法有效. 相似文献
13.
14.
Poisson方程差分格式的SOR方法中最优松弛因子的回归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二维Poisson方程各种边值问题的典型差分格式,使用回归分析方法给出了求解这些格式的SOR方法中最优松弛因子的计算公式。统计分析与实际计算表明这些公式具有非常好的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一种数值求解变系数对流扩散反应方程的指数型高精度紧致差分方法.我们首先将模型方程变形,借助常系数对流扩散方程的指数型高精度紧致差分格式,采用残量修正法得到变系数对流扩散反应方程的指数型高精度紧致差分格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当Pelect数很大时,本文格式达到四阶计算精度时网格步长的限制条件;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可采用追赶法直接求解.数值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完全吻合,表明了本文格式对于边界层问题或大梯度变化的物理量求解问题具有的高精度和鲁棒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17.
求解一类变系数对流扩散方程的GER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并行算法中的GER方法推广到一类变系数对流扩散方程的求解问题,获得了其相应的稳定性条件。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该问题并行解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标签的产品和零部件网页的自组织分类编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的搜索引擎在大成组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的产品和零部件网页的自组织分类编码方法,有助于提高分类的精确性,提高分类系统的搜全率,提高企业参与网络信息规范化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所携带的测雨雷达是世界上第一颗星载测雨雷达,对其反演算法展开研究在算法开发及数据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NASA与JAXA反演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标准算法的基础上,对反射率因子反演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算法根据星载测雨雷速每个观测单元上的降雨率计算出等效雨滴直径,对不服从瑞利散射的观测单元的反射率因子值进行修订,然后再执行衰减订正.本文采用了更合理的5 km×5 km× 1.5 km三维网格,将处理结果与地基雷达数据进行了点对点的定性与定量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以较小的计算量增加为代价,获得了反演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介绍和分析了利用照相机成像原理、光纤矩阵排列分割空间平面成微小单元以及光纤编码等技术,对高速运动弹丸在预定目标的空问范围内被引信起爆的炸点时间和距离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及测量系统对高速运动光点响应特性好,系统工作稳定可靠,不需要像高速摄像、摄影技术对环境照明度、判读距离参考背景清晰度等那样要求高,即可精准地获得弹丸距目标炸点的时间和距离.对某小口径榴弹在目标后爆炸点时间和距离测试,时间精度小于1μs,距离精度小于1.7 cm,完全达到该弹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