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根据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储渗机理复杂,井况、油井产能变化规律差,选择Blasingame产能分析方法对塔河油田进行分析,由径向流动段和拟稳定流动段特征曲线计算油藏参数和原始地质储量,为油田开发、调整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产能特征与储集层类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塔河油田4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的形成与古风化壳的风化剥蚀有关,该文从油井自然产能变化和试采井见水动态特性,论述了碳酸盐岩油藏产能,试采见水动态及其与储渗类型之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储渗类型具有多亲性和复杂性,且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储集空间多样,油水关系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基质基本不具备储渗能力。裂缝和溶洞既是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连通通道。注水指示曲线能很好地反映注水过程中油井压力随着累计注水量增加的变化情况,对初步分析储集体类型以及规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注水指示曲线的应用,能基本反映储集体以及裂缝等油藏特征,显示储层吸水能力的变化,为初步分析储集体类型以及规模提供可靠依据,指导后期注水工作以及措施作业。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李阳 《石油学报》2013,34(1):115-121
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大型溶洞和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类型油藏,储集体分布复杂,主体缝洞介质内流体流动不符合达西渗流规律,使得该类油田开发无法借鉴碎屑岩成熟的开发理论和技术。经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研究,深化了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形成机制,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流体动力学机理,形成了超深层缝洞储集体地球物理描述、多尺度岩溶相控缝洞储集体建模、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3项关键技术成果。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实践中,有效指导了注水开发,提高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动态连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是大型碳酸盐岩裂缝和岩溶缝洞型油藏。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规模不同的溶洞、裂缝带、溶蚀孔隙和微裂缝。油藏开发实践证实,油藏呈现出多缝洞系统、多压力系统、多个渗流单元的特征。针对储集层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动态信息分析油藏缝系统与洞系统之间连通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和示踪剂法等),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流动单元初步划分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梦华  陈光 《石油仪器》2011,25(2):52-54,101
新疆塔河油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碳酸盐岩油藏,该油藏为多期构造破裂与古岩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溶洞—裂缝型底水块状重质稠油油藏,构造裂缝、溶蚀裂缝和规模不等的溶洞是油藏的主要储渗空间。这给油田开发中产液剖面测井施工和资料解释提出了新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近几年测井中遇到的疑难资料,对认识塔河油田产液剖面测井资料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空间类型多,孔、缝、溶洞尺寸差异大,宏观上表现为多种流动模式耦合等特征,其储渗条件和开发模式迥异于砂岩油藏.考虑缝洞型油藏储渗介质和流动模式,基于经典流体势理论,建立缝洞型油藏不同储层类型、不同开发阶段的开发流体势理论模型,并阐释流体势数学模型中位能、压能、动能、界面能和黏滞力能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测井资料异常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一种特殊类型油藏,其储集体类型和储渗系统比较复杂,测井曲线显示特征多种多样,地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掩盖。用3个实例分析了测井资料的异常原因,排除非地层信息,从而准确地划分和评价储层。  相似文献   

9.
塔河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储集空间多样,储集类型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基质基本不具有储渗能力;裂缝和溶洞既是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连通通道。现场发现钻遇定容封闭性油藏的油井适合单井注水吞吐开采。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水替油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考察了垂向和平面渗透率与原油密度和粘度对水锥形成的影响,累计注水量与换油率关系,闷井时间与开采效果,工作制度与累计产量提高幅度的关系等,所得结论对现场单井注水替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模式;结合塔河油田的开发实践,系统研究了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可归结为局部高点、井控不足、连通通道屏蔽和弱水动力4大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做好生产调控,防止底水窜进;注水早期,依据储集体类型、连通性、空间位置构建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尽量减少剩余油;注水开发中后期,依据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通过加强井控、利用重力分异和毛细管的渗吸作用、扰动(改造)流场等措施,实施精准挖潜。同时做好技术储备,开展储集层改造、新型注入介质、智能优化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做好注水、注气技术的接替,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图5表1参32  相似文献   

11.
