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界面聚合法在樟脑磺酸存在的状态下合成了聚苯胺、聚邻甲氧基苯胺以及苯胺与邻甲氧基苯胺的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子扫描微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循环伏安,电导率测试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初步探讨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聚合法合成的上述各聚合物均呈现微米级颗粒状分布,颗粒直径大多在100nm以内;共聚后聚合物的结晶性能下降;循环伏安及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主链中邻甲氧基苯胺结构单元的增加,聚合物的电化学活性及电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可溶性的聚(苯胺-邻六氟羟基苯胺)(PAH)的共聚物。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氟谱(19F-NM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紫外光谱(UV)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对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邻六氟羟基苯胺(HAFIP)成功导入了共聚物主链中,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Mn介于6.51×10~4与9.04×10~4之间。HAFIP的存在抑制了共聚物的醌式结构n→π*跃迁,随着共聚物中邻六氟羟基苯胺(HAFIP)摩尔分数的增大,共聚物形貌逐渐由纳米纤维向纳米颗粒变换。与聚苯胺难于溶解于一般有机溶剂不同的是,当邻六氟羟基苯胺(HAFIP)的摩尔分数超过0.5时,共聚物可以完全溶解于四氢呋喃、乙醇、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中,表明HAFIP的导入,可以大幅改善聚苯胺的溶解性能,从而扩展聚苯胺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纳米结构磺化苯胺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无任何外加添加剂的情况下,于盐酸介质中,通过苯胺(AN)与二苯胺磺酸(DPS)的化学氧化聚合制备了纳米结构导电磺化苯胺共聚物(PANDPS).研究了聚合条件对共聚物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颗粒的大小和形貌随聚合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AN/DPS摩尔比为50/50、单体浓度为0.2 mol/L、过硫酸铵/单体摩尔比为1/4、1.0 mol/L盐酸水溶液中25℃反应24 h,可以获得平均粒径为33 nm的共聚物纳米颗粒;而当单体浓度为0.1 mol/L,聚合反应72 h,其它聚合条件相同时则得到直径为130 nm~140 nm、长440 nm~1.35 μm的共聚物纳米棒.  相似文献   

4.
采用简单的化学氧化聚合直接合成吡咯-苯胺(Py-An)共聚物亚微米颗粒。所得共聚物的产率和电导率受聚合条件如共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和氧单比的影响。当n(Py)/n(An)=7/3,氧单比为1,共聚温度为20℃时,共聚物具有相对较高的产率(57.5%)和电导率(2.61S/cm)。红外光谱(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分子链由吡咯和苯胺链段构成,并随着共单体配比的不同而变化。扫描电镜(SEM)显示Py-An(7/3)共聚物呈现亚微米尺度的无规则颗粒状形貌,粒径约300~500nm。相对均聚物来说,Py-An(7/3)共聚物显示出更好的溶解性和赝电容特性。循环伏安(CV)的研究表明Py-An(7/3)共聚物的质量比电容为256F/g,且1 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初始比电容的97.6%。  相似文献   

5.
苯胺电聚合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庆中  吴秉亮 《功能材料》1992,23(5):270-274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H_2SO_4介质中苯胺在Au电极上的电聚合过程。探讨了电解液pH、苯胺浓度、聚合电势和时间对聚苯胺链结构的影响,提出了苯胺电聚合适宜条件,讨论了苯胺电聚合初期分子偶合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易溶性聚(N-乙基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较好溶解性能的聚(N-乙基苯胺),并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乳化剂的用量对产物的分子量和产率有较大的影响,当乳化剂/单体摩尔比为1:2时,聚(N-乙基苯胺)具有最大的分子量和产率.盐酸掺杂态聚(N-乙基苯胺)的电导率为1.03×10-5S cm-1.此外,聚(N-乙基苯胺)具有明显的溶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7.
纳米结构苯胺/吡咯共聚物的静态法合成及自组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聚合法,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使苯胺与吡咯进行共聚,制备了高产率(88%)的纳米结构苯胺/吡咯(PANPY)共聚物。研究结果发现,苯胺/吡咯摩尔比和聚合介质对共聚物的形貌有重大影响。以1.0 mol/L盐酸溶液为介质,苯胺/吡咯摩尔比为90/10时,可制得直径为70 nm~90 nm、长为1.3μm的共聚物纳米纤维;苯胺/吡咯摩尔比为50/50时,得到平均粒径约为400 nm的杨梅球状共聚物颗粒,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这些杨梅球状共聚物颗粒是由直径为5nm,长25nm的共聚物微小纳米纤维自组装而成。而以0.1 mol/L NaOH水溶液为反应介质,则可以得到外直径为1.8μm~2.6μm的自组装共聚物微球。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路电位法详细研究了掺杂酸种类、掺杂状态和共聚单体摩尔比等对化学氧化合成的N-乙基苯胺与苯胺(EA/AN)共聚物的防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EA/AN共聚物的防腐性能均优于两种单体的均聚物,单体喂入摩尔比EA/AN为20/80的去掺杂态共聚物表现出最优防腐效果。盐酸掺杂共聚物的防腐性能优于其它酸掺杂共聚物的,去掺杂态共聚物又优于掺杂态共聚物。尤其是在强酸性腐蚀介质中,以该共聚物为底漆,环氧树脂为面漆的复合涂层钢板的开路电位在浸泡过程中出现了不降反升现象,涨幅达110 mV左右,较裸露钢板相应正移了约545 mV,较聚苯胺复合涂层涂覆的钢板相应正移了约90 mV,在长达半年的浸泡后,涂层不脱落、不起泡,也无锈点出现。  相似文献   

