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从增量建设到存量发展的城市转型,人们日益重视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提升。街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提升成为城市更新规划的重要内容。重庆市渝中区拥有大量富于山地特征的生活型老街巷亟待整治更新。本文以桂花园路为例,基于时间维度和"资产为本"发展理念,探讨存量条件下城市街巷更新规划与设计策略,同时分析了街巷更新时空一体化设计、从空间规划到制度设计、正规与非正规协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规划师角色转型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关注街巷生活、探索地方化街巷更新理念和实现途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儿童视角创新社会治理,盘活存量、赋能旧城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从儿童行为特征出发,以贵阳市旧城电台街为研究地,采用GIS场景量化分析法解析儿童在旧城街巷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儿童行为特征的旧城街巷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从安全性、可达性、趣味性、环境特性四个维度展开评价,针对耦合关系下街巷空间存在的弱势指标,分别从点、线、立体三种空间类型展开在地性的空间更新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旧城街巷空间微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传统聚落桂峰村山地街巷空间为例,从图底关系、街巷界面类型、场地竖向及其街巷空间尺度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传统聚落街巷空间要素的相关性,探索山地型传统聚落空间生成的内在关系以及分析复杂聚落空间形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历史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其肇基和演进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其营城规则和街巷空间的建造规则,积淀了历史文化并成就了城市的风貌形态特征。在当今城市存量提质的发展路径下,各城市在改造街巷空间的同时,保护、延续和凸显文化特征成为更新提质工作的重点,并制订了多个层面的更新导则,以协调街巷物质空间的整治更新工作。在老城的建造规则中,街巷空间不仅成就于物质界面,更与人群的生活行为紧密相关。人们生活行为构成了街巷空间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且街巷空间的尺度对风貌特色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挖掘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宜为街巷空间更新提质实践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5.
万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其老城区内存在很多地势高且狭窄、生活界面破败杂乱的老街巷。这些原本热闹、烟火气十足的老街巷,如今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氛围,空间显得死寂沉闷,居民也在逐渐搬离。改造场地位于万州城市新旧空间的交界处,前靠新商业区,背靠一片老旧的街巷居民区,是一个很好的城市更新契机。对于整个老城区来说,虽然这个场地仅是一个“点式”街巷微空间,但却联系着万州的新旧空间—现代街区与老旧生活区。设计团队尊重现有巷道肌理,希望通过“点式”街巷改造,促进城市的有机微更新。  相似文献   

6.
历史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其肇基和演进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其营城规则和街巷空间的建造规则,积淀了历史文化并成就了城市的风貌形态特征。在当今城市存量提质的发展路径下,各城市在改造街巷空间的同时,保护、延续和凸显文化特征成为更新提质工作的重点,并制订了多个层面的更新导则,以协调街巷物质空间的整治更新工作。在老城的建造规则中,街巷空间不仅成就于物质界面,更与人群的生活行为紧密相关。人们生活行为构成了街巷空间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且街巷空间的尺度对风貌特色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挖掘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宜为街巷空间更新提质实践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7.
以安阳老城区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街巷的功能类型、景观类型等进行分析,对其历史形态进行了研究,分类总结了安阳老城区街巷空间的整体现状,并探讨了老城街巷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运用类型学对安阳老城街巷进行保护和更新,有利于城市风貌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老街区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空间组织结构,介于城市道路与城市步行空间之间的老街区具有疏通城市道路、连接城市步行空间的特殊潜质,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最显著的空间类型。以城市老街区的街巷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在街巷中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研究特征,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的GIS空间数据库,分析街巷空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路网结构及其用地布局形态,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传统街巷空间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探究建筑空间、行为需求的改变而导致的街巷空间在此过程中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从而积极寻求城市自组织背景下老街巷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和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锐  王剑 《重庆建筑》2008,(4):46-48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形象特征,拥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多元化的生活特征。本文以重庆街巷空间中特有的"篷"现象,作为城市空间的解读要素,从物质空间、人文精神、社会网络三个层面解读,以期通过对"篷"作为山地城市特殊的空间现象的研究,达成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多元生活空间形态建构,找寻对于城市特色空间形态的表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0.
