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读编往来     
《微电脑世界》2008,(1):4-4
北京李刚《微电脑世界》编辑们新年好!我2007年订阅了一年的《微电脑世界》杂志,2008年正准备续订,首先询问:今年的订阅还有什么优惠么?其次提出一点个人的期望:看了去年一年的《微电脑世界》,本人感觉杂志上介绍的产品内容十分丰富,市场上将要推出的新产品,杂志都能第一时间刊登出来,但在产品技  相似文献   

2.
读编往来     
《微电脑世界》2005,(12):8-8
致谢 为期两个多月的《微电脑世界》年度 读者调查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其间得 到了读者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反馈, 在近千份反馈问卷中,读者朋友为我们 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为改进 杂志内容和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 帮助和借鉴,在此对支持和参与此次调 查活动的所有读者朋友表示感谢。 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够继续支持和 关注《微电脑世界》,也希望您能够与我 们保持联系和沟通,将您对《微电脑世 界》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我们,对于 杂志内容和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和缺憾也 请直言不讳,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完善 咱们的《微电脑世界》。  相似文献   

3.
读编往来     
《微电脑世界》2008,(4):4-4
天津李长友《微电脑世界》编辑你们好,我订阅的新杂志收到了。你们不但杂志内容做得挺好,相关的《微电脑世界》中国网同样做得不错。但我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员,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想针对你们的网站提出一些个人期待,例如,网站上的内容是否再深入一点,独立一点呢?如果仅是将杂志上的内容填充到网上,那么互联网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今,互联网Web 2.0时代,提倡互动性,《微电脑世界》中国网能在再多举办一些全民参与的互动活动吗?  相似文献   

4.
贺词     
《微电脑世界》2005,(9):6-9
衷心祝贺《微电脑世界》创刊20周年 1985年,《微电脑世界》的前身《计算机世界月刊》诞生了。她 是与IDG最成功的媒体品牌PC WORLD的合作成果,也是中国计算 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推出的第一本专业杂志。 回顾《微电脑世界》20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体现了 一个专业传媒运营团队的杰出能力,获得了主管部门和广大读者及合 作伙伴的认可与好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天《微电脑世界》  相似文献   

5.
2000年的9月,是《微电脑世界》杂志(原《计算机世界月刊》) 创刊15周年的日子。“自贵刊创刊以来,我一直是她忠实的读者, 从中也获益匪浅……值此创刊15周年之际,谨向贵刊致以衷心的祝贺,并预祝她在新的世纪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是近些日子来自全国各地几百封15年读者来信中所表达的共同心声。您很难想像有些读者能在十几年中,辗转多个城市,依然保留着本刊自创刊号至今的所有杂志;也很难想像远隔千山万水靠着杂志建立起来的读者、作者与编者的情谊竟是如此的悠远深长!《微电脑世界》15年的读者,《微电脑世界》所有的读者,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杂志的支持与厚爱。  相似文献   

6.
光盘介绍     
《微电脑世界》杂志上半年汇总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本期光盘收录了《微电脑世界》2001年上半年12期杂志的全文,并且按照杂志的相应栏目划分为:应用调查、产品评测、方案选型、网络应用、技术天地及应用技巧等6个主题。用户可以直接在相应的主题中查看往期的文章,也可以按照刊期进行查阅。本次杂志内容的制作完全使用HTML,不需要安装其他阅读工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行阅读。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微电脑世界》2006,(11):8-8
《微电脑世界》编辑,你们好! 我是一名计算机爱好者,从3年前开始接触电脑,到现在为止自我感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能力。2005年开始接触到《微电脑世界》,逐渐喜欢上了这本杂志,我感染剽悍城的文章观点独到,不少与美国PC World合作的文章都很不错。  相似文献   

8.
编者寄语     
最新的一期《微电脑世界》杂志与1995年的《计算机世界月刊》相比,虽然在设计风格、信息量方面有一些变化,但是作为PC World China的老读者,您一定会感觉出《微电脑世界》与《计算机世界月刊》的一脉相承。新的杂志将以新的面貌继续  相似文献   

9.
业界动态     
“星移斗转十五 载,春风化雨巧 媒来。共祝华诞 微电脑,纵揽风 云信息界。”2000年11月9日,在《微电脑世界》创刊15周年暨2001年改版发布会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涂序彦先生的即席赋诗,将整个庆典活动推向高潮。 1985年,《微电脑世界》的前身《计算机世界》月刊问世,它也是国内第一本IT领域的专业技术杂志。15年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微电脑世界》始终位居国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IT专业杂志前列,“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方  相似文献   

