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4)
通过调查问卷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游客角度,对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形象提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影响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形象提升的因素有六大类,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价格因素、质量因素、人文因素、自然因素、特色因素、现代化因素。提出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形象提升的对策:优化价格因素,形成市场价格竞争优势;重视质量因素,提升舟山海上花园品质;强化人文因素,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关注自然因素,优化舟山海上生态宜居环境;增强特色因素,提高海上舟山的吸引力;整合现代化因素,实现海上舟山的现代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难得的滨水绿色资源,既是一条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及生态旅游重要的景观环境承载面。当前,在全球倡导生态建设理念及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下,城市河道区域成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热点,修复城市河道生态、改善河道景观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泸州渔子溪河道景观提升规划以南寿山为背景,结合区域景观资源特色,从功能、交通及生态方面提出景观空间提升策略,通过营造功能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便捷的慢行空间系统、通透的景观视廊及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自然休闲廊道,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以生态游憩和主题文化体验为内涵,实现"山、水、城、人、文"的有机共生。  相似文献   

3.
李荷  黄文圣  杨培峰  黎丽娟 《园林》2023,(3):114-124
高密度建成环境内自然式鸟鸣声感知特征与城市空间建设运营、鸟类活动行为以及居民感知状况密切相关,是衡量城市空间品质优劣程度、环境适宜性特征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通过解析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鸟鸣声感知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鸟鸣声感知的自然式和人工式影响因子评估体系,识别重庆市南岸区高密度建设空间,结合城市活力特征对比分析城市居民鸟鸣声感知现状和需求意向,针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内承载鸟类活动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和附属绿地4类绿色空间,解析自然式和人工式影响因素与鸟鸣声感知现状的相关性特征。研究发现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鸟鸣声感知呈现出“听者—环境—感知”复杂的互动关系,区位、外部环境和内部生态特征对鸟鸣声感知产生复杂的影响,生态特征愈优的城市空间,其鸟鸣声感知愈强,人类干扰越高的城市空间呈现对鸟鸣声感知的需求洼地。匹配高密度建成环境内居民鸟鸣声感知需求和建设开发现状,提出提高生态基底质量和降低人类干扰的合理管控和建设引导,并形成“增量—连廊—通源”“提质—优植—共营”“降扰—弱噪—增感”的优化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阶段"重量"而"轻质"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建成区尤其是老城区的景观环境产生了诸如景观视廊受阻、风貌破败等大量问题。对此,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城市修补专项规划,以修复及更新城市建成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然而,由于缺乏对城市环境整体效应的统筹考虑,故在城市实际修补过程中,城市局部地块的品质提升反而对城市整体品质构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CN)和城市场景要素深度学习数据集,对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大规模且高颗粒度的精确识别,同时与空间数据叠加,对复杂建成环境中的景观问题进行精确分析,并基于分析成果辅助后续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逐层递进地对城市复杂建成环境进行精细化修补。选择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作为案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城市修补等规划领域的前瞻性应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高密度城区通常是城市公共设施与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但在高密度建设中也出现了通风不畅、热岛效应增加、污染加剧、步行空间破碎等问题,影响正常的人群活动,甚至危及人体健康。在后智慧城市转型的发展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深度嵌入城市各系统之中,形成以城市智能和自治系统为支撑的新技术体系,以解决高密度城区复杂多样的发展问题,实现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对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特征和人群活动特征进行深入理论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高密度城区超高空间建设强度和建筑高度的特征以及小尺度、多簇群的空间肌理,发现了高密度城区人群高频动态交互、簇群集散、潮汐涌动等活动特征。笔者认为,不同的人群活动对环境品质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即使是在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中,通过空间形态的优化,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通风、减少污染、提升物理环境舒适度的效果。由此,本文建立了"街道景观—物理环境—人群活动"等要素一体化的环境品质提升框架,进而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耦合分析,探索步行环境品质、物理环境品质、街道景观品质等各要素关联互馈的耦合机制,并根据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提出相应的建成环境品质优化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提出可行的智能化规划和自动化响应策略,为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的品质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李树香  姚亦锋 《华中建筑》2007,25(3):137-140
南京南郊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随着南京城市发展的南移,城市建设对南郊景观的影响将逐渐加强,对南郊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迫在眉睫.该文在对南郊现状景观调查与生态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以及"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研究构建南郊的生态化廊道体系和开敞空间景观格局,以期使其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趋于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土空间品质优化与美好人居创建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由侧重于物质形态空间设计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城市设计,并更加积极地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在此背景下,通过回顾以绿道、古驿道及碧道建设为代表的珠三角线性廊道实践,从规划目标、技术手段及建设成效3个方面总结分析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分析认为蓝绿网络整体向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但其网络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导致生态要素的流动循环效应发挥不充分,城市建成环境所需的绿色资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绿色城市设计所关注的自然、社会、城市三者间互动的视角出发,提出全域蓝绿空间网络构建策略及实施路径,以蓝绿网络作为韧性绿色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生命系统,以网络的再自然化实现城乡环境修补,以社会文化活力丰富网络内涵,以蓝绿网络构建为契机,促进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绿色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济源市花园城市建设,本文从城市绿化建设现状和花园城市建设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出发,提出E系统复合生态体,再从单元、通道和节点三个空间层次提出合理的花园城市建设景观风貌控制建议,以期为同类花园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郊野公园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乡景观空间层次和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日渐成为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重要资源,呈现进一步复兴、发展的趋势。