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州市官桥镇总面积面积61km2.人口8.1万人,辖51个行政村。地表水较丰富。境内有渭河、苏河、十字河等河流经过。但污染较为严重。近几年来,官桥镇以“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自来水事业,真正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通自来水。从而走出了一条分散式供水和集中供水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任向俊 《山东水利》2007,(11):40-41
莒县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得到长足发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强 《治淮》1998,(1):43-44
肥城市共有17个乡镇办事处,607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飞速发展。1994年底,山东省肥城市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运行三年来,也暴露了许多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探讨农村供水工程独有的管理方法和特点,对于管好、用好供水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于2006年全市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得到全面改善.随着工程的全面建设完成,对乡(镇)供水工程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持乡(镇)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为防止乡(镇)供水工程有人建、有人用而无人管,建成的工程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的局面,农村自来水工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德州市通过3年来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0%以上,如何管理好农村供水工程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德州市农村供水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既有的供水资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农村居住分散,通自来水工程线广、面大,任务非常艰巨。如何实施,如何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加大扶持资金固然是必要的,但无论是新建集中供水,还是管网延伸、单村供水工程,都必须解决管理体制的问题。实行供水工程的建设权、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体制,建设权、所有权归地方,管理权上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筹使用设施维修费,保障村民饮水安全。这样,才能够实施联片、联村集中供水,进行管网延伸,实现…  相似文献   

7.
冯海昌 《山东水利》2006,(2):13-13,15
省政府决定启动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下简称村村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家、省有关部门最近制订下发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基本原则,总结前几年实施饮水解困工程的经验教训,结合对沾化县、庆云县实践经验的考察和对编制全市建设方案的探讨,现对通过城乡一体化供水,实现德州市村村通自来水,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1村村通自来水的宗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村村通自来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工程。村村通必须建立在饮水安全的基础之上。经过调查,德…  相似文献   

8.
推进德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市通过三年来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0%以上,如何管理好农村供水工程,巩固建设成果,推进饮水安全,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德州市农村供水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既有的供水资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即墨市农村通自来水工程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底,即墨市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村村村通自来水,截至2004年底,即墨市已通自来水的村庄达839个、72万人,分别占总数的81%和77%。农村自来水工程,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饮用水条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尽早实现。1.即墨市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几点做法1.1全面论证,科学勘察,确保供水水量和水质大力推广集中供水模式,促使其能入城区管网的尽量并入城区管网;能入镇集中供水的并入镇集中供水;能联村供水的尽量多村联合供水,便于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管理。对需要自己打井的村庄,做好勘察工作和水源…  相似文献   

10.
莱西市实施"343"工程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莱西市水利局实施“343”工程,即采取“三种模式”、“四个统一”和“三项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三种模式”,是该市水利局根据本市农村自来水工程的供水现状,为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确定的三种模式。一是城镇管网延伸供水。城区周围的镇、街道、开发区首选管网延伸供水,连接城区自来水;在镇驻地周围的村庄连接镇集中供水工程。二是联村供水。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个水源,联村供水。三是单村供水。对偏远村庄,只有选择单村供水。“四个统一”,是该市水利局积累多年供水工程建设的经验提出的。一是统一规划…  相似文献   

11.
淄川区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中,积极探索新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方式和方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从保证农村供水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方面,对农村供水工程设计参数的确定,以及工程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农村供水工程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孔文  胡孟 《中国水利》2006,(19):38-40
供水工程类型与水源、地形、居民点分布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关,一般分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集中供水工程。适度规模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具有供水保证率高、水质与水量可靠、便于管理、工程可持续运行期长、人均投资低和运行效益好等诸多优点。我国农村供水事业在初步解决了饮水困难的基础上,应重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供水事业的发展思路应从传统、原始、半原始的供水方式向现代化供水方式转变,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相似文献   

13.
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小型分散供水或单村简易集中供水方式向城乡自来水一体化或以乡镇为中心的、连片的、适度规模的集中式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模式发展。水源选择、供水规模的确定以及供水系统与供水方式是直接影响农村供水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就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副总工程师进行了答疑。  相似文献   

14.
合理确定供水形式和建设规模.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关键。清苑县自2007年采用联村供水模式以来,全县农村饮水工程有了新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根据清苑县农村供水现状.结合已完成的集中供水工程实例.总结联村集中供水的优点与改进方向.初步研究与探讨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发展与管理思路.以便今后推广应用.更好地解决农村饮水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山东省在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期间,形成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运作思路,创造出了多种建设管理模式和众多“又好又快发展”的样本集群。山东的丰富实践,为各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结合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介绍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输配水管网优化计算方法,给出了利用规划求解方法编制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优化计算原理,并编制了管网优化计算设计程序,同时给出了应用实例。方法简便、实用,对于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设计水平和节省工程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新时期乡村振兴对农村集中供水的要求,促进农村供水工程的长效运行,实现自来水的商品化服务和“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分析计算嘉祥农村供水的合理水价,针对目前水价偏低、运行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尽管婺源乡村大多依山傍水而建,但村民习惯掘井汲水饮用。21世纪以来,婺源乡镇供水(自来水)悄然发展起来,已实现初级的自来水“村村通”,如何加强农村饮用水系统建设、管理模式及其保证体系是婺源县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明礼  贾忠杰 《山东水利》2006,(2):34-34,48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目标和要求,根据莒南县实际,特提出建设陡山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供商榷。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陡山水库集中供水工程设想的供水区,北起莒南县大店镇,南至板泉镇,西到沭河岸,东至莒南县平原与山岭的交界处,涉及大店、筵宾、道口、岭泉、十字路、板泉6个乡(镇),215个行政村,人口19.97万。1.1供水区地下水贫乏,存在历史性缺水供水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自东向西为白垩系碎屑岩向第四系坡洪积物过渡,以沭河断裂控制,岩性为砂岩,砂砾岩、页岩、安山岩、凝灰岩等均…  相似文献   

20.
水库联合调度供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水库联合调度的研究现状,针对水库独立供水存在的缺点,根据用水需求提出了水库联合调度供水的方案,通过水库常规调度原则实现两库联合调度的长系列计算,并分析满足供水保证率的前提下提出工程设计规模,实现可充分利用水资源并确定合理工程规模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