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泥岩地层下的浅埋隧道拱顶沉降控制难度很大,经常超出规定允许的控制值,影响施工进度。文章通过对成都地铁18号线试车线隧道的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对支护措施和沉降监测控制预警值的优化调整,使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陈立达 《市政技术》2021,(2):152-156
在地铁的修建及维护中由于地质条件、地铁周边工程、隧道自身负荷等因素的影响,隧道可能会出现变形,因此地铁隧道的变形监测是地铁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结合徕卡TS30测量机器人对X号线X-X区间隧道下穿地铁E号线X中心站自动化监测的实际案例,论述了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理论与自动化监测技术,对测量机器人的工作方法及自动化监测的...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铁10号线安德门站~小行站区间下穿运营地铁1号线南延线,10号线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暗挖施工,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了隧道施工对运营地铁区间的沉降影响,结合施工技术水平和地铁运营安全,提出了安全保护措施,最终在满足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下,暗挖隧道得以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铁九号线高增站二期基坑工程邻近地铁三号线运营中的隧道,为减少施工过程中对三号线隧道的影响,保证基坑和运营中隧道的安全,采用了施喷桩对隧道进行保护和基坑加固,文中介绍基坑的围护结构体系、隧道保护、基坑加固及自动化监测等施工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信息     
北京新列车试行5号线9月正式迎客地铁5号线开始进行带电试车(热滑)。和之前不带电试车(冷滑)相比,本次试验的主角列车已经不再由旧车客串,即将在9月份通车时开门迎客的新车首次完整走完5号线全线。本次热滑试验范围包括:5号线太平庄车辆段停车列检库2股道至25股道及试车线;宋家庄站至天通苑北站间的正线、渡线、折返线、存车线。热滑试验是在地铁运营线路送电的情况下,依靠地铁试验列车自行运行,对地铁供电、信号、通信、线路、机电等系统设备进行全面检测的一种试验方式。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列车按照设计允许速度运行条件下,检验线路、接触轨设备稳定性、可靠性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等。  相似文献   

6.
地铁隧道穿越运营地铁隧道过程中,有效地控制运营地铁隧道的变形,确保隧道安全是施工关键。以杭州地铁6号线中医药大学站~伟业路站盾构区间(简称中~伟区间)左右线2次成功上跨运营地铁4号线最小垂直距离2.99m为例。采用上穿段盾构掘进控制技术,辅助管片背后注浆,自动化监控量测等方面的盾构掘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既有隧道的变形,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7.
蒋超  王文辉 《江西建材》2022,(4):246-248,253
为保证盾构长距离重叠、并行下穿运营地铁隧道施工中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确保盾构隧道的安全掘进,文中依托长沙地铁3号线下穿地铁1号线的成功工程案例,通过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现场施工控制和监测方案布置,对地铁隧道在复杂下穿工况下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工法、地层地质条件和现场控制措施均是隧道安全掘进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某市新建地铁4号线工程隧道上跨既有地铁3号线盾构区间隧道,两者结构竖向最小净距为1.42 m,土体较薄,地质较弱。新建地铁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影响下方地铁区间隧道结构安全和正常营运,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经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通过采用地面压载、控制顶进推力、洞内注浆等措施,尽量减弱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有效保证了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及地铁运营列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地铁机场线盘龙城站—宏图大道站间6#联络通道施工为工程背景,针对地铁机场线隧道与既有线地铁3号线隧道距离短,相隔仅6 m的情况,采用仿真分析,考虑地层未加固和地层搅拌桩加固两种情况下,研究冻胀对地铁机场线隧道和上部地铁3号线隧道的影响。计算了机场线和3号线隧道的等效应力、三种主应力,分析应力最大值的位置。通过分析结果得知,3号线隧道拉、压应力均较大,管片承载力非常不利,必须采取泄压孔泄压和控制冻土体积等防冻胀措施;提出设置泄压孔控制冻胀和改变封闭式冻结为开放冻结控制措施;针对减少机场线隧道和6#联络通道施工引起其周围地层变形的问题,提出减少对3号线隧道影响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曾英俊 《建筑施工》2022,(6):1318-1322
为研究新建盾构穿越软土地区运营双圆地铁隧道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依托上海新建轨道交通14号线云山路站—蓝天路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运营中的地铁6号线双圆隧道工程,对既有双圆隧道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参数调整,展开探讨。结果表明,新建14号线下穿既有地铁6号线的过程中,既有地铁双圆隧道结构隆沉控制在±2 mm内,满足施工要求,证明了施工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穿越过程中的实际施工控制参数,明确了类似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关注的关键技术参数,即合理设置土仓压力、盾尾注浆量可有效控制施工过程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青岛地铁新建2号线和3号线区间隧道立体交叉处净距仅有0.2 m,矿山钻爆法施工新隧道对既有隧道的振动影响较大。因上部3号线隧道等待铺轨,在确保交叉段既有隧道安全稳定的同时,还需保证新建隧道的施工速度。结合现代信息化施工技术,利用爆破振速衰减规律对既有隧道爆破质点振动速度监测值进行拟合分析,合理预测质点振动峰速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根据爆破掌子面与交叠点的距离分阶段从减少单段装药量、控制安全距离等手段优化了现有爆破方案。然后提出了掏槽区打空孔减振和拱顶取芯隔离带两种减振方案,通过FLCA3D动力模型分析验证了拱部隔离带的减振效果,控制了最大振速,在既有隧道质点振速不超过报警值的情况下,保证了新建隧道安全、快速地通过交叠区段。  相似文献   

