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体化试油测试技术是获知探井产能及地质参数的主要途径,是缩短试油周期、提前见产、合理进行储层评价的有力技术保障。它具有更强的扩展性和适应性。本文简单阐述了深井试油测试工艺技术中的APR测射联作改造一体化测试技术要点及现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测试联作工艺是试油工程中一项比较成熟的工艺,但是当特殊井况或者对井况了解不详时,往往会因为井况复杂,以及井深、井温、井底压力等异常,导致测试过程中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本文从深层、超浅层、斜井各选取一口井况较为复杂的井为例对射孔联作工艺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油管传输射孔与测试联作就是将油管传输射孔工具与测试工具有效地组合成一套管柱,一次下井完成射孔和测试两项作业,简称TCP与测试联作工艺。TCP与测试联作工艺,我国1985年从美国引进,1986年开始试验推广,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油田得到普通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一项在石油勘探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成熟技术。此工艺技术集大孔径深穿透负压射孔技术、地层测试技术的优点为一体,减少了洗压井次数和起下作业次数。经多井次的现场应用证实,该联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周期短,是一套完整高效的、有利于保护油气层的试油(测试)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许多物性差、岩层致密、渗透率低、孔隙裂缝不发育的油气层,通过后续的压裂酸化等储层改造作业均能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复合射孔-APR测试联作技术将射孔、高能气体压裂及地层测试合三为一。运用外套式装药复合射孔联作测试技术,使射孔、高能气体压裂、井下开关井测试同时进行,简化了施工作业程序,减少了产层被污染的可能,缩短了作业时间,最简洁地进行了地层改造,快捷地反应了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5.
《化工设计通讯》2017,(10):159-160
濮城油田是一个多层系的复杂断块油气藏,断块多,油气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层间差异大,因此流体在不同渗透性地层中渗流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射孔作为主要的增产措施,对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采收率至为关键,射孔方案和射孔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油气井的产量,选择不当甚至是埋没油层,所以对于地层压力异常的井应选择什么样的射孔方式优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地层压力异常或地层压力不详的井研制了油管输送射孔-抽油泵联作技术。  相似文献   

6.
常规射孔作业工艺射孔后起下管柱次数多,浪费人力、物力,且射后易发生井喷,给作业施工带来困难,同时也给地面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又保证高含气井、异常高压井射孔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必要应用射孔下泵联作工艺技术进行施工。射孔下泵联作工艺技术即射孔与下泵生产一次完成工艺,该工艺采用一趟管柱完成射孔和抽油生产,不但能减少作业工序和投产时间,节省施工成本,也可以避免压井液对油层的伤害。本文介绍了射孔下泵联作工艺的原理与施工工序,并对近两年在低渗透油田采用该技术施工的油井进行了效果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今后继续在低渗透油田采用该技术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射采联作技术作为油气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油田深层、高压地层开发的不断增长,对射采联作工具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目前江苏油田在对射采联作技术的应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射孔减震、射孔深度校深和射孔效果检测方面进行研究、改进,并在现场得以成功应用,提高了油井试采成功率,降低了投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了油管输送射孔与螺杆泵联作技术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油管输送射孔与螺杆泵联作技术在斜直井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期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对提高油田生产作业效率及油井产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复合射孔-测试联作由于工艺的限制不能实现诸如井下开关井操作等的真正意义的联作,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在印尼市场服务的现场实践,探讨了出现这些限制条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在工具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的复合射孔-测试联作成为可能,为今后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射采联作工艺技术即射孔与下泵生产一次完成工艺,当前,对新井投产或老井补孔措施,均是先实施射孔作业,如能自喷,则连入流程进行自喷生产,如不能自喷,则需起出射孔管拄,再按照举升工艺设计下入完井生产管拄,射孔与下泵作业分两次完成,不但增加了施工工序而且延长了占井时间。  相似文献   

11.
石油井下动态压力测试对勘探获取井下地貌地质信息和分析含油量、评估开采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估射孔器优劣的一个有效途径,射孔工艺的优劣既关系到石油的产出量也关系到射孔操作的安全性。射孔压力信号的特点是评估射孔完井的重要数据之一,对射孔压力的测量在改进射孔枪设计和装药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析了压力测试应用技术中的石油井下环空压力测试数据分析技术、压力测试系统模型技术、射孔信号的虚拟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2.
射采联作泵技术在文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射采联作泵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工艺中,射孔和抽油生产是分别进行的,即先对油层进行射孔,而后再进行生产。若地层压力比较高。先要进行压井,起出射孔管柱,再下生产管柱进行抽油生产。这样,不仅作业工作地大,作业费用高,更严重的是会对地层造成一系列的伤害,如:粘土膨胀、堵塞油层的过流通道、水锁等等。  相似文献   

