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研沙河豆面印花织物的面料材质、纹样、色彩和印染工艺,梳理其艺术特征。运用现代印染手段,对豆面印花面料的印染图案、印染色彩及传统印染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期为传统豆面印花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沙河豆面印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流程简单,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做好豆面印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及文化,对促进从业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传统手工技艺工作室及陈列馆,融入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是豆面印花技艺现代传承的新路径。引入现代印染及信息技术,融入流行设计元素,改进印花工艺等"技"的变革,丰富了印花产品的样式、衍生品;做好非遗元素的拓展等"艺"的创新,是豆面印花在传统工艺振兴中再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探讨冀南民间手工粗布产品的创新设计。简述了运用数码印花技术、传统豆面印花等印染工艺提高手工粗布的时尚性,采用拼布、手绘等工艺提高手工粗布的艺术性等改良创新方法。对手工粗布在家居装饰、布艺产品、休闲服饰等产品开发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应用研究。认为运用粗布面料开发设计的系列化服饰品可打造整体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市场识别度。  相似文献   

4.
对数码印花和传统印染技术在面料设计中的结合运用,采用文献法,举例论证法等进行分析,从数码印花技术与传统印染技术的内涵入手,分析数码印花与传统印染技术的结合,然后进一步阐释数码印花与传统印染技术在面料设计中结合运用,为传统印染技术的时尚化发展提供了思路,这有利于传统印染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沙河豆面印花是冀南地区传统的染织手工艺,采用独特的以豆面为主要原料的防染浆进行防染印花。基于系统调查,阐述了沙河豆面印花的历史发展概况和文化艺术特色,重点阐述了其工艺流程和工具材料技法,并针对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手工印染在我国传统的中华文化艺术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目前,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存在于民间的手工印染工人数量已经不多。为了改善我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落后的现状,对其历史、特点、种类和质量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种类进行对比,找出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中手工制作、染料和面料的优势,正视其在市场把握、工艺创新和文化理念的缺陷,促进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繁荣强大。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手工印染艺术已有千年发展历史。高超的印染技术及丰富的印染图案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国内早期劳动者的聪明才智。然而,进入工业化发展时代以后,因手工印染效率及材质面料等因素的制约,手工印染艺术逐渐被现代印染技术所取代,难以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将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魅力体现出来。梳理手工印染艺术发展脉络,并深入分析早期不同印染处理下染织面料特色,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情况分析面临的发展困境,并对手工印染艺术及面料创新给出建设性意见,传承及发扬国内手工印染艺术。  相似文献   

8.
《印染》2020,(3)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服装行业也实现了长足。结合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倘若仍旧将服装设计重点放在色彩搭配、造型结构创新方面,将难以满足社会大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不断有服装设计师将设计目光聚焦在服装印染设计与图案设计上,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艺术图案,结合传统印染技术及现代印花技术,生产的面料可有效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纺织品印花图案设计》是一本关于当代纺织品印花图案设计具体实践的专业书,本书针对艺术设计类服装染织专业的教学,结合目前纺织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生态角度出发,以蓝印花布为案例,研究传统印染非遗技艺。通过分析南通蓝印花布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对传统印染非遗技艺进行传承和创新的意义,提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坚持生态环保理念、树立全民传承意识、创新图案色彩设计、拓展应用产品范围与革新制作工艺技术等传承和创新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更好地开展由服装设计为龙头,带动纱线、面料及印染加工的新产品开发行动,印染所新产品开发人员和上海国际时尚设计服务中心合作,考察了浙江宏扬集团的纺纱企业,对其生产的纱线制作的针织面料进行数码印花前处理,由数码印花厂进行印花加工。本次数码印花前处理采用漂洗——开幅定型——打卷工艺。漂洗中加入乳化剂、清洗剂,设置  相似文献   

11.
正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人员逐步认识到,将服装设计的重要放在款式设计、色彩选择等方面,不利于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难以满足现代社会消费者的需求。色彩图案是印染服装设计中对服装款式、风格影响很大的一项设计要素,因而服装设计人员将目光转移至服装印染设计及图案设计上。运用现代化的色彩图案,结合印染技术及现代印花技术,设计出的面料可有效提  相似文献   

