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裂缝是形成火山岩有效储层的必要条件。从中拐凸起现今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技术,模拟工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古构造应力场和破裂接近程度系数(η);将η与实际资料和野外观测结果对比,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η值;结合构造地质学理论以及生产实际,对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裂缝非常发育,裂缝分布比较有规律性,主要分布在沿北东向的克—乌断裂带、南北向的红车断裂带及红3井东断裂两侧,裂缝主要发育方位为东西向(EW)、北东向(NE)和北北西(NNW),裂缝的主要类型为高角度剪切缝  相似文献   

2.
从贵州赤水地区官南构造现今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利用数值分析技术,模拟计算该地区须4段气藏岩体的古构造应力场和破裂接近程度系数(η);将η与实际资料和野外观测结果对比,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η值;文章利用此标准,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野外裂缝观测结果、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对官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须四段裂缝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官南构造翼部高陡带、长轴、鞍部、鼻突及断裂带区域裂缝共有2期5组;裂缝的主要方位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类型以高角度共轭剪切缝和张性缝为主;晚期裂缝较早期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3.
从克拉玛依油田三4区石炭系火山岩现今构造形迹特征人手,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技术,模拟了三4区石炭系火山岩的古构造应力场应力;然后以岩石破裂强度理论为依据,结合岩石的实际力学参数,计算了三4区石炭系火山岩岩体的破裂接近程度η,以此对裂缝的发育程度、类型及方位分别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以岩心观察、钻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特征。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非常发育,主要为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构造缝,大部分裂缝都被各种固体矿物不同程度地充填,影响了裂缝对油气储集和运移的有效性;裂缝方位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与主构造方向相同。根据上述基本特征和成因,对研究区裂缝进行了综合分类,探讨了裂缝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认为发育的4 期裂缝与构造运动期次相吻合,在纵向上裂缝主要分布于石炭系顶部向下250 m 的深度范围内,而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在红车断裂带及次生断层附近。  相似文献   

5.
克拉玛依油田四2区石炭系油藏为典型的基底潜山型火山岩油藏,为了明确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测井、实验等资料对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3种不同的方法对裂缝纵向上和平面上分布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四2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类型包括构造裂缝、风化缝、成岩缝以及构造—风化缝,以构造裂缝和风化缝为主|裂缝延伸主要在10~30cm之间,裂缝倾角大,以30°~60°和>80°为主|岩心裂缝平均密度为10~15条/10cm.裂缝综合评价表明:纵向上,裂缝发育段多距石炭系顶部古风化壳30~150m,平面上,裂缝发育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Ke114井—J354井—J353—J352井区、J153井区、J45井断裂两侧、J332井—J324井—J336井—J340井区向北到克—乌断裂一带。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内发育有多条逆冲断层和多样的火山岩,且火山岩储层中构造裂缝发育。为了研究逆冲断层发育区火山岩裂缝分布模式,以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分析了裂缝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引入裂缝分布范围的“质心”概念,定量研究了裂缝分布范围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化特征,提出了逆冲断层发育区火山岩裂缝分布模式。研究认为:裂缝空间分布范围变化特征有4种类型:质心正向偏移+密度值变大型(Ⅰ型)、质心负向偏移+密度值变大型(Ⅱ型)、质心正向偏移+密度值减小型(Ⅲ型)、质心负向偏移+密度值减小型(Ⅳ型)。逆冲断层发育区火山岩裂缝具有条带状楔形质心偏移模式,该模式特点为:平面上,裂缝分布形态呈现条带状;纵向上,裂缝分布形态呈现楔形,同时受到火山岩岩性的影响,局部裂缝的分布范围变大;裂缝分布范围的“质心”会在断层和火山岩岩性的控制作用下发生偏移。裂缝分布范围的“质心”概念的引入,可为裂缝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裂缝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古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对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岩体的破裂程度进行预测,计算出研究区岩体的破裂接近程度,确定了岩体破裂程度与裂缝发育的关系以及裂缝的发育级别,对裂缝的产状和分布作出较为精细地预测和描述。研究表明,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裂缝主要发育在断层部位及其附近地区;储层在两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共形成了2期4组裂缝;裂缝主要发育方位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低勘探程度区火山岩潜山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借鉴陆上成熟探区火山岩储层发育模式,综合分析了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探索了一套“岩相-裂缝-溶蚀孔缝”三因素火山岩储层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渤东低凸起南段火山岩潜山优质储层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裂隙式和中心式两种火山喷发模式,火山口主要位于研究区西侧,向东逐渐由近...  相似文献   

9.