12.
《市政技术》2020,(3):285-285
2020年4月20日04∶00,重庆地铁6号线支线二期草家湾车辆段出入线右线打通了全线隧道的最后1个节点,标志着地铁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的贯通为地铁6号线支线二期开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区公建项目在靠近上海地铁11号线的区域进行大型基坑开挖,导致11号线隧道水平径向收敛变形持续增大,影响了11号线正常运营的安全。通过采用双液微扰动工法及一定施工措施,在地铁运营期间对11号线隧道两侧受扰动土体进行加固。并改善隧道收敛变形情况,保证地铁正常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朱建春 《市政技术》2010,(Z2):140-143
北京市轨道交通亦庄线红-宋盾构区间正线和出入线三线近距离立体交叉,出入线下穿先行双线隧道具有较大施工风险。通过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现场环境,预先对隧道结构和隧道间土体进行加固,合理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并采用信息化施工的方法,盾构安全通过三线立体交叉区段。  相似文献   

15.
新开挖的广州地铁7号线石壁站与原2号线石壁站相邻,原2号线石壁站处于运营状态,在换乘大厅两站共用一面墙。地铁2号线和原石壁站位于开挖基坑的北侧,新石壁站基坑的开挖使得南侧卸载,引起隧道和车站结构发生变形,并产生次生结构应力。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完整分析基坑施工对地铁车站及隧道的影响,包括基坑施工引起的变形和结构内力,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车站和隧道影响较小,基坑支护结构能有效保证既有地铁车站和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杭州地铁4号线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的多线叠交复杂工程,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注浆压力和土体损失率下新建盾构穿越既有线隧道对既有线隧道衬砌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在施工过程中,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既有线隧道衬砌位移先减小后增大,隧道内力逐渐减小;随着土体损失率的增加,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线隧道变形和内力的影响逐渐增大;注浆压力的改变对既有线隧道的影响较土体损失率影响更大。在相似地层多线地铁隧道叠交处施工,建议注浆压力选取0.3 MPa左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地铁线网规模会成倍的扩大,将会有大量在建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的情况,此类施工会对既有在运营的地铁隧道结构产生影响,如果下穿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下穿中盾构机发生故障无法运转等,将对运营线路行车安全构成非常大的危险。本文根据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广州地铁十四号线嘉东区间下穿既有地铁三号线现场情况,从下穿前、中、后阶段三个阶段,提出了在建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风险防控,为今后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超大基坑在紧邻南京地铁2号线的区域进行开挖,致使2号线隧道水平径向收敛变形持续增大,影响2号线的运营安全。通过对2号线隧道两侧土体采用双液微扰动工法进行处理,以加固受扰动土体,并改善隧道收敛变形情况,保证地铁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上海南京路下沉式广场基坑施工大部分在运营的地铁隧道上方进行,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底板下有地铁1号线、2号线穿过,尤其是1号线隧道埋置较浅,所以施工难度较大.通过采取一系列施工技术,解决了基坑开挖卸载后可能造成地铁隧道上浮所引起的变形问题,顺利完成了下沉式广场的浅埋基坑施工.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大中里项目工程的多个塔楼、裙房基坑紧邻地铁13号线在建车站及2号线地铁区间隧道,因其地处市商业中心,施工条件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高。为了确保13号线车站的如期建成及2号线隧道的稳定和正常运营,在其深基坑施工筹划中,通过对施工方案精密研究、技术路线的合理优化,最终顺利地完成了项目的建设开发及保护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