塔河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储集空间多样,储集类型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基质基本不具有储渗能力;裂缝和溶洞既是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连通通道。现场发现钻遇定容封闭性油藏的油井适合单井注水吞吐开采。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水替油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考察了垂向和平面渗透率与原油密度和粘度对水锥形成的影响,累计注水量与换油率关系,闷井时间与开采效果,工作制度与累计产量提高幅度的关系等,所得结论对现场单井注水替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缝洞型碳酸盐岩是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主要储集层,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规模不同的洞穴、溶蚀孔隙以及各级裂缝。缝洞连通性是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高效井优选的重要依据,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油藏呈现为由洞穴、孔洞和裂缝组成的相互连通的大型缝洞集合体的特征,且紧邻缝洞集合体的油藏开发情况差异非常大,油藏压力、日产量与累积产油量等都不同,给油田的开发带来困难。研究中针对缝洞型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提出裂缝强度量化描述、裂缝方向量化描述与动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通过三维油藏建模技术研究缝洞的连通性以及确定大型缝洞集合体的边界,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指导油藏高效开发井组部署。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多重孔隙特征,非均质性强的缝洞系统决定了复杂的油水运动特点,直接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水平。通过分析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体物性特征、油藏流体特征和岩溶洞穴分布规律,将储集体划分为古近地表岩溶储集带和古岩溶水道储集带。结合塔河油田的生产实际,总结了塔河碳酸盐岩油田产量、含水率和地层能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古近地表岩溶储集带和古岩溶水道储集带的开发井网分布特点和井距,论述了注水开发的可能性与合理的单井产量和采油速度。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油田轮古西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油藏储集体形态各异,油水关系千差万别,导致开发难度大;碳酸盐岩基质基本没有渗流能力,裂隙和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井一策"方针,对于治理注水替油效果差的裂隙型油藏,创造性地提出高压注水工艺,通过某井的6轮次高压注水试验,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对于开发类似的油藏起到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以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为主的三维地震综合定性识别缝洞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多属性优化分析技术建立了6个亚类的地震反射特征量化识别模板。首次采用计算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技术自动量化识别6个亚类特征的储集体,并预测储集体空间分布。该方法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缝洞量化描述和开发部署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已成为"十二五"塔河缝洞型油藏定量描述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AH油田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AH油田是一个以孔隙型为主、局部发育缝洞的碳酸盐岩油藏,其压力恢复曲线受储层特征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可以达到深化储层认识和预测储层类型的目的。文中采用试井油藏模型组合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储层试井模型及对压力恢复曲线分类,得到了8种压力恢复曲线特征,分析了不同生产阶段及酸化措施前后的压力恢复曲线特征变化。这些曲线较好地反映了AH油田带缝洞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物性和储层类型变化特征,深化了对油藏渗流类型及渗流特征的认识,实现了对该油田复杂储渗单元动态渗流模型的精细刻画,对其有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翼山油田含油层系油砂山油组储层岩性为湖泊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包括颗粒灰岩、颗粒白云岩、藻灰岩、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以及部分细粒碎屑岩,其中主要储层岩性为颗粒碳酸盐岩。由于湖泊水体能量弱,沉积的颗粒碳酸盐岩粒度细,储集层孔喉细小。研究区裂缝欠发育,储层的储渗性能较差。油田投产以来,油井产能低,水井注水困难,采油速度低,开发效益差。因此,强化储层孔隙结构微观研究和渗流特征研究,是提高油藏开发水平和最终采收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1井位于塔里木腹地塔中隆起塔中10构造带西段卡塔克1区块5号断背斜构造高点,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显示较好;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具备自生、自盖、自储的特点,其中储层为油气藏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溶解作用、破裂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等成岩作用是储层孔渗空间形成的主要原因,反映该油气藏具有成岩油气藏的特征;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及油气藏边界尚未全面掌握,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长岩心驱替实验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面模拟油藏实际条件,对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衰竭驱替物理模拟实验。在国内首次人工制造出了同时符合油藏储渗层渗流空间形态要求和渗透率要求的网状裂缝( 洞)岩心,并在四高,即压力高、温度高、矿化度高、粘度高的模拟油藏实际条件下成功应用人工制造网状缝岩心完成了轮古地区长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为确定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物理特性、流体性质及驱油速度对驱油效率( 采收率)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支持和实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滚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极强,缝洞储集体发育,流体性质复杂。总结了15年塔河油田开发之实践经验,提出了缝洞型油藏的滚动开发程序、开发基本原则及开发方案设计要点,并以具体实例论述了缝洞型油藏滚动开发过程,为此类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