缘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火山岩储层的测井评价为例,阐述了用常规测井方法评价火山岩储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介绍了火山岩孔隙度、火山岩储层流体饱和度、渗透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研究裂缝孔隙度与断褶、构造高位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构造地质因素对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及其分布特点的控制作用.列举了实例.实际应用表明,用测井参数建立的裂缝孔隙度解释模型可以用于火山岩储层的定量评价;在提高岩性识别和裂缝参数计算精度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特点,利用测井资料可以有效地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火山岩储层的测井评价为例,阐述了用常规测井方法评价火山岩储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介绍了火山岩孔隙度、火山岩储层流体饱和度、渗透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研究裂缝孔隙度与断褶、构造高位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构造地质因素对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及其分布特点的控制作用。列举了实例。实际应用表明,用测井参数建立的裂缝孔隙度解释模型可以用于火山岩储层的定量评价;在提高岩性识别和裂缝参数计算精度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特点,利用测井资料可以有效地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岩心、铸体薄片的详细观察以及样品的压汞曲线和孔渗分析认为:研究区火山岩储集体岩石类型复杂;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其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不同,表现为受岩性、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发育的影响,其储集空间类型具有多样性。研究区整体呈现出孔隙发育受风化壳和裂缝的控制作用。成像测井分析认为火山岩体中裂缝较发育,且通过对裂缝的识别与分析得出研究区裂缝发育北东向,整体受近东西向的区域大断裂控制明显。同时对石炭系气藏的剖析认为断层对火山岩气藏具有改善和破坏作用,表现为断层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作用和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作用,以及断层对研究区气藏盖层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西坳陷邛西构造须二段裂缝特征及期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2年随着邛西3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揭开了川西坳陷邛西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勘探开发的序幕。该区须二段气藏为裂缝-孔隙性气藏,储层以致密碎屑岩为主,之所以能成为有效储层是因为与裂缝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该地层裂缝类型、力学机制和特征参数的综合定量化分析,探讨了裂缝发育的机制、控制因素和期次。结果认为:邛西构造须二段主要发育近南北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4组裂缝,近南北向的裂缝较北东向裂缝发育;区内裂缝以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为主,次为近水平成岩裂缝、滑脱裂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裂缝;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形成,成岩裂缝的形成时期比较漫长,与异常高压相关的裂缝主要在白垩纪形成。裂缝的形成、发育期次和规模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事件,且两者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岩性、层厚、断层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裂缝发育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彩25井区石炭系火成岩气藏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凹陷石炭系火成岩气藏自彩25井在其中获得工业气流后,随后有多口评价井落空,所以研究该区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便成了急迫的问题。针对火成岩油气藏形成的特殊性,从储层的形成特点、气藏形成的运移条件和发现井的构造背景等角度分析了该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彩25井区火成岩气藏储层多位于石炭系火成岩顶部不整合面以下,岩性主要为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和蚀变安山岩,其中发育裂缝及各种溶孔等次生孔隙;火成岩下伏的石炭系暗色泥岩和碳质泥岩等气源岩所形成的油气,通过断层向上运移到火成岩顶部,然后通过不整合面下的渗透层横向运移并聚集到局部构造的高部位,形成高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断裂通道、构造高背景以及火成岩的孔渗性是控制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油田闵桥地区火山岩油藏为典型多期次喷出玄武岩油藏,通过岩心观察和实验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熔岩和火山沉积岩两大类火山岩,火山岩储层发育原生和次生两类储集空间,并具有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强非均质性等特点。通过单井和剖面等研究,认为研究区火成岩发育多个期次,每个期次又可划分为4种岩相类型,不同岩相具有不同的孔隙特征。在断层发育、裂缝分布等的分析基础上认为,研究区正断层不仅控制着火山岩的厚度,并且控制了构造裂缝的发育,裂缝的出现沟通了气孔、溶孔等孔隙,形成了火山岩的有效储层,最终来自于深凹的油气通过断层在该处火山岩聚集,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断-缝-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火成岩分布、已发现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演化、火成岩分布、岩浆活动的特点,将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史划分为两大旋回,并将火成岩油气藏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火山碎屑岩型、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接触变质型和超覆披覆型等7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了各类油气藏在地层剖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岩性特点、储层物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6.