12.
罗秉芬  周赳 《丝绸》2015,(3):37-40
在提花织物的纹理上进行精准定位印花,通过织印结合的设计方法来实现面料的效果创新。分析了基于提花纹理的织印一体化创新面料的设计原理与方法,从织印结合的面料设计效果出发,将数码化的图案分离成提花图层和印花图层两部分。提花图层用于提花织物的结构设计,再根据提花面料的结构纹理效果进行印花图层设计,用精准对位的数码印花技术在提花纹理上进行印花。通过设计实践,采用织印结合方法获得的面料表面兼具提花的立体感、层次感和印花的丰富色彩,面料表面"织印"效果融为一体,效果新颖,为数码化的面料设计创新提供新的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纺织、印染设备日趋先进,操作技术大有改观,上市的各类面料质量迅速提高。不少国产印花面料可与进口面料媲美,有的甚至超过进口印花面料。从绍兴中国轻纺城印花面料销售走势看,国产印花面料比进口印花面料好销。国产印花面料受宠走俏的原...  相似文献   

14.
<正>提及数码印花不得不说到印染及网印印花工业,传统纺织品面料需经印染着色、高温固色、水洗去浮色、烘干定型等一系列的工序加工,后继服装面料成衣加工或裁片或缝制贴合等工艺后进行印花图样的装饰加工,传统涂料印花需经印前分色制版—拼版晒版—调墨—印花—烘干或烫压,像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等印花还需经高温显色水洗定型等后继加工,工艺处理工序较为繁琐,只适合大批量订单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小龙  刘月蕊 《丝绸》2007,(10):50-52
通过对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历史发展与代表性工艺种类的分析比较,指出其在天然面料、染料及手工制作等硬件方面与文化理念、工艺创新、市场把握等软件方面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从中也看到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蕴含着的无穷生命力,打“文化牌”与“环保牌”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传承发展的定位点与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正数码印花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处理设备为一体的高新印花技术。随着近些年印染企业环保压力的与日俱增,数码印花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传统印染企业所采用,其领先的生产原理及环保的优势给纺织印染行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产业升级机缘。按数码印花所使用的墨水类型,可分为涂料墨水和染料墨水两大类。染料墨水根据其所打印的面料对象分为:活性、酸  相似文献   

17.
《上海纺织科技》2022,(9):65-66
<正>服饰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产物与载体。服饰包含款式、面料、色彩等要素,色彩是服饰设计中最先声夺人的要素。在经济、技术、文化全球一体化形势下,服饰审美全球化的时代已来临,探讨传统服饰面料——蜀锦的色彩创新是传统服饰面料适应新时代、设计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以下将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服饰面料适应全球服饰审美的色彩创新之路。这对蜀锦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国服饰创新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蜀锦》一书,结合全球服饰审美视域研究蜀锦色彩创新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蜀锦作为服饰面料的色彩创新设计的基本思路与具体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数码印花技术为纺织印染行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劳动技术密集型印花产业慢慢进入了数码高科技时代。但由于没有一套成熟的色彩管理系统,在色彩控制方面完全靠经验,导致数码印花前期调色无参考,后期色彩追不上,给印染企业造成了困扰。本文参考胶印的色彩管理,分析目前印花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完善的数码印花色彩管理方法,为印染企业解决色彩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数码印花技术为纺织印染行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印花产业从传统的劳动技术密集型工业慢慢进入了数码高科技时代。但由于没有一套成熟的色彩管理系统,在色彩控制方面完全靠感觉,导致数码印花前期调色无参考,后期色彩追不上,给印染企业造成了困扰。本文参考胶印的色彩管理,分析目前印花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完善的数码印花色彩管理方法,为印染企业解决色彩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浆纸技术在热升华转印纸出现以前,市面上最常见的印花方式多为平网印花、圆网印花,统称为传统印花。传统印花在生产前需提前制版、套色,对于色彩比较复杂的图案或有过渡色的图案表现效果较差。正是由于转印纸的出现,使得印花图案数字化,并且真正实现了绿色无水印染,方便快捷,所见即可得。加之目前印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