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现代化、国际化的包装逐渐占据包装设计的舞台,但礼品包装不仅是一种商品流通的载体,它更承载着传播信息和传递民俗文化的属性。而汉绣作为楚文化中最灿烂的民间艺术文化之一,体现了荆楚一带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美学观和现代设计的需求,运用汉绣进行礼品包装设计,既能提升商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汉绣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服装的一种重要装饰手法,非遗汉绣服饰类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了汉绣在西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两者的结合进一步丰富汉绣服饰产品,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汉绣作为区域性绣种,主要流行于湖北武汉、荆州、沙市、洪湖等地区。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受文化和环境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汉绣专于装饰,大部分纹样都代表着吉祥寓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结合汉绣纹样的组织内容、色彩、造型、布局和纹样成因来分析汉绣纹样的艺术特点,从而达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的传承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传承不仅是将汉绣作为物来传承,还要与人结合。人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汉绣的教学模式上,汉绣工作坊与校园成为了汉绣教学模式的主要体现方式。笔者将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找寻教学模式中的异同,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宋漫  刘安定  李斌 《丝绸》2023,(10):124-131
文章针对汉绣的起源及如何去界定汉绣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两维印证的方法对汉绣的起源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汉绣与荆楚刺绣有着密切联系的观点。研究表明:汉绣的纹样主题风格来源于楚国文化中尚巫信鬼的风俗习惯,是楚人风俗的具体表现;汉绣尚凤尚赤的特点是对楚人尚凤尚赤的继承,是楚人敬仰祖先、崇奉火与生的精神信仰的体现;汉绣的构图审美是楚人审美基因的延续,是楚人鬼魅浪漫的具象演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汉绣针法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后又在晚清时期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商品绣。  相似文献   

6.
湖南与湖北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上有着诸多联系。湘绣与汉绣同宗同源,受楚文化的影响,却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将两地刺绣置于历史演进过程中,探究其各自风格及表现方法的特点,分析发展轨迹的差异,并透过表象剖析其地域、经济、文人情愫的不同及根源,对研究刺绣的地域特色及传统刺绣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绣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纺织品种类,起源于湖北荆州地区,技法以楚绣为基础,是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与保护的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汉绣所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形式、地域特征、工艺技法以及图案绘制等特别之处着手,对汉绣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帮助现代人了解汉绣、接受汉绣,进而传承汉绣,使汉绣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在市场化的今天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沈艺婷 《西部皮革》2022,(20):88-90
汉绣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汉绣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本文以汉绣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导致汉绣发展衰弱的主要原因,结合文旅融合理论,立足于汉绣技艺本身,提出汉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设计介入到品牌形象营造,再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以扩大汉绣的传播范围,促进汉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静 《丝绸》2012,(9):56-59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为切入点,通过对汉绣绣品中旅游类绣品的社会背景和开发现状的介绍,分析了汉绣在这一类绣品开发时应该注意的三种基本特性:本土性、技艺性、文化性,并对汉绣绣品在旅游类绣品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对旅游类汉绣绣品开发特性的梳理以对汉绣的研究理论进行补充,构建更加完整的传承体系,给目前绣花行业的其他绣种提供借鉴,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的招牌打造蕴含文化含量的汉绣绣品,以期对汉绣的活态式保护和传承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宗雯 《西部皮革》2024,(7):31-33
汉绣艺术常运用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文章基于解析汉绣图案的符号化表现,在保存其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传承创新。通过观察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各种寓意,创造出程式化、象征性的表达手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研究认为,通过对汉绣吉祥图案符号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图案符号所体现的社会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而保护和传承汉绣艺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汉绣绣品的现状,分析了各工艺类绣品的市场价值;参考市场发展较好的绣品著名绣种,结合汉绣文化背景和市场历程,论述了其细分市场和目标定位,以及绣品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2.
汉绣作为一门生活艺术流传至今,它需要与时俱进。将汉绣纹样运用到现代女装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更重要的是创造出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现代女装。本文通过对汉绣纹样在现代女装设计中提取原则的确定以及提取方式的分析,最终归纳总结出汉绣纹样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崔岩 《丝绸》2023,(8):166-169
汉绣在历史上曾非常盛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实用、夸张、大胆、精细等地方特色,工艺讲究“齐、平、顺”,刺绣针法采用齐平绣、掺针绣、钉金绣、盘金绣等,图案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富丽,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汉绣从业人员缩减,传承人缺乏,发展面临困境。文章通过文献法、实地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认为汉绣必须走精品路线,将现代科技元素、民族元素等融入设计中,从而提升艺术与技术高度;同时,参与国际比赛和展览,提高自身声誉,实现其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为切入点,介绍了其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等.重点围绕汉绣的文化内涵展开分析,通过地域的关联性、技艺的传承性以及文化的渊源性的论述,揭示了汉绣这一具有浓郁荆楚特色手工技艺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颜雪晨 《纺织报告》2022,(6):113-115
汉绣源于楚绣,以荆楚文化为背景,沿袭了楚人豪放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新创业精神。汉绣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采用历史考察、资料研究、比较分析和可行性方案预估法对汉绣的文化起源、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进行简要概述,梳理汉绣的发展历程,分析汉绣在传承中的困窘,借助数字化赋能,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汉绣文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汉绣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工艺品种之一,要想将汉绣进一步发展与保留,势必要将汉绣品种的种类进行进一步更新。文章分析了汉绣文化的特点,结合目前服装行业,将传统汉绣文化与现代服装相结合,研究创新汉绣产品,对发展研究汉绣艺术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袁为 《染整技术》2024,(4):57-59
为传承与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同时为礼服创新设计提供新方法。本文以文化自信为视角,以汉绣礼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文化自信视角下汉绣礼服创新设计的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归纳了文化自信视角下汉绣礼服创新设计的方法——简化法、拆解组合法、综合运用法。论文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文化自信视角下汉绣设计思维,为汉绣礼服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增强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8.
吕丹 《纺织报告》2022,(5):113-115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封存,传承传统文化也不是简单的临摹复制,而是需要取精华、去糟粕,与时代接轨,以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在真正意义上保留民族文化的精粹。2004年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这些政策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起了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列为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西兰卡普作为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却面临消退甚至失传的局面。文章通过对目前汉绣和西兰卡普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可行性发展对策,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汉绣是我国湖北地区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小绣种,在2008年被纳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现从了解汉绣文化特色出发,诠释了汉绣与我国其他绣种的区别,进一步说明了汉绣的针法、图案和颜色等,并采用文献查阅及探索法,将汉绣的精髓应用在服饰及相关配件中,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时尚创新结合,让汉绣在传统国粹上演绎现代时尚气息。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汉绣产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吕丹 《西部皮革》2022,(2):30-32
硬装只能使室内空间具有基本的使用功能,软装却能使室内空间赋予活的灵魂,室内空间的硬装软装相辅相成,使空间拥有合理的布局,提升空间的情怀内涵.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对室内空间的要求不再是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软""硬"的结合来打造有情感的室内空间环境,随之而来的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理念在室内家居设计中也越来越受到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