13.
APR测试是目前含硫气井应用最广泛的测试工艺,但在高温、高压、含硫的恶劣工况下,测试管柱断裂、埋卡、失效等事故频发。本文通过对APR测试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通过增加芯轴壁厚能有效解决封隔器断裂事故;优选抗高温处理剂、调整泥浆体系等降低泥浆沉降埋卡管柱风险;通过腐蚀模拟预测及实验评价,普通材质射孔枪满足元坝测试工况,并通过射孔、测试管柱分步实施,进一步降低管柱埋卡风险。现场实施,测试成功率提高至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通常分层射孔试油联作技术主要被用于多层测试射孔井中,其测试得到的结果都是多层混合的数据,不仅无法准确了解单个层的具体情况,而且还会增大施工成本,引发事故风险,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造.由此,本文就提出了一趟管柱分层射孔试油联作的技术,并对其减震、释压、起爆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应用一趟管柱分层射孔试油联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油田开发和勘探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已经转向了致密油,但是致密油的开发和勘探难度比较大,需要使用大规模压裂改造技术,通过分段压裂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致密油的单井产量。在分段大规模压裂技术中多级分簇射孔桥塞联作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渤海油田油藏多为稠油,密度大、粘度高、凝固点高、流动性差且易出砂,在井筒流动期间,由于热损失过快或者地层能量不足,原油无法到达地面导致测试作业失败。TCP、PCP电加热与APR测试联作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实现一趟管柱同时进行负压射孔、泵抽排液、APR测试,若稠油无法到达地面,则进行螺杆泵抽同时使用加热电缆进行加热。经过几年来的现场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合渤海湾盆地稠油油藏测试的新技术,不仅使稠油能够到达井口计量,利于储量评价和后期开发,而且提高了测试作业的时效。  相似文献   

17.
宋深8HC井是松辽盆地东南断陷区徐家围子断陷宋站低隆起带上的一口重点水平井,采用裸眼完井,在水平段下入了11个裸眼封隔器和10个压裂滑套,希望实现对水平段的分段压裂改造。在压裂时发生砂堵,压裂滑套没有打开,压裂终止。前期利用连续油管进行了冲砂作业,由于水平段内管柱结构复杂,压裂滑套最小内径只有35.6mm。采用常规射孔都不能实现打开压裂滑套的目的,针对宋深8HC井的实际情况,采用连续油管输送射孔,优化连续油管传输射孔方案,组合连续油管射孔工具管串,大庆油田首次连续油管水平井射孔在宋深8HC井获得成功,射开了压裂滑套,为下一步压裂施工打开了压裂通道。今后连续油管传输射孔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低渗透、致密油气藏油田数量较多,特别是在新疆地区,该类型的油田严重阻碍了我国油气的整体开采水平。当前水平井分段压裂是一种改造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油率的主要手段。以新疆玛东油田为例,探究易钻桥塞射孔联作技术在水平井分段压裂中的应用,为当前的新疆地区的油田开采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泌395井在射孔-测试联作施工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射孔,运用水动力学原理对管柱结构,管径大小,下管速度及波动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下管柱的过程中,起爆装置处受到静水压力和波动压力作用,波动压力同管柱下放速度和管柱与油井套管的间隙有关。地层测试压力卡片记录表明:射孔枪在到达目的层以前,起爆装置处的静水压力和波动压力之和已大于销钉抗剪切压力,意外射孔发生。为避免下管柱时发生类似意外,提出了射孔-测试联作宜采用Φ73油管,管柱下放速度不能超过0.5m/s,以确保射孔-测试联作施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连续油管作业机在青海油田红柳平1井的水平井段射孔技术。利用连续油管作业机的电子精确定位仪表,对该井使用过Φ73mm油管技术,通过油管内进行传输射孔。采用液压丢手、万向截等重要工具,根据连续油管CT80钢质和入井工具串的特性,在红柳平1井首次成功应用此工艺,这标志着连续油管射孔工艺迈向新的台阶,此技术的革新为今后连续油管奠定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