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中国东南地区5省市居民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5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黄酒消费量数据,以及2010、2011年在5省市采集黄酒样品的检测结果,采用简单分布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人群经黄酒摄入氨基甲酸乙酯进行估计,并对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5省市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平均含量为0.103 mg/kg,最大值为0.498 mg/kg。18岁以上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13.4 ng/kg BW,暴露限值为22 388。黄酒饮酒者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427.8 ng/kg BW,暴露限值为701。结论 18岁及以上全部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在黄酒饮酒者中存在较高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
福建红曲黄酒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福建红曲黄酒的历史、现状、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详细论述;阐述加强闽台协作、突破区域局限对促进福建红曲黄酒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甲酸乙酯(EC)是发酵食品和酒精饮品在发酵或贮存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危害的一种物质。近年来,随着黄酒产业的兴起,在有关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控制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在检索近年来氨基甲酸乙酯相关文献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发酵产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以及黄酒食品安全性评价、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及其含量控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黄酒生产中降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提升黄酒品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福建红曲黄酒是中国三大典型黄酒之一,以色红、味醇、香浓而著称.然而目前由于其生产工艺和设备较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品牌形象缺乏、营销滞后、企业缺乏群体优势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其发展受限.在调研福建红曲黄酒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其发展潜力,提出建议:通过企业的研发和营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及高校的科技创新等措施,加快福建红曲黄酒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5.
谨防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夏艳秋  朱强  汪志君 《酿酒》2004,31(3):51-53
重点阐述了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致癌机理及其生产中控制,为酿酒业(尤其是黄酒工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福建轻纺》2013,(7):3
由福建省酒业协会组织的振兴红曲黄酒座谈会于2013年6月27日在福州召开。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福建省酒业协会会长蒋国兴、执行会长吴经奋、正、副秘书长和专家委员会4位专家教授、4位福建省黄酒领军企业主要领导人、福建日报社经济栏目主任、记者等共16人。座谈会由执行会长吴经奋主持。会议从三个方面对福建红曲黄酒的历史、企业振兴发展、市场做大做强进行深入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福建红曲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红曲黄酒在中国古酒中独树一帜,具有活血化瘀、健脾燥胃等功效。尽管红曲黄酒的产量及产值逐年攀升,但市场占有率持续低迷,红曲黄酒产业亟待升级转型。该文基于当前福建红曲黄酒的产销现状,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府和市场四个角度分析红曲黄酒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及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8.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存在于黄酒中的致癌物质。本文采用气质联用法检测了广东市场上42种黄酒样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28个样品中EC含量超过30μg/kg唱,占66.67%,其中7个样品中EC含量超过了100μg/kg(日本清酒中EC的限量标准),最高的高达1210μg/kg。研究了脲酶对黄酒处理的效果,结果发现,一定条件下添加脲酶能够去除酒里的尿素,破坏产生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途径,从而控制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不再剧增。并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得出脲酶最佳的处理条件为酶浓度150mg/L、处理温度为25℃,pH值为3.5,处理时间10d。该条件下进行处理,可使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降低45.83%。  相似文献   

