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资源型乡村作为我国乡村类型的一种,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资源型乡村的特点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阐述此类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意义,并以成都市土桥村为例,通过实地调...  相似文献   

2.
张润朋  马向明 《规划师》2009,25(8):49-53
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产业转移、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当前珠三角地区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应抓住珠三角区域转型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在总体规划中重点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特色保持的关系,通过实施"精明增长"策略、产业的"平行推进"策略和"特色提升"策略,克服区域转型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城市特色同质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通过对其空间发展过程、职住分离状况及不同类型通勤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的调研,分析开发区在空间发展上的特征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开发区正从一个小型的工业区块向大型的、多组团多功能的城市功能区转变,但是也存在功能难以混合、组团缺乏协调、职住分离严重等问题。指出开发区向新城转型将遇到开发区当初的空间定位、功能定位、政策设计、规划手法等多重障碍,开发区转型政策的制定必须要充分注重自身的发展特色,选择合适的转型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  相似文献   

4.
5.
新时代,我国对于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空前重视。在长期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动下,城市的人口与功能等要素过度集中及蔓延式的空间拓展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应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建设郊区新城。在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寻找郊区新城转型发展路径是对于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本文在整理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生态理念与郊区新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理念对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郊区新城建设的影响,并以成都新版总规中郊区新城新津为案例,重点研究空间规划对于生态理念的承载方式,尝试探索生态理念指导下适于郊区新城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很多城市都在打造高铁新城,形成了"高铁新城热"。但是高铁新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产生正面效应,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尤其对缺乏产业竞争优势的小城镇来说,负面效应会更加明显。一些小城镇盲目围绕高铁站做文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功能趋同、规模"超常规"、千城一面、本地资源外流等。本文按照新型城镇化对新城新区建设的要求,通过江苏省宜兴市高铁新城项目的实践,客观分析了高铁对城市的真正价值;并且结合宜兴的实践,针对小城镇如何合理规划高铁新城给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为未来高铁新城项目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对水网密集地区乡村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乡村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引入结构性控制理念,提出统一规划的紧凑发展模式、集中与自发交替的产居结合、农旅开发模式以及低程度介入的渐进更新模式等适应乡村空间结构转型与优化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玲 《四川建筑》2012,32(5):27-29
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空间规划重点的分析,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阐述了生态系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以成都市为例,分析该市生态环境现状特征,提出营造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以及用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将市域绿地斑块有机串联的构思,并提出构建由大到小、逐渐深入的混合式网络结构,以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功能复合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出于高速物流的需要,以机场为触媒,汇聚技术、资本、信息、人力等要素的空港产业园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吸引着航空产业、航空物流业、高新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康体娱乐休闲业等产业的集聚,成为培育城市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空港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形态之一,以空港产业园为主体的空港新城也逐渐成为城市新区建设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主导语境下所定义的不断追赶城市的"线性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绪的回潮,从尺度和功能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乡村复兴"的框架。"十三五"规划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设计,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应当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建议在规划空间管制、市场要素活化、多元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中镇是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被纳入新城建设范围内以城镇空间形态呈现的片区。以新城老镇融汇联动、特色互补、差异共存为出发点,从城市空间层面对城中镇的发展方向展开思考,并以南京桥林新城老镇区城市设计为例,对具体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旨在为同类型的城中镇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5)
通过构建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8年山西省运城市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收入是城镇化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短期内影响有增大趋势,长期趋于稳定;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具有后发力量,影响先呈下降状态,然后又逐渐上升。最后,对山西省运城市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吕锋  刘立常 《建筑与文化》2021,(10):177-179
城市品位是城市品质和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城市品位的内涵特征与提升要点,通过对泾河新城城市品位实践进行总结反思,探讨了城市品位的提升策略.文章提出以城市规划为统领、以文化品位彰显为核心、以服务品位支撑为重点、以环境品位提升为亮点、以管理品位优化为保障等五步法是泾河新城城市品位提升工作的方法策略,以期对其他同类城市品位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公园城市、乡村振兴均是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在剖析公园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文章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为例,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认为其表达路径即为公园城市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等五大时代价值在乡村地区的体现过程,并将此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欧洲当代的新城建设及其特色营造进行了讨论。当代欧洲的新城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建设随着区域转型、全球化和区域更新等重要变化,以前的现代主义模式经历了系统的调整过程,特色营造成为关键性的要素。当代欧洲新城的融资方式、功能、规模和目标群体都具有新的特征,并提出了整合性的新城开发构想。本文结合德国弗莱堡丽瑟菲尔德新城和法国勒普莱西·罗宾森新城更新和再开发的实例,进一步对当代欧洲新城发展的目标构想、融资模式、开发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其相关经验对我国目前正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规划信息化背景下,城市设计编制面临着提升自身科学性的难题。信息化和数字技术方法,为城市设计编制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能有效得提高城市设计科学性、有效性,提升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文章对目前城市设计数字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城市设计数字技术应用框架,对城市设计编制各阶段技术应用内容进行介绍,介绍了编制过程中标准化、科学化、可视化、精细化和协同化五项内容要求,以白云新城地区城市设计优化项目为例,介绍编制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为一些城市注入了增长动力,也使得另一些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带来的发展困境。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广东省茂名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茂名人口收缩现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机理。通过研究可以看到,茂名的人口外流是户籍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倒挂"格局下,以农业人口流出为主的"隐性收缩"现象。这一过程伴随着产业、空间和财政收支持续增长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所经历的标志着城市衰败的收缩现象存在本质差异。茂名城市人口的"隐性收缩"既是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背景下,茂名应当抓住农业人口流出的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端人才流入,推动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20.
姚南 《规划师》2013,29(2):20-25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其影响尚不可被完全预知,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对智慧城市引发的变革有充分的认知,并在一些城市新区的规划去积极摸索与之相适应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成都市天府新城规划结合智慧城市的理念,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点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采用功能复合的产城单元布局,形成城田相融的生态格局,构建公交优先的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规划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