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城市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体现对真实历史文化遗存和完整传统风貌的保护,又要充分重视对政策机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因素的协同发展。社会—空间视角是在过程与机制、结果与影响、策略与方法、目标与愿景等方面,对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过程中社会与空间问题的综合思考。探讨了在北京老城整体环境、不同历史街区以及居住院落内部等不同空间层次和尺度上,在社会—空间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与难点,提出了重塑空间秩序与功能结构调整相结合、空间保护利用与社会结构梳理相结合以及空间行动单元与社区多元治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精准化、长效化的整体保护策略建议,并使之纳入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战略框架之中,有效推动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完善与实践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要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陈沐歌 《福建建材》2023,(10):43-46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是对城市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延续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以永泰县登高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现状进行详实的调研,针对其历史记忆渐失、文脉断续、公共空间失活等问题,在结合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整体格局保护、历史记忆重塑、街巷网络织补、公共空间赋活4个方面提出了街区保护与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擦亮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是新版北京总规提出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开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一系列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的理念。以北京崇雍大街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研究,以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老城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基于多视角研判大街整体功能定位,制定管控导则,从而指导街区更新的具体工程设计实践。另外结合示范段的风貌更新设计,介绍了如何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探索一种老城街区走向有机更新与可持续治理的实践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营城思想对于城池的空间格局、街区的空间形态以及所孕育的居住生活中的健康与活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当今的城市环境中依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值得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的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究,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不断挖掘和演绎。结合生态健康视角下的"生根""固本""滋养"和"活力"作用机理,以中国传统营城理念的分析为基础,对北京老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发展中的营城智慧加以解析。同时面向生态健康导向下的现代城市生活和历史空间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出北京老城的3个城市设计策略,即多维健康步道构建、人本尺度场所空间营造,以及系统化公共区域品质修复。此外,建议加强综合构建人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生态性能评价指标工作,从动态和多维的视角,结合各个层次的空间要素,有选择、有重点地展开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健康测度研究,积极反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体现,即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复兴目标和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显著的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矛盾。自2002年《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批复至今,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理念逐渐成为共识,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空间形态基本稳定,再次遭受整体性空间破坏的威胁逐渐解除1。但在多重功能聚集和高密度居住的背景下,受自上而下的公共行动和自下而上的居民意愿的交叠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独特的分异现象,表现为片区之间、院落之间、家庭之间显著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  相似文献   

8.
郑妍彦  崔彤 《当代建筑》2022,(12):122-125
历史文化街区常有空间环境落后、公共设施缺乏、路网交通不合理等现状,很难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多维、多元需求。因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是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生活品质,以及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措施。苏州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政府一直重视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本研究通过空间句法,对现有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并以养育巷街区为例,得出提升该地区公共空间品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姚囧  黄昊盛 《华中建筑》2021,(1):133-137
历史空间的组成、范围和分布是传统聚落的核心价值,是保护利用和延续生活的基础.江西省定南县老城村自明朝到民国时期为县城所在,1927年失去县城地位后退为村庄,仍保留有大量历史空间信息.该文通过文献阅读与现场考察、访谈、测绘等方式,研究并还原老城村原城市系统、官府空间、家族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位置等历史信息,考证并勘定了...  相似文献   

10.
商业广场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最具人气、活力、吸引力的公共空间,优秀的商业广场设计不仅能满足市民的消费、休闲、娱乐、文化需求,同时还代表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在城市个性、地域文化表达和城市认同感上起着重要作用。以商丘市帝壹茂时代中心商业广场景观设计为例,从场所精神角度出发,介绍了城市背景、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等外在环境及边界、铺装、节点、标志物、植物等内在空间,探讨了商业广场场所精神的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11.
《四川建筑》2021,41(4)
成都历史城区是成都城市历史形态活的见证,也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承载着城市文化、经济、旅游、金融中心等多样职能,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也面临着保护要求难以落地,多元利益冲突明显,民生改善诉求迫切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对比成都历史城区与北京老城的历史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北京在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制定精细化管控要求、推进老城社区治理和转变老城开发导向上先行经验,提出适应成都现状情况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城更新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北京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已日趋完善,然而主流文化保护却面临城市空间特色丧失和城市文化趋同等问题。保护北京城不是保护一个纪念品,我们要保护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保护城市发展所传承下来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只有将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与传统建筑物质层面的保护相结合,才能真正保护好一个“活”的北京城。本文引入了“亚文化”的概念,试图从北京民俗文化、北京人生活情趣为线索,探寻失落的城市亚文化空间,将“亚文化”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北京传统建筑的保护之中,寻求北京城亚文化空间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3.