火成岩油气藏分类初探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火成岩分布、已发现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演化、火成岩分布、岩浆活动的特点,将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史划分为两大旋回,并将火成岩油气藏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火山碎屑岩型、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接触变质型和超覆披覆型等7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了各类油气藏在地层剖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岩性特点、储层物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7.
断裂及其伴生微构造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裂带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由于断层核、破碎带与母岩间的物性具有一定差异,断裂在低-非孔隙性岩石和高孔隙性岩石中的表现形式明显不同,使其对储层物性具有相反的改造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储层受力变形均会形成裂缝,而实际上高孔隙性储层中发育的是变形带,会降低储层的物性。中国含油气盆地多为陆相盆地,储盖层普遍为砂泥互层地层,受岩石固结程度、泥质含量、物性等因素影响,断裂在砂泥互层地层中具有6种断裂带结构类型:解聚型断裂带、碎裂型断裂带、层状硅酸盐-框架断层岩型断裂带、断层角砾岩型断裂带、断层泥型断裂带和涂抹型断裂带。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葡萄花油层高孔隙性储层和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致密火山岩储层为例,系统剖析断裂伴生微构造类型及其对储层反向改造作用。通过对大庆长垣杏树岗背斜带过断裂带钻探X7-20-S632井的岩心观察,发现断裂滑动面周围伴生大量变形带,且随着距滑动面距离增加,变形带密度越来越小。微观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变形带具有比母岩更低的孔渗性。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为致密的火山岩储层,储层变形后形成裂缝,徐中、徐东断裂两侧伴生裂缝密度随着距断裂距离增加逐渐减小,统计表明,断裂附近火山岩储层较远离断裂储层的孔隙度明显提高。依据断层核、破碎带的分布规律,建立了理想的地质模型,模拟了断裂伴生微构造的发育对流体流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储层中的变形带或裂缝发育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流体流动具有明显的阻滞或输导作用,因此,断裂及伴生微构造对储层物性具有反向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火成岩储集层裂缝特征及成缝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新疆北部石炭系火成岩的最新勘探和研究成果,研究火成岩中发育的裂缝类型、控制因素,及裂缝对优质储集层发育和油气高产的控制作用。火成岩中发育不同产状(斜交缝、网状缝、水平缝、直劈缝)和成因裂缝(自碎缝、收缩缝、溶蚀缝、节理缝、构造缝),不同类型裂缝的流体渗流能力和渗流半径存在差异。裂缝发育程度受岩性、构造、早期成岩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在构造作用较弱地区,火成岩裂缝发育程度受岩性控制,在相同构造背景下不同岩性火成岩中裂缝发育程度不同;构造、早期成岩和后期成岩作用是火成岩成缝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作用和后期成岩中的表生作用对火成岩成缝的贡献最大,构造作用强、风化淋滤时间长的区域,不同岩性火成岩中均发育裂缝,并能形成有利储集层,距主断裂带3 km范围是裂缝和有利储集层的集中发育区,油井离断裂越近越易高产、稳产。图10参21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拓展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勘探空间,充分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化学分析和地震及测井等方法,深入开展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的成因及储集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体发育,沿断裂呈串珠状分布,多期叠加;岩石类型主要有熔岩、脉岩和火山碎屑岩3大类;火山喷发模式属于裂隙式喷发,岩体主要分布在断层下降盘,岩相分为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其中爆发相是火成岩勘探的有利相带;主干断裂控制火成岩体形成;储集性能主要受构造裂缝、岩性和岩相控制,属裂缝—孔隙型储层。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火成岩体具有平面分布广、纵向多期次叠加的特点,与深部优质烃源岩侧向接触,是形成复式油气藏的有利地区,也是开展深层火成岩勘探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