线性空间是山地城市社区重要而独特的空间资产。文章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例,遵循"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梳理了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中的物质、社会、人力和文化四类资产特征,从空间和治理两个层面探究社区线性空间资产挖掘激活和社区力培育的微更新路径。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应注重社区赋能、衔接延续和公共参与,要充分认识政府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山地城市社区自身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色和历史人文积淀,积极搭建跨部门跨学科的、多方整合、协作的公共参与平台,需要不断反思规划师在社区更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地城市步行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是山城居民必不可少的出行路径。山地城市步行系统是美丽山水城市及城市交通建构中的重要一环。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的代表,市民对山城步道的使用频率较平原城市略高。以重庆渝中区山城步道为研究对象,研究山地城市步道的特征及问题并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处在"城尾村首"的关键节点,是地域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选取贵州黔东南地区西江、郎德、九摆和芭沙4个山地型苗寨乡镇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秩序,空间围合尺度和空间体验感知进行分析,初步探索山地型苗寨街巷空间地域营建特征,为今后当地特色小镇空间特色的保护、培育和发展做前期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背景与意义街巷胡同成为北京老城更新的热点2017年9月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以下简称新版总体规划)使用"老城"取代"旧城"二字,明确要求重视历史城区的保护和传承价值,表明政府决定加大力度探索北京老城高质量城市建设和更新途径1。新版总体规划特别针对街巷胡同,提出"虚实结合",即从物质景观和社会文化层面进一步完善对街巷胡同的保护。因此,如何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百年古城"城市空间肌理的最后遗存,也是西口文化和晋风建筑风格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极具识别性的街巷空间和充满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均蕴含着人文魅力.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内部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丰富性与多样性缺失、空间肌理磨灭和集体记忆断层问题尤为凸显.通过研究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挖掘物质空间形式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分析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与人文空间三者关系,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应用在旧城街巷空间改造与更新中.  相似文献   

15.
石屏古城作为云南省唯一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在更新中面临历史遗存保护与城市快速更新的矛盾。文章以此为契机,针对石屏古城的南正街街巷空间更新面临的问题,提出历史街区更新的总体思路,力求使石屏南正街历史街巷的传统风貌及其内部存在的文化内涵得到合理保护,并将街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协调,从另外的角度为历史街道再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街巷空间作为聚落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村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本文以通道县芋头村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和量化分析结合的方式,基于其山地地形的环境,对其街巷的形态及景观界面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山地型村落芋头村在对自然的尊重下营造出尺度适宜、布局灵活的街巷空间,对继承和保护传统聚落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重庆渝中半岛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街巷系统,但是随着近年来旧城更新改造和机动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街巷空间以及步行出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通过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系统及示范段设计项目这个案例,探讨在山地城市中的步道及街巷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剖析步道空间中人们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在调查、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中应用"邀请"的行为学研究成果,实现城市步道空间公共生活的回归和步行优先的绿色出行导向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小城市旧区特点做了结构性的解析,研究了小城市旧区对城市"再生"理论的适用性。指出街巷是小城市旧区空间、功能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承载体和纽带,提出街巷空间修复性更新和建立"街坊"公众参与组织的小城市旧区"再生"方式,从物质空间"再生"和"再生"组织设立两个层面对小城市旧区的持续性再生做出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受土地资源约束,更多山地区域城市(镇)空间拓展转向"向山要地"的趋势已不容忽视。在山地区域以生态线索为依据,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特征,避免生态安全隐患,科学地开展城市建设,对于保障城镇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延安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借鉴云南省、重庆市和湖北省十堰市等类似的山地城镇化实践经验,以生态为导向,尝试提出了山地城镇化的建设思路和具体策略;并以延安城市建设为例,结合区域生态格局要素,提出了基于小流域汇水自然特征保护的"分散式"空间布局形态、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淤池坝综合利用、"挖建填避"策略导向的建筑布局模式以及城市功能整合引导人口再分布4项具体的山地城镇空间建构模式。以期为中国山地城镇化过程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重庆市十八梯片区旧城改造为例,通过对山地城市空间的多层次分析,指出山地旧城更新应从其特色资源出发,将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更新相结合,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富有地域特质的、紧凑的、生态的有机城市空间,并以此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