北京老城受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保护政策以及北京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的影响,城市贫富分离的二元属性日趋明显,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居住区,北京老城胡同片区普遍存在人口远远超出空间的环境容量,胡同公共设施普遍缺失,景观环境恶化,老龄化、低收入群体聚集,这一社会结构的现状抑制了胡同良性发展的可能。人居环境条件差,社会生态退化,历史街区人口疏解和功能置换,是北京老城面临的典型问题。本文以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分析整理法源寺现有胡同及四合院现状问题,结合片区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共生理论"为核心进行讨论,通过"共生院"推动法源寺历史街区的人口疏解与功能的置换,实现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社会共生和文化共生,重建合理的居民社会结构,激活北京老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老城中心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但城市规模的扩张、建设行为的粗放,带来老城空间特色与活力的丧失、公共和基础设施的缺失、环境品质的急剧下降。本文以泰兴老城中心区控规修编为例,基于地区特质和现实需求,重塑"特色、活力、宜居、低碳"的老城中心,探索了在存量规划背景下老城保护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陈烨 《规划师》2004,20(2):50-53
苏黎世老城的保护,并不是简单地以建筑单体或街道结构作为保护对象,而是以公共生活的主题内容和活力为对象。在尊重自然、历史化的基础上,老城保持了原来的城市肌理;在建筑、交通的规划方面力求适应城市建设中诸多的社会和技术要求,以创造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创造个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活力来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北京市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老城保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举措,在顶层设计、文化产业、文博教育研究,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新进展。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老城中的社会资本仍然面临着成本和收益、盈利和公益的矛盾、社会资本业态和在地居民需求的矛盾等几对主要矛盾,因而有必要结合北京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和老城保护实践对当前社会资本的引导工作进行整合提升,以新格局、新气象开创新时代北京老城保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深入社区的公共空间,背街小巷的形成和不断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制度形成的差异、城市生活的变迁,是城市更新中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塑造过程。背街小巷的治理看似是百姓社区的问题,实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在物质空间层面的映射,事关城市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本文从北京老城背街小巷治理的内涵与实质入手,剖析了当前北京老城背街小巷治理工作在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问题的同时,还肩负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首都核心区的定位与要求。面对总体规划提出的"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目标以及承载3个中心,做好4个服务的要求,北京老城迫切需要处理好民生、活力与特色三者的关系。面对老城全面复兴的目标,背街小巷的治理需要以系统观和辩证观来指导实践,以治理体系的全面创新应对民生、活力与特色相互交织的复杂问题。通过自上而下的刚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柔性协商相结合,以规则和法治规范权利、流程与边界,以协商、沟通缔造文化、价值和共识。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空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基调,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增加,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对使用的需求,还应该起到将文化具象的作用。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而地域性文化建筑则是体现文化特征的典型载体。因此,将地域性与公共文化空间结合,是最能够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和精神归属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丹丹 《风景园林》2012,(6):101-103
简述了明清以前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和公共游览活动,分析了民国初期北京的皇宫禁苑、私家花园、寺观坛庙的开放进程,进一步探讨了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蕴含深厚人文内涵的公共园林作为北京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即不仅拓展了城市的开放空间,同时对后世城市公共园林的建设、传承北京文化和北京精神、丰富市民生活,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5,(1)
老城区作为城市的发源地,承载着城市的变迁历史与文脉。然而,很多未被列入各级保护体系的老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逐渐衰落。以陕西省彬县老城开元寺片区规划为例,运用类型学理论对历史地段中的传统空间和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保护传统空间形态、剔除杂乱无序肌理、融入现代功能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对列入更新改造历史地段中残存的传统空间碎片的历史信息进行整理挖掘,保护其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实现对历史地段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性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