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洁颖 《计算机》2003,(8):18-23
据说,以前曾经有这么一次国内手机厂商会议,会上各厂商高层分别发表他们的看法,李晓忠自不例外。当时厦新刚进入手机市场,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可是当听过所有人发言过后,有某厂商的高层预言:李晓忠将来肯定能做起来。李晓忠属于那种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人,他的传奇色彩从厦新的A8带来了滚滚不断的利润开始。  相似文献   

2.
影画合璧     
在中国不算漫长的摄影发展史上,画意和沙龙摄影曾经一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朗静山、陈复礼等所代表的南派画意摄影,直到今日还在深深影响后来的影人。  相似文献   

3.
如果用眼睛看是一种‘框’,用心去体会就是一种‘宽’。这是柯锡杰在他各类摄影画册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他将摄影美学的理解浓缩后的艺术哲理。尽管柯老师在肖像、纪实、商业乃至时尚摄影领域都有颇多建树,但最能代表他艺术理念的还是云游四海,信手拈来的片片风景。  相似文献   

4.
自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世界奥运赛场上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以来,二十多载的岁月里捷报不断,中国体育摄影人也在赛场边记录下了这一幕幕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数码摄影》杂志为迎接北京奥运的召开,采访了十二位曾经亲历奥运的体育摄影记者,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退下了工作岗位,但回忆起曾经的赛场呼声,依然心潮澎湃,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和艰辛,也看到了中国新闻摄影的逐渐成熟和多样。希望我们在专题中选出的十大优势项目,也能成为今年北京奥运的夺冠热门。  相似文献   

5.
自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世界奥运赛场上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以来,二十多载的岁月里捷报不断,中国体育摄影人也在赛场边记录下了这一幕幕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数码摄影》杂志为迎接北京奥运的召开,采访了十二位曾经亲历奥运的体育摄影记者,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退下了工作岗位,但回忆起曾经的赛场呼声,依然心潮澎湃,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和艰辛,也看到了中国新闻摄影的逐渐成熟和多样。希望我们在专题中选出的十大优势项目,也能成为今年北京奥运的夺冠热门。  相似文献   

6.
《数码摄影》2013,(7):150-151
采访刘宽新老师时,他刚刚给影友讲完课,在国内的摄影圈里,刘宽新老师有着众多头衔,但是其中数字影像专家才是他最强有力的注码。“数码影像帮我实现了拍照片的梦想——拍中国人自己的照片,拍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最好的照片。”谈到为什么选择了佳能PRO-100喷墨打印机。刘宽新老师说:“喷墨技术的完善是我做出如此决定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目前的打印效果已经完全可以媲美银盐胶片了。”  相似文献   

7.
从《临时演员》、《人工剧团》等作品来看,张巍很重视对人性的洞察,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有关。他的这些看似客观记录的摄影人像,其实经过了大量的电脑后期处理,呈现出一种微弱的荒诞感。因为貌似客观记录,这种介于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微弱荒诞感,在感觉上更加牵动人心。张巍曾经是画家,但这几年选择了摄影。与其说张巍是位摄影者,不如说他是一位以摄影的方式制造虚拟图像的人。再纪实的摄影或录像,都不是客观物象本身,因为镜头充满着机器和人的种种局  相似文献   

8.
光之灵     
与其说摄影是在记录物象,不如说是在捕捉光影,最近几年,李绍杰老师一直尝试用光绘的手法拍摄夜景,并成功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光赋》,得到很多影友的关注。本期《数码摄影》精选了李老师多年来拍摄的成果,并就拍摄技巧向李老师取经学艺,希望大家读后也能拍摄出同样精美的作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视界 微博     
《数码摄影》2012,(7):50-50
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 1921—1986)是老一辈摄影家中将彩色摄影推向一个高峰的大师,他的作品改变了很多人对彩色摄影的观念和创作。哈斯曾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作思想的10位顶级摄影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10.
黄一鸣 《数码摄影》2011,(12):14-14,16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而私摄影大部分是真实纪录私人生活的纪实影像,从私摄影的特性、形式和内容来看,私摄影也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积极正面地看待私摄影谈到私摄影很多人都会想到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他的私摄影几乎把这个非常个人化的"私"做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私"日语里就是"我","我"就是个人,因此,私摄影也可以理解为个人隐私化的摄影。荒木经惟把性、纪实、隐私等这些元素和摄影联系了起来,做到了极致。他早期最成功的摄影作品是他纪录妻子短暂一生的摄影  相似文献   