上海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土地整治与生态空间建设工程,在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同时,提升了城乡景观环境和市民休闲生活的品质。《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设计导则(试行)》的颁布旨在指导与评价上海市郊野公园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郊野公园的建设是上海切实推进城乡发展战略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求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城市工业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进行适应生态空间环境的深层分析,探讨体现工业区景观特色的营造理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庆阳市西峰工业集中区规划为例,初步探讨了城市工业区的生态空间环境营造问题,最终目的希望能引起众多学者对城市工业区发展的重视与深入研究,促进我国的工业区建设步入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从而更好的为城市生态空间环境保护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武汉市"千城一面"的突出问题,加强城市重要窗口地区景观环境建设,完善城市重要公共视点景观控制管理依据和办法;同时围绕"美丽武汉"建设,进一步加强武汉市城市特色塑造和品质提升,构建武汉市主城区经典景观评价体系,分析武汉市战略性景观控制区域的范围,找出景观控制区域相应的眺望点和对景点,从而规划出科学、合理、适合武汉市空间形象的景观表达语言,引导城市景观形象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双修"是生态文明理念下保持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城市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是保持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而合理利用现有景观,提升品质和利用效率,发挥其生态和城市景观的作用,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长春市南湖公园改造为例,从空间格局、功能布局、生态环境、服务设施、地方文脉五大方面探讨综合性公园微更新改造的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郭小仪  戴彦 《城市住宅》2021,28(4):66-69
"公园城市"理念旨在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和转型,建设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目前,景城关系的发展逐渐成为部分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城市建设进程中景城空间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的机遇与挑战.以达州市犀牛山景城融合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为例,从物质供给、生态安全、风貌传承等角度,提出区域联赢——空间与功能一体化、生态引领——保护犀牛山特色与基底、文景交织——建构犀牛山特色景观体系的景城融合发展策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期为新时代新理念下景城空间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破坏,使人们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是最小化减少景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一种设计理念,达到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全面融合,让自然生态贯穿整个景观环境,从而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品质。论文基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理论,梳理城市公共设施的组成要素,归纳创新设计方法,进而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生态景观效应,促进城市公共场所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7,(1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存量优化发展转变,城市品质建设正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新焦点。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各地城市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的规划实践工作,将品质提升规划分为民生改善型、宜居环境型和彰显特色型三大类,并总结出我国对城市品质提升规划的主要探索:在不同层次规划中引入城市品质提升内容、依托大事件大项目编制实施城市品质系列规划及引入"微空间、微改造"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为提升城市活力、城市宜居性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围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主题,坚持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生态、节约、环保的原则;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绿地数量、质量和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塑造城市个性特色,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滨水城市景观风貌对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起关键作用,其规划策略要注重城市形象的美化和城市文化的延续。本文以富阳市为例。剖析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理想状态下《富春山居图》的深入解读,构建滨水城市整体景观风貌体系.优化自然山水与城市整体风貌协调.提出了滨水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周晓  郑俊 《建筑与文化》2021,(11):149-152
生态景观廊道是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缝合城市空间肌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景观特质、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技术方法,以昆山市昆太路生态景观廊道为例,从"双修"技术体系构建、功能内容优化、主题形象塑造、生态技术应用、全过程咨询服务五个层面系统研究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双修"改造的技术路径,以期为同类型空间的更新提升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晓  郑俊 《建筑与文化》2021,(11):149-152
生态景观廊道是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缝合城市空间肌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景观特质、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技术方法,以昆山市昆太路生态景观廊道为例,从"双修"技术体系构建、功能内容优化、主题形象塑造、生态技术应用、全过程咨询服务五个层面系统研究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双修"改造的技术路径,以期为同类型空间的更新提升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受土地资源短缺的影响,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型已势在必行,基于空间扩张的增量型城市设计向立足于品质升级的存量型城市设计转型也将成为重要趋势。结合南京市鼓楼区河西片区城市设计,研究从品质、活力、民生三个方面探索基于建成环境的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理念与路径,通过对现存城市空间结构的补救性干预,纠正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缺陷,从偏好"宏大场景"的展现转向关注"平民叙事",从而实现城市环境和日常生活空间品质的不断提升,推进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