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黑龙江粮食》2007,(6):48-48
糯米又叫江米,是大米的一种,常被用来包粽子或熬粥。中医认为,其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其实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相似文献   

2.
糯米粽香鸡     
《中外食品工业》2009,(6):27-27
特色:香糯的糯米包裹着嫩滑的鸡肉,咬上一口,满口是清新的粽叶清香,很有肉粽的神韵,爸爸没有妈妈的巧手来包粽子,却一样能做出美味的粽香鸡。  相似文献   

3.
糖年糕情结     
晨曦 《上海纺织》2005,(1):38-38
俺伲无锡人,生性爱啖甜食。猪油夹沙八宝饭、糯米圆子赤豆羹、枣泥粽子重阳糕,都是一家人的最爱。过年了,吃糖年糕,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相似文献   

4.
糯米浸泡对粽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发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糯米初始含水量有所增加,到浸泡120 min时糯米水分含量基本达到饱和,增加速率趋于平缓,在分别浸泡不同时间0 min、30 min、120 min后糯米的水分含量分别为:30.97%、47.72%、57.97%:三个浸泡时间对应的粽子初始密度分别为0.746 g/mL、0.734 g/mL...  相似文献   

5.
《美食》2009,(5):4-9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楚国发生了一起非常著名的知识份子自杀事件:一个个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爱国诗人,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他的爱国行为打动后人,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端午节由来。  相似文献   

6.
黄鱼小档案     
何威 《饮食科学》2006,(7):28-28
“三吴五月炎蒸出,椿树著雨花扶疏。此时黄鱼最称美,风味绝胜长桥鲈。”清人汪琬七绝《有客言黄主事记之》中描述了黄鱼之美。黄鱼有大小之分,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海产,极具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科 《烹调知识》2006,(8):15-15
米类是我国传统面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类制品的花色品种与麦类的制品不相上下。其一是直接用粳米、籼米、糯米等制成饭、粥、粽子、糯米烧卖、八宝饭、糯米素烧鹅、糍饭、糕等;其二是把米磨成粉,调成团再制成各色成品,如干松糕、乌缸豆糕、麻球、艾饺等,也可用干粉与湿粉制  相似文献   

8.
海参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7,(3):28-28
海参是一种名贵的滋补品,列为“海八珍”之首。明朝的《五杂俎》中这样评价海参:“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食物本草》记载:“海参,其形如蚕,色黑,多身块垒。一种长五六寸者,表里俱洁,味极鲜美,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由此可见,我国人民食用海参的历史悠久,对海参的营养评价也颇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菊花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9,(4):22-22
菊花在我国种植广泛,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是药食兼优的代表性植物,世人称之为“花中君子”。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见于《周官》一书。《札记·月令》中记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因其有“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宁可报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精神,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厚爱。  相似文献   

10.
糯米制品专用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糯米在我国的种植和食用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糯米制品的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介绍了常见的糯米制品及其加工现状,着重分析了糯米制品在生产和食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食用品质的问题,并且对糯米制品原料的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龙舟争渡     
谁说中国人不浪漫,我们有一个专门纪念诗人的节日。曾经有人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怒斥其吃赞没文化,不料却遭反驳——元宵节如何解即如此说来,文化尽在舌尖上。其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不光吃粽子,还有播艾叶、嚼雄黄酒的习俗。更有—埙古老的运动——赛龙舟。  相似文献   

12.
羊肉小档案     
刘玉 《饮食科学》2007,(8):26-26
羊肉是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堪称冬季滋补佳品之一,历来深受人们的欢迎。羊肉较猪肉的肉质要细嫩,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胆固醇含量都要少,滋味独特,可炖煮、煨汤、涮食。我国自古就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之说。冬春食羊肉,其补虚劳、益气力、壮阳之功能尤为明显,不怪许多人誉之为“血肉有情之品”。  相似文献   

13.
狗肉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7,(10):26-26
狗肉的肉质鲜美,味道醇厚,芳香四溢,有的地方称之为“香肉”,深受人们喜食。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食用狗肉,这种饮食习俗在古代东亚被广泛传播。时至今日,韩国、越南、印尼等国仍然保存了这个传统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中外食品工业》2007,(10):40-42,44
糯米是秋冬季餐桌上最应景的食品,清香的糯米不仅寓含了一年丰收吉祥的意义,本身还具有极佳的食疗功效——补气暖胃。除了八宝饭.腊八粥.粽子、年糕……糯米还可以制成可口的小点,纯朴温润的品质正好可以安抚、滋补这个时节的肠胃。  相似文献   

15.
鳝鱼小档案     
贾斐 《饮食科学》2007,(1):28-28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第一次尝到鲜嫩可口的鳝鱼肉,便问店家是何菜,主人答曰:“游龙绣金钱”。游龙乃是黄鳝的别名。乾隆点头称好,从此鳝鱼身价百倍,成为贡品。鳝鱼有较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鱼类要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必需氨基酸,尤以组氨酸含量较高,构成它的独特鲜味。  相似文献   

16.
荞麦小档案     
尚荣 《饮食科学》2006,(9):29-29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回家”。这是广泛流传在陕西荞麦著名产区——陕北黄土高原的一首歌谣。它栩栩如生地把荞麦的特征特性描绘了出来。养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五世纪的《神农书》中就有关于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记载。除我国外,原苏联、尼泊尔、朝鲜、日本及美洲和欧洲某些地区,人们也喜欢食用荞麦。  相似文献   

17.
以糯米为原料,25~30 ℃非控温进行自然发酵15 d 后制成粽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以粽子风味物质的数量和相对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粽子风味物质的萃取条件,并以此萃取条件测定发酵前后粽子中的风味物质数量和相对含量,探究糯米发酵前后风味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适宜的萃取条件为粽子25 g,以CAR/PDMS 萃取头进行萃取,萃取温度60 ℃、萃取时间45 min;在此萃取条件下,发酵后的成品粽子中检测到89 种风味物质,相对含量为80.55%,在未发酵的糯米成品粽子中检出80 种风味物质,相对含量为87.88%;糯米发酵后成品粽子的风味物质中醛类、醇类分别比发酵前增加9 种、5 种;醛类、酮类相对含量分别减少9.54%、3.22%,呋喃类、醇类分别增加6.86%、5.49%;单体中,相对含量增加相对较大的有2-戊基呋喃、2-己烯醛、1-己醇、2-乙基呋喃、1-丁醇、1-辛醇,减少较显著的有己醛、2-庚酮、1-辛烯-3-醇,并检出丁酸。醛类、醇类、呋喃类及酸类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的较大变化是糯米发酵前后成品粽子风味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牛肉小档案     
刘连 《饮食科学》2007,(7):26-26
牛肉是我国居民日常食用的第二大肉类食品,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  相似文献   

19.
莲子小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子是一种珍贵的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食品,历来为朝廷宫中御膳房必备之物。古人认为,经常食用莲子可祛百病。现在,很多家庭都用其制作冰糖莲子汤、银耳莲子羹或八宝粥,口味香甜,又可滋补。  相似文献   

20.
以20种糯米为原料包制成粽子,利用PLSR分别建立全质构分析(TPA)和理化特性对粽子感官品质的预测模型.结果 表明,TPA能预测5个感官指标,对咀嚼黏性和目测黏性的预测效果最佳,R2 >0.9,且RMSEE较小.其次是硬度(R2=0.89,RMSEE=0.33)和咀嚼性(R2 =0.80,RMSEE=0.67).糯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