9.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被列入重点扶植和发展的酒精饮品之一.但黄酒的传统酿造采用多菌种、边糖化边发酵的工艺,除了产生乙醇、功能寡肽和大量各类香气物质外,还可能会产生或不慎引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主要包括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甲醛、生物胺和黄曲霉毒素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固相萃取-气质联用仪测定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并对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实验研究了贮藏温度、光照和不同原料对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售黄酒中贮藏年份越高,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越高;同时,贮藏温度越高,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增幅越大,0、15、30℃贮藏温度下黄酒中氨基甲酸乙脂含量的平均每月分别增长1.24、2.13、2.56μg/L;光照条件下氨基甲酸乙酯的增长量更多,不同原料米酿造的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黄酒生产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基甲酸乙酯(EC)是一种基因致癌物,黄酒中含量较高。应用SPE结合GC/MS方法对广东黄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基甲酸乙酯进行全程监测分析,在水和糖化液里未能检出EC,米酒、发酵液、煎酒液和成品中EC平均含量分别为8.2μg/kg、7.9μg/kg、21.6μg/kg、52.7μg/kg,其中70%的EC是在煎酒和贮存过程中产生。需加强对黄酒生产工艺和贮存条件的管理和改进,以减少EC的产生,确保广东地产黄酒的竞争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传统福建粳米红曲黄酒的制作工艺;从原料、曲、水、浸米、蒸饭、投料、糖化发酵、榨酒、煎酒、洗坛、蒸坛等过程详细论述了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以提搞传统福建粳米红曲黄酒的质量;对现代其他黄酒生产和黄酒技术的创新具起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液态红曲应用于红曲黄酒酿造的可行性,以液态红曲(红曲霉菌株L)替代传统古田红曲酿造红曲黄酒,在酿造开始后的1,3,5,7,10,15,25和30 d取样分析,跟踪酿造过程中上清液体积、减重以及发酵产物——酒精度、还原糖、总酸、pH值、色值等的动态变化;酒样陈酿2个月后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香气成分分析和感官品评。结果表明:液态红曲酿造的酒样基本符合国标中对清爽型干黄酒的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酒样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虽然低于古田红曲酿造的酒样,但仍显著高于啤酒和葡萄酒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酒样的感官品评得分最高,通过香气分析发现,可能的原因是酒样中的乳酸乙酯含量最高,而高级醇含量最低。以液态红曲取代固态红曲酿造红曲黄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直接减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酒中含有微量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简称EC,直接降低黄酒中的EC含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各种吸附性材料中,优选得特异性功能树脂材料L2、L3,复配后以合适的添加量体积分数10%处理酒样,对黄酒中的EC能较有效减除,去除率在60%以上,基本达到EC限量要求,同时对酒体风味的保持较好。材料对EC的减除为吸热过程,实际应用中需保证作用温度大于20℃。面向中国黄酒中EC含量的直接降低,提供了一个实用、便捷的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 EC)是存在于黄酒中的一种潜在致癌物质。本文通过研究酿酒酵母代替酒药发酵对黄酒品质的影响,为应用实验室菌株探究黄酒发酵体系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代谢基础提供依据。利用本实验室分离的野生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和纯酿酒酵母(BY4741)替代酒药,并且按照工业化黄酒酿造工艺进行发酵实验。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BY4741和SC发酵组发酵液中尿素浓度和氨基甲酸乙酯浓度与酒药发酵组差异不大;酿造后期添加硫酸铵作为补充氮源,能在一定水平上减少氨基甲酸乙酯的浓度;发酵结束并煎酒后的成品经检测分析,酒精度、风味物质组成及氨基酸组成差异不大,说明应用BY4741和SC替代酒药进行酿造以及酿造过程中添加硫酸铵不影响产品的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替代酒药进行发酵对黄酒品质影响较小,可应用于模拟体系中探索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6.
17.
在借鉴传统喂饭黄酒工艺的基础上,应用2种原粮(白糯米,精燕麦)为主料,以糯饭酒药搭窝培养制淋饭酒母,红曲、复合酶为糖化剂,精燕麦喂料,采用前段陶缸主酵,后段陶坛后酵养醅,并在压榨清酒中添加纯蜂蜜、香雪酒,平衡、调和、改良酒基.从而使燕麦红曲黄酒风味和功能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产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残留量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调查60份江西省内生产的黄酒产品中氨基甲酸乙酯(EC)残留量。酒样添加d5-EC同位素内标,经硅藻土层析住吸附,乙醚洗脱,用GC-MS测定,内标法定量。色谱柱为DB-INNOWAX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加标回收试验的平均回收率为107.5%,相对标准偏差为1.33%(n=2),黄酒中EC的污染水平中,EC的中位数为24.4μg/kg,均值为35.0μg/kg,检出率为70%,含量值范围为6.0~123.7μg/L。通过此次调查江西产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残留量,将为我国制定国家标准和对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污染水平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黄酒中EC的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黄酒中EC的含量。结果表明,黄酒中EC的含量为37.5μg/kg,在高、中、低加标浓度范围内回收率为100.8%,RSD(n=6)为2.3%,EC在0~250 ng/m 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μg/L,定量限为2.3μg/L。试验选择萃取柱的最佳体积为12 m L时回收率最高,样品进入萃取柱中的最佳静置时间为10 min,选用正己烷作为淋洗剂,当淋洗剂的RSD为5.12%时,乙酸乙酯-乙醚的洗脱效果最佳,洗脱后样品回收率为90%,吸附时间为30 min。气相色谱-质谱法具有操作简便、能快速检测等优点,适用于黄酒中EC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对黄酒的主要原料、生产过程、贮存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在煎酒、贮存工序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会出现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