11.
《数码摄影》2009,(6):26-31
如果不算新闻报道,近3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界批判性最强的摄影家,李晓斌应属其一。尽管他从不说自己是“摄影家”,更决不把自己定位于“摄影界”。假如非要把他和摄影扯上一些联系,他更愿意黎自已是“以照相机为工具,记录社会资料的人”。  相似文献   

12.
微博     
《数码摄影》2012,(7):50
@造艺工坊weibo.com/u/2706153815恩斯特·哈斯(ErnstHaas1921—1986)是老一辈摄影家中将彩色摄影推向一个高峰的大师,他的作品改变了很多人对彩色摄影的观念和创作。哈斯曾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作思想的10位顶级摄影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因为其机械复制性和取材的日常化,摄影曾经不被认可是艺术。确实,摄影与传统艺术相比而言有他异性,表现在更加大众化和普遍存在,它让艺术走下了神坛,成为了人人都可以"触碰"的领域。而日常美学则某种程度上将审美体验带出了纯艺术的讨论范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感不应该与日常生活割裂开来。文章从当代西方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出发,以业余摄影、艺术摄影非艺术摄影等为分析对象,简述摄影的日常生活美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摄影群展《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9中,张巍的作品占据了一面墙。展览选取的是他到目前为止最有争议也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剧团》,这位色影无忌2013新锐摄影师奖项获得者,正在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梅生老师是我见过的最温和亲切,谦和儒雅,最有耐心的摄影家之一。说话声音低沉,慢条斯理,从来不起急,不发火,即便遇到对方意见不同,也只是慢慢地跟你解释,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许正因为梅生老师这种极具亲和力的个性,每次在大众场合下遇见,他身边永远圈着一群等待交流的摄影爱好者。  相似文献   

16.
《数码摄影》2013,(8):189-189
6月22日,是《数码摄影》与南京摄影人相约“柴达木杯”第四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南京站选拔赛的日子。可以说南京站的活动是一场豪华的视觉盛宴,由《数码摄影》杂志与南京亮室数码摄影沙龙共同策展的,三位本刊编委、摄影家周梅生、付欣、李少白的作品展览,以及三位老师分别关于不同摄影技法和主题的现场授课,都为南京站选拔赛的活动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7.
张峰 《数码摄影》2012,(12):48-53
不远处的城市正向这里靠拢,顷刻间就会将这里夷为平地,一幢幢高楼就在眼前崛起。第三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的"十佳"选手中,张峰是最年轻的,不仅年龄,而且包括他的摄影历程。但是,他的作品却很"老成",他的视点以及其中透出的思考不禁让人诧异:短暂的摄影历程如何赋予他能量?从去年"寻师"决赛现场拍摄的村娃到新近拍摄的城中村孩子,他的作品又让我们有惊喜。我们都说,这是一个有着大块头大智慧的摄影师。  相似文献   

18.
最近忙于和老年摄影爱好者们做一些活动和交流。不可否认,老年摄影人是中国庞大的摄影群体中最活跃、最健康、最认真、最执着的一群人,他们也是各类摄影杂志最忠实的读者。经常遇到一些老年读者亲自登门,到杂志社来取新杂志,有些住得很远,来一趟真的不容易,为了一本杂志,大半天的时间都耗费了。我想,这是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现在邮局配送和快递物流都很方便,为什么非要亲自跑一趟呢!为了一本喜爱的杂志,花费近乎一天的时间,值得。我想这就是老年读者  相似文献   

19.
梦幻景色     
《数码摄影》2015,(3):100-105
对于摄影师杰里米·沃克来说,拍摄风光作品是他选择坚持摄影的唯一目的,他从未失去过拍摄风光的热情。这一切也证明了是值得的,他被认为是最好的景观和自然风光摄影师之一,并举办过多次摄影展。沃克说:"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把很多过错都归咎于学校没有教好,不过我必须承认,我的艺术老师是激发我对摄影兴趣的启蒙人。在我14岁那年,我在一艘轮船‘乌干达’号上参加一个教育环游。一个同学给了我他的照相机,我当时特别高兴,也是那时候第一次有人对我说我很有摄影的天赋。"  相似文献   

20.
王飞 《数码摄影》2014,(7):56-59
新疆克拉玛依摄影节期间,见到了李学亮。之前通过电话采访过李老师,当时他说已深入荒无人烟的阿尔山拍摄多年。欣赏他的作品,不见风光摄影中那种华丽的唯美,更需要深情地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