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结合的方式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机农艺结合,需要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对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机农艺的结合,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农艺结合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农机农艺结合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基本生产条件,利于促进实现粮食作物大面积增产增收的农业种植目标,而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农艺农机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农业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农机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愈加突出,而农机农艺间关系也愈加密切.基于此,从农机及农艺的概念入手,分析如何解决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体系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作为技术支撑和研究基础,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将农艺技术融入到现代农机中,促进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实现降低农业劳动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目的。新时期下,国家对农业生产愈加重视,农艺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发展与农业技术有效结合,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着强化服务意识、相互共赢的理念基础,农机发展与农业技术有效结合可完成诸多现代化农业技术要求,充分发挥其实用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机不与农艺结合,农机推广工作就很难向纵深发展;农艺不与农机相结合,农业变革就成了一句空话,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农机局紧紧将农艺与农机扣在一起,用农艺和农机技术组装配套成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在水稻育秧和水稻机械种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化和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农机与农艺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对农机与农艺之间相互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结合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发展现状,对如何更好的推进农机与农艺结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特征,山区农机农艺融合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农机农艺关系结合入手,联系云南省保山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情况,分析了山区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山区现阶段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长时间地探索中,农机与农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部分地市农机推广工作卓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他们不光强调农机推广切合地方农艺工作需要,更重视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新农艺等的科研,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促进农机化的大力发展。结合工作实践,加快青铜峡市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促进地方农机化发展,加大优化创新力度,构建地方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基地;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地方农机农艺合作机制;适度增加资金投入比例,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农艺融合投入体系;有重点的进行突破,搞好农机农艺融合理论研究工作,是较为切合实际的建议,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农机与农学的有机结合,不仅与突破性机械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对推广应用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农机与农学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宿州市埇桥区祁县为例,从农机与农艺的矛盾出发,探讨了农机与农艺优化结合的策略,以其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是必然选择。科学的农机与农艺技术的配合,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益。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仍然较低,要及时地变革旧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当前在我国,观念、技术、制度等均可制约着农机和农艺结合技术的推行,这就要求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农业技术应用体系,优化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10.
把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农机农艺联成姻、配成对,对农机农艺进行"无缝嫁接",不断研究、应对和破解制约农业及其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使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每个环节农机与农艺的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产量,是近几年来莱州市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农机技术与农业技术的融合,是促进品种、耕种模式、机具配套的最佳作业模式和技术集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走农机农艺融合的路子,是提升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市农机、农业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广大种植户、农机户大胆实践,探索出了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几种有效模式,在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1农机农艺融合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近些年,国家同样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大量惠农政策的出台,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是大大提升。在当前,如何解决农机与农艺的融合问题,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大大提升农作机械化水平,地方部门必须要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由此为出发点,分析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意义及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农机农艺结合的宣传教育、健全完善农机农艺结合机制、加大农机农艺科研合作力度、明确农机农业相结合的突出点等一系列的保障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科技的发展给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新技术背景下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增产增收。由于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结合存在着农机具技术水平落后、操作人员知识水平低、农机农艺研发人才稀缺和管理缺失的问题,导致了其融合过程受到阻碍。有针对性的给出了应对措施,以期能够提升农艺与农机的结合程度,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管理运用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二者结合的目标。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得关键。因此,加快我县农机与农艺结合进程,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成本,提高效益,有力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农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要实现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机械化的手段。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农机与农艺融合,是建立一种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相互推动、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枣庄市农业发展进入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新时代,各种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来实施,进一步推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机化物质装备水平,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进入"十二五",我国的农机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已为新时期我国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其实,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到今天,农机农艺仅仅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概况出发,阐述融合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现实需求,对深度融合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途径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运用农艺技术、农机技术,实现二者的融合,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普及,其应用的适应性逐渐突出,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协调性已成为当下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要使农业实现机械化和标准化,必须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起来。首先就农机农艺结合发展的意义、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机械化生产作业和农业的要求不协调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旨在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实现农业的稳固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农艺与农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分析了国外农业机械化中农艺农机结合的经验,提出了重视农艺农机同步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1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我国的现代农业生产主要包含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农艺,二是农机。农艺通俗来讲指的是农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艺;农机是指为实现作物生产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工具。农艺是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现代农艺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并开始向着基础性、操作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方向发展;农机是机械学原理和技术,是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机发展起步虽然较晚,但一直以来很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