10.
每月话题     
最近,为了编辑整理《微电脑世界》HomePage中的“历史名篇”,我们从故纸堆中将1985年创刊以后的各期(当时叫《计算机世界月刊》)杂志翻了出来。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微电脑世界》创办之初只有1名工作人员,发展到现在有12人之众;《微电脑世界》创刊号只有薄薄的64页,到今天,大家手里这期杂志“洋洋”180多页。发  相似文献   

11.
热烈祝贺《微电脑世界》杂志200期生日,愿《微电脑世界》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再立新功! 柳传志 联想集团总裁  相似文献   

12.
山雨欲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词很常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现在用这个词来形容我本人的心境,怕是比较贴切。 一个月以后的5月3日,将迎来《微电脑世界》出刊第200期。“十年磨一剑。”从1985年创刊到现在,在前辈编辑和我等后继新人的共同努力下,《微电脑世界》已经进入了第15个年头。弹指一挥间,首先应该感谢读者对《微电脑世界》的关心和厚爱。尤其是有的读者打电话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创刊号杂志用来作宣传,我这里保存着每一期的杂志。”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在想,用什么来回报我们可敬可爱的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为了纪念第200期杂志的出版而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坐下来整理思绪。 从1985年创办的《计算机世界》月刊到今天的《微电脑世界》周刊,历史的车轮划过了14个年头。其间,《微电脑世界》的创办者刘雅英,早期的编辑李青山,之后与我同事的周中麟、郭旭、孙定、张耀辉、徐卫东、覃超、刘丽英等等,或退休、或去开辟新的事业了,但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们刚刚度过2001年的中秋佳节和国庆长假,《微电脑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出版年度——2002年,摆在您面前的这本《微电脑世界》杂志就是2002年编辑出版工作开始的标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些许变化,当然等您仔细阅读完杂志后,能体会到更多不变的东西。无论是继承还是变化,目的都是将今后的《微电脑世界》做得更为出色。  相似文献   

15.
近日翻阅《微电脑世界》最近十年来的杂志,忽然发觉本刊是世界上最早加"V"认证的,也是最早去掉"V"认征的。2004年10月10日,《微电脑世界》2005年试刊正式出版。在这一期杂志的刊头上,我们首次采用了"V认证":刊头中的"微"字,被一个类似胜利和对号的符号"V"所代替。而这个"V"符号,所蕴含的更深刻意义就是:  相似文献   

16.
读编往来     
《微电脑世界》2007,(12):4-4
我是一名计算机硬件发烧友,虽然现在没有那么多的钱去购买所有我所喜爱的产品,不过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翻看计算机硬件杂志或者跑跑电脑城过眼瘾,《微电脑世界》就是我经常翻看的一本杂志,有两个建议:一、增加图片。多角度.高精度的:二.多介绍一些国外最新潮的产品。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的栏目     
经过2 年时间的变化、调整与实践,《微电脑世界》作为一本半月刊杂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9月份随机调查的结果来看,87% 的读者对目前杂志内容给予了积极的肯定。2003年《微电脑世界》在杂志定位、编辑方针、栏目内容等方面不会有框架性的变化,但细心的读者会在2003年出版的杂志中,体会到文章可读性、内容指导性的增强。本期“半月点评”  相似文献   

18.
《微电脑世界》杂志的上一任主编熊伟先生和我交接工作谈到《主编絮语》栏目定位时告诉我,当初开设该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块可以与读者沟通和交流的园地,其次是对业界关注的技术和市场热点谈谈杂志的看法。这几期主要和读者聊聊杂志的一些情况。 我常常听到朋友说又要去中关村“抓些货”(就是买电脑或配件),言语之中就像是到北  相似文献   

19.
读编往来     
亲爱的《微电脑世界》的读者朋友,大家好,在阔别了3年后,《读编往来》栏目伴随着杂志的全新改版再次回来了。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一起来精心维护这个属于我们的共同园地,希望读者和编辑在这里可以倾心交流,互换心得和观点,碰撞灵感和火花,在这里(pcworId@ccw.com.cn)您可以留下对《微电脑世界》的要求,意见、建议,对于《微电脑世界》的不足和缺憾可以直言不讳,从而使我们的编辑工作可以日臻完美,提供给读者的内容更具价值,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微电脑世界》家园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的第一份IT专业杂志,《微电脑世界》创刊至今已有18个年头。18年间,《微电脑世界》不但和她的读者一同伴随并见证了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而且也历经多次改版,“与时俱进”地与IT产业共同成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18年的历史,使我们拥有了深厚的积累,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作为媒体人,必须不断发现读者需求的变化,并应随时换位,以读者的感知触摸时代的脉搏。杂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