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铁磁材料在磁化场作用下磁畴的不可逆运动产生巴克豪森效应,此效应依赖于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应力状态,可做为无损检测铁磁材料内应力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从实用性出发探讨了钢轨材料的巴克豪森特征及钢轨纵向应力和巴克豪森效应的关系,做为检测钢轨温度纵向应力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电站高温金属部件在高温应力作用下显微组织老化损伤程度的演化规律,设计了高温应力时效老化试验,对供货态T91钢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力条件下进行高温时效老化.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定量金相和显微硬度等试验方法研究组织性能变化.结果表明,T91经不同温度老化后的微观组织随着温度和应力的升高,回火马氏体位向特征分散,晶界和晶内沉淀相粒子尺寸粗化,沉淀相颗粒Feret直径从原始供货态0.200μm增加到0.435μm.在相同温度下应力对组织老化的影响明显,马氏体板条内位错密度降低,板条亚结构退化,马氏体板条特征逐渐消失.随着温度的提高硬度呈现加速下降变化趋势,硬度的下降与析出相颗粒尺寸的增加同步变化,且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3.
基于微磁检测技术的钢杆淬硬层深度定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微磁检测原理应用于钢杆淬硬层深度的定量检测,设计了可同步检测切向磁场强度时变信号、磁滞回线和巴克豪森噪声信号的多功能传感器,从3类微磁信号中提取出共8项特征参数用于淬硬层深度表征.基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显著水平小于0.07的4项微磁特征参数(即矫顽力Hc、切向磁场强度时变信号的3次谐波幅值A3和谐波畸变因子K、巴克豪森噪声信号蝶形曲线的参数H_(cm)),建立了四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对淬硬层深度的预测平均误差仅为3.87%.上述基于多功能传感器的微磁检测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铁磁性杆类构件表面硬化层深度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钢的硬度对磁巴克豪森噪声(MBN)检测参数的影响规律.得出了一个反映这一规律的经验公式.其系数可用实验数据的线性回归或图解法求得.所得关系对残余应力的定量检测和巴克豪森效应测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铁磁材料在拉伸损伤过程中磁特征变化规律,以45钢试样为对象开展准静态拉伸实验.选用粉纹法进行不同拉伸损伤状态下45钢试样的磁畴观测.实验结果表明:45钢退火试样金相组织中含有珠光体和铁素体.在未施加载荷时,其表面的微观磁畴结构排列无序、分布较为杂乱.随着拉伸的进行,45钢试样磁畴组织由180°畴、点状畴等形态转变为迷宫畴、90°畴,拉应力的增加破坏了系统局部能量平衡,使得磁畴间距逐渐变大,畴壁宽度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实验研究了09CuPTi(耐候钢)在拉伸过程中巴克豪林噪声的变化,得到了巴克豪森噪声强度与拉伸损伤(即残余塑性应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整个拉伸过程中材料的损伤与演化过程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根据拉尔森-米列尔公式,对主蒸汽管道10CrMo910钢进行无应力和加应力条件下的高温加速试验,并与实际运行15×104h的10CrMo910钢进行显微组织与碳化物变化的分析比较,确定高温加速试验与实际运行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加载应力所产生的显微组织变化和合金元素再分配比未加应力显著,但加速试验所产生的显微组织变化和合金元素再分配远没有实际运行的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DD99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高温组织变化规律,通过高温热处理炉对DD99单晶高温合金进行了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试验.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分别对不同热处理状态的试样进行组织观察和显微硬度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DD99中的γ′相会发生回熔、连接及合并,尺寸不断增加,然后在γ基体通道中形成二次的颗粒状γ′相,该二次相会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长大.二次γ′相的长大程度和Al、Nb等元素的扩散密切相关.性能试验也表明DD99单晶高温合金在保温100h后的试样随加热温度升高存在着明显的变化趋势,即硬度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环境介质和温度下,对三元乙丙橡胶(EPDM)进行了人工加速老化实验,分析了老化前后的橡胶试样的宏观力学性能.研究发现,橡胶在不同介质中经过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老化后,硬度值和拉伸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在去离子水介质中老化速度最快,力学性能降低程度最严重.  相似文献   