9.
以N-乙基苯胺(NA)、苯胺(AN)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通过静态聚合法制备了导电性微纳米结构N-乙基苯胺-苯胺共聚物(PNAAN)。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形貌、结构和性能强烈依赖于NA/AN物质的量比和APS/单体物质的量比。APS/单体物质的量比为1.0时,PNAAN(10∶90)共聚物为直径139 nm...  相似文献   

10.
智新  彭同江  孙红娟  汪建德 《材料导报》2017,31(14):16-21, 34
以制备的氧化石墨凝胶和苯胺-吡咯共聚物为原料,将二者进行混合超声分散,再以其混合分散液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得三维石墨烯/苯胺-吡咯共聚复合物(3DAP)。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复合物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3DAP拥有丰富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并且颗粒状的苯胺-吡咯共聚物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孔隙间;作为电极材料,该复合物在0.5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可达628.5F·g~(-1),即使在大电流密度(20A·g~(-1))条件下仍可高达384F·g~(-1),且在1A·g~(-1)电流密度下经过1 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高达86.1%,表现出良好的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其超级电容性能远优于单纯的石墨烯以及苯胺-吡咯共聚物。  相似文献   

11.
The curing of thermosets is a complex process invol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 fluid into a (visco-) elastic solid. This phase transition comes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stiffness and a volume shrinkage of the polymer. The latter may lead to severe residual strains and stresses, which in turn can cause damage in the final, usually quasi-brittle material. In this contribution a constitutive model is develope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uring of a thermosetting material together with the process-induced damage as resulting from curing shrinkage. The curing of the material is governed by a phenomenological hypoelastic constitutive equation which includes temporal evolutions for stiffness and volume shrinkage. Thermal and viscous effects are neglec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isotropic gradient-enhanced damage model is adapted to describe the damage evolution. The curing-damage model is implemented into a finite element code and numerical examples for thermosetting material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is capable to predict cure-induced damage in thermosets.  相似文献   

12.
热交换器是将不同温度介质之间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形式,由高温介质传递给低温介质,使介质达到生产所需温度的工艺设备,也可作为一种节能设备使用.通过对不同热交换器的结构分析,总结不同热交换器的优缺点、适用环境,为生产工艺设计人员及设备制造单位在选择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设备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化学氧化法分别制备盐酸,盐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碳纳米管(MWNTs-COOH)掺杂的聚苯胺,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聚苯胺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掺杂物对聚苯胺的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超声波作用对聚苯胺形貌以及聚苯胺包裹MWNTs-COOH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SARS传染病数学建模及预测预防控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利用疾病传播的一般规律及人口守恒统计法则建立了四类人的SARS传染病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对四类人的SARS传染病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其生理意义和预防、控制机理。其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SARS的预测模型,以北京市的SARS数据为例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简单易行,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15.
HRP引发酚类与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解淀粉和酚类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H2O2的催化作用下进行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淀粉和酚类接枝共聚物。研究了淀粉降解程度、酚类单体配比、HRP用量、反应温度和pH对接枝改性淀粉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α-淀粉酶降解后的淀粉15与12g间苯三酚(PG)和20g对羟基苯磺酸钠(HBS)在5mg HRP/H2O2引发体系下,在30℃及pH值为7.0时反应5h制备的酚类与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较好的性能,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26.6mN/m,所鞣制皮革收缩温度(Ts)达到了78℃。用FT-IR、1 H NMR、UV-Vis和GPC等方法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高校教职工体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浙江省7所高校560名教职工健康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问卷以及对他们的体态、机能、素质测试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教职工体质总体尚好,而中年教职工的健康应引起重视.根据这次调查并结合全省情况我们对教职工的体质与健康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仪器“导爆索、雷管爆速校准仪”的过程中,引入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处理超过单片机处理能力范围的高速信号,并开发了一套有效结合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报导了8-羟基喹啉锂(Liq)的合成及其提纯方法;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谱、紫外吸收光谱对提纯后的样品性能进行表征;研制了结构为ITO/PVK:TPD/Liq/Al的蓝色发光器件,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纯度与Liq薄膜的表面形态及器件发光性能间的关系,并且也研究了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19.
罗林  黄志雄赵颖 《功能材料》2007,38(A09):3470-3472
SMC/BMC废弃物对工业及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指出了SMC/BMC回收再利用的紧迫性。通过对目前国际上SMC/BMC回收再利用的3种典型途径优缺点的对比,参照国外SMC/BMC回收再利用的先进方法,对我国SMC/BMC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New measurements are reported for the density and viscosity of tetralin and trans-decalin. The density was determined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60°C for tetralin and to 95°C for trans-decalin.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was measured up to temperatures slightly above 100°C. Our results improve upon the values recommended by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for these liqu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