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秸秆翻压还田与水肥体化滴灌技术配套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区秸秆翻压还田后,由于水分不足造成的秸秆腐熟慢、春季出苗不齐等问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了土壤水、肥、气、热的综合协调利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生长,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实现了节水灌溉、节肥增产。该技术适用于吉林省降雨量小于450 mm的半干旱地区,要求土地平整,黑土层厚度在30 cm以上。操作技术要点: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模式与玉米大豆轮作相结合。第一年种植玉米,实施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第二年种植大豆,实施玉米大豆轮作。第三年种植玉米实施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依靠作物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风蚀,地表水分蒸发,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充分利用天然降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生态环境,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凌海市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经历了机械化旱作农业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整秆深耕还田,整秆覆盖还田几种还田方式。从2006年开始,我们承担了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推广站的玉米机械化保  相似文献   

3.
东北玉米机械化收割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玉米收割方式,玉米秸秆还田,是解决玉米秸秆焚烧,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途径,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秸秆集条覆盖还田、秸秆覆盖免耕还田、秸秆有机肥堆制后还田是秸秆还田的五种主要方式。根据五种方式的优缺点,因地制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针对陇东旱塬地区土壤有机质匮乏,充分利用作物秸秆中丰富的养分含量,在全膜覆盖下,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模式均能增加玉米产量,增产达15%以上。同时能提高耕层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5.
玉米在塔城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生产秸秆数量多。以往,用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威胁到生态环境。为此,现阶段,推广玉米秸秆机械直接还田耕作方式就有其现实的必要性。玉米秸秆较其他作物亩还田秸秆数量多、秸秆养分含量高,而且秸秆较其他秸秆分解速度快,是改良土壤、增强肥效的不错选择。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及前景探讨》为题,分析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的特点,介绍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要求,概述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注意事项,就进一步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做技术性指导。  相似文献   

6.
对于目前的农业种植工作来说,进行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改善种植土壤的物理性质,实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提升,进而改善土壤团粒的结构,并且进一步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助于下一步作物的播种和生产,帮助提高产量和质量。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于秸秆处理仍然以焚烧等简单方式为主,部分人认为秸秆还田处理方式比较繁琐,因此并没有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然后探究了影响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几点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于玉米秸秆来说,属于重要的能源物质之一,一些地区具有丰富的玉米秸秆,为秸秆还田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已经得到了农民一致的认可和支持。加强农业玉米秸秆还田,可以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并对土壤中氮素的流失情况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土壤中微生物碳、氮的供给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确保农业玉米秸秆还田良好的实施效果。以农业玉米秸秆还田的优势极其技术为论点,希望为相关行业人士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8.
1 农作物秸秆收获还田机械化技术 小麦秸秆收获还田的主要方式是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同时,使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专门装置粉碎秸秆,抛洒于地表.玉米收获还田机械化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在玉米成熟后,一是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在收获玉米棒穗的同时实现秸秆还田;二是应用玉米青贮收获技术,在玉米摘除棒穗或连带棒穗时直接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进行过腹还田;三是在人工摘除玉米棒穗后,应用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耕地棕壤pH值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施用作为一种低投入、可持续的秸秆资源利用方式,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水稻和玉米秸秆为供试材料,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pH值升高,pH值与秸秆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培养的前期,添加水稻秸秆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对照,玉米秸秆处理低于对照。在培养的后期,各处理碱解氮含量比对照均增加,但碱解氮含量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降低。除添加高量秸秆处理外,其余各个处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处理。添加秸秆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并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处理。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改善土壤结构,近年来,青海省玉米栽培面积逐渐扩大,玉米收获之后秸秆数量较多。玉米秸秆还田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玉米秸秆利用技术,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消除土壤板结,并且提高土壤的营养,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常规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要提高效果还需研究并实施一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每年全球约有240亿t肥沃土壤流失,秸秆还田作为一种农业可再生资源,含有大量土壤和作物生长需要的元素及微量元素。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善土质,提升土壤肥力,还能缓解秸秆废弃带来的环境污染。从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其对土壤养分提升和作物产量影响,并对秸秆还田的配套施用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秸秆还田模式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增加土壤的肥力。介绍了小麦秸秆还田的关键技术,包括留茬高度、严控水层、平整沉实等,以及软盘育秧、控制秧龄、保证栽插密度等机插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以来,随着玉米秸秆收获机的普及与使用,玉米秸秆收获机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也为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经济效益做了很大的贡献。目前市场的的玉米秸秆收获机有自走式,牵引式以及背负式等,这三种玉米秸秆收获机对玉米秸秆的处理方式都是以粉碎还田为主。所谓秸秆粉碎还田就是把那些不适宜直接作为饲料使用的玉米秸秆粉碎,直接放入土壤中。这样能够改善土壤特性,在增肥增产上有着显著的效果。浅谈玉米秸秆收获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日常维养需要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机械化粉(切)碎直接还田是采用机械方式,将秸秆切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使之腐烂,从而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农机化技术.在北方一年两作地区,是实现冬小麦、玉米两茬平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就是以农作物为主辅助一些其他草类的茎叶、枝干成熟后的产物,在整个农业生产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很好地维系农田的生态平衡,提高农田土壤本身的肥力,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升。着重从秸秆还田对于农田土壤的分析,并从实例入手,希望能够产生实际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用量奥瑞根腐秆剂对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还田中施用腐秆剂能加快玉米秸秆腐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小麦产量和收入。其中施4.5 kg腐秆剂玉米秸秆腐烂效果最好,土壤理化性状最优,每0.067 hm2施3 kg腐秆剂小麦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夏玉米的耕作措施,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于夏玉米生长及产量产生的影响极为必要。以华良78为试验材料,进行2年时间的对照试验,将常规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定义为T1试验组,将深耕和秸秆还田定义为T2试验组,将深耕和秸秆不还田定义为T3试验组,将间隔一年深耕和秸秆还田作为T4试验组,试验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的T2试验组的产量最高,两年平均增产6.4%,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夏玉米的耕作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土壤肥力以及碳含量的影响,借助了两块试验田在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了浅耕、深耕、无秸秆还田、有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有秸秆还田等处理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具体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深耕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率,增强透水、透气性能,提高持水能力等良好的作用。未来在农作物生产种植过程中采用秸秆还田并且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的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肥力,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就是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将摘穗后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散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生物资源,含有氮、磷、钾、钙、镁、蛋白质等矿质养份和有机质,将农作物秸秆直接切碎还田,能够有效的补充土壤养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地力和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策勒县不同肥力土壤的环境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及有机物料腐熟剂对棉花秸秆腐熟的效果,并探寻本县适宜的秸秆腐熟剂的用法、用量等配套技术措施,在策勒县固拉哈玛乡进行了棉花腐熟剂应用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