10.
测量了多晶Sr0.6Ca0.4RuO3的零场冷却(ZFC)的磁化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及不同温度下的磁滞回线.考虑热涨落和自由能壁垒随温度的变化,用Preisach模型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拟合.数值模拟再现了测量结果的变化规律,其中包括各温度下的磁滞回线,不同外磁场下的ZFC磁化强度曲线等.对拟合得到的巴克豪森跳跃谱的有关参数进行讨论,在多晶磁性材料理论上给出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运用化学成分分析、常温力学性能试验、金相和电镜显微分析、碳化物分析、持久强度试验等方法,对运行了146 967 h后的娘子关发电厂4号机组2号10CrMo910钢主蒸汽管道进行组织与性能评定.实验结果表明:该主蒸汽管道在运行146 967h后,10CrMo910钢的常温力学性能均符合 DIN17175 标准;贝氏体组织特征仍然明显,晶粒大小、碳化物分布较均匀;在贝氏体和铁素体晶界上已经产生了碳化物的析出和聚集长大;晶界仅有少量的单个蠕变孔洞,属于Ⅱ级蠕变,处于蠕变第二阶段;组织状态与机械性能依然良好,该主蒸汽管道可以继续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钎具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采用OM、TEM、冲击和拉伸试验,研究了正火后不同回火温度对25SiMnNi2CrMo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5SiMnNi2CrMo钢920℃正火后不同温度回火,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冲击韧度值呈先升高后降低、复又升高的变化趋势,300℃回火后冲击韧度出现峰值,450℃回火出现回火脆性.试验材料在300℃回火后,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具体性能为:抗拉强度σb1391MPa、硬度HRC40、冲击韧性AKV72.5 J.300℃以下回火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超过350℃回火,残余奥氏体开始发生分解,组织中有碳化物析出,随回火温度提高,碳化物有聚集和球化趋势.提出了25SiMnNi2CrMo钢最佳回火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T91与10CrMo910钢的异质焊接工艺,确定出预热和层间温度,选择了焊接材料,制订出相应的工艺参数和焊接、热处理工艺,通过焊接工艺试验评定表明:焊缝能够满足各项焊接要求.  相似文献   

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ype 17-4 PH stainless steel and the aging hardening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17-4 PH stainless steel aging at 595℃, the bulk hardness of samples attains its peak value (42.5 HRC) for about 20 min, and then decreases at all time. TEM revealed the microstructure corresponding with peak hardness is that the fine spheroid-shape copper with the fcc crystal structure and the fiber-shape secondary carbide M23C6 precipitated from the lath martensite matrix. Both precipitations of copper and M23C6 are the reasons for strengthening of the alloy at this temperature. With the extension of holding time at this temperature, the copper and secondary carbide grow and lose the co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trix, so the bulk hardness of samples decreases.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含铜高纯低碳钢进行时效强化,有必要研究时效前的固溶处理.研究了固溶处理工艺对固溶态组织、硬度的影响,应用高分辨电镜研究了含铜高纯低碳钢的固溶态的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钢固溶处理后得到铜分布不均匀的铁素体组织,这种过饱和固溶体是由大量的有序畴组成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和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改型GH4133A合金在650,700和750℃下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变化.结果表明:在650℃和700℃下时效过程中,合金的组织变化规律一致,组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在750℃时效时,500 h后开始出现η相.随时效时间增长,η相进一步析出、变长和粗化,由晶界向晶内生长;γ′相和M23C6数量增加;MC型碳化物则减少.  相似文献   

17.
Ultrafine grained ferrite was obtained through tempering cold rolled martensite with an average grain size of 200―400 nm in a low carbon and a microalloyed stee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two steels was studied. Due to the pinning effect of microalloyed precipitates on the movement of dislocations and grain boundaries, the recrystallization and grain growth rate were retarded, and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ultrafine grained microstructure was improved. The ultrafine grained ferritic steel was ...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温环境下异种钢焊接接头在服役过程中出现碳迁移,进而导致脱碳层在服役中失效的问题,采用电弧堆焊方法研究了12Cr1Mo V低合金耐热钢和304不锈钢焊接接头在不同时效时间下的碳迁移问题.研究表明,经高温时效后,焊态区域的组织并未受到影响;在过热粗晶区形成的碳过饱和的上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组织则发生退化,转变成回火索氏体组织.形成的脱碳层组织以铁素体为主,里面夹杂少量的颗粒状渗碳体,特别是在增碳层出现大量的碳化物,形成类似于马氏体的复杂的不规则组织.经菲克定律推导出的扩散方程计算后,证明碳扩散的理论曲线与实际曲线较为接近,可用于研究碳扩散的迁移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作者研究发明的新型球化剂,对超高碳钢钢水孕育处理,使铸态获得球状石墨的球墨铸钢;并分析了球墨铸钢铸态、退火、正火、锻造后的组织特征,同时观察到球墨铸钢正火、锻造处理可获得大量的球状碳化物现象,与传统的高碳钢碳化物球状工艺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