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大剂量γ射线照射的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准确估算大剂量事故受照者的生物剂量,拟合6—22Gy照射后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采用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浓集有核细胞,一步法培养52h、68h和72h收获制片。计数双(多)着丝点 环数目,比较不同培养时间畸变差异,拟合剂量效应曲线及数学方程。用大剂量事故受照者的剂量结果对曲线进行验证。实验表明,大剂量照射后需适当延长细胞培养时间,52—72h获得的染色体双 环畸变率无明显差异。新拟合的剂量效应曲线符合线性平方模型Y=-2.269 0.776D-7.868×10-3D2。经事故剂量验证结果可靠。本研究首次建立了6—22Gy照射后染色体双 环剂量效应曲线及数学方程,为特大剂量照射后的准确剂量估算提供了可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染色体畸变分析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离体照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在事故受照人员剂量估算中的应用状况,对局部照射和分次照射条件下确定剂量-效应关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研究动向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人和家兔受局部急性γ射线照射后的染色体畸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量照射事故中,大多数为局部受照的情况,研究这一情况下的生物剂量计应用有一定意义。家兔局部受照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并因受照部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研究肿瘤病人第一次受局部照射治疗后的染色体畸变,提供了染色体畸变率作为生物剂量计应用的一些参考资料。研究表明,不同部位受照后的畸变率有差异,这可能与淋巴细胞动力学及照射部位敏惑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可以染色体畸变作为“生物剂量仪”,且一致认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是一个较理想的生物学指标,并认为在25~500拉德剂量范围内用染色体畸变进行剂量估算是正确可行的。在某些事故照射中用生物学方法较物理学方法更能反映机体损伤的真实情况。为此,我们从遭受较低剂量照射出发,自0~200拉德之间探索染色体畸变量与辐照剂量的效应关系,拟建立本实验室的剂量-效应刻度曲线,以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某铀加工厂工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第五次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受照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个照射组的总畸变细胞率与累积剂量,以5伦为组距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它们都适合配直线方程:y=a+bD。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对6名事故受照射人员进行剂量估算,结果估算剂量近似物理剂量。  相似文献   

6.
由于一次工业射线照相用的钴-60辐射源的事故,使两名工人在九天内重复地受到了不均匀的全身照射,物理剂量估算提示两人各自接受了60—140rad 和15—30rad 的照射。事故后一周做了染色体畸变分析,并估算两人所受剂量各自相当于33—54rad 和14—18rad 的急性全身照射。  相似文献   

7.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对2005年10月苏州某单位192Ir放射源辐射事故中3例急性放射皮肤损伤患者的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并对生物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A"、"B"和"C"3例受照者依据"双+环"数/细胞估算的剂量分别为0.25、0.20和0.29Gy,与用物理方法估算的全身平均剂量基本一致。提示染色体畸变分析是非常可靠的生物剂量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某大学丢源事故受照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及生物剂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技术,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离体照射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曲线,对某大学钴源丢失事故中主要受照人员进行了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生物剂量估算。根据“双着丝点 着丝粒环”频率估算的受照人员生物剂量范围为0.14~1.09Gy。本次事故中,主要受照人员已观察到明显的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9.
在两起~(60)Coγ射线照射事故中,用染色体畸变作为“生物剂量计”,对受照人员进行了剂量估算。在事故1中,3名受照人员均未佩戴个人剂量计;事故模拟估算的剂量分别为30、30、20伦,用染色体畸变估算的剂量分别为46、26、26拉德,两者比较近似。在事故2中,受照者8人,均佩有胶片剂量计,其剂量记录从1.6到20伦不等;用染色体畸变方法,以无着丝点畸变和击断率为指标,在计数200和500个左右的细胞时,用我们实验室所作的刻度曲线,分别进行了剂量估算;结果表明,在较低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事故中,当计数500个左右的细胞时,上述“生物剂量计”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三种比例的中子(~90%、~50%和~15%)和γ射线混合照射及单纯~(60)Coγ射线照射诱发离体人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在这四种照射条件下,双着丝粒体和环、无着丝粒体、总畸变和畸变细胞都随剂量增加而增多,而且中子比例愈高,诱发染色体畸变的效应愈强。中子和γ射线混合照射诱发双着丝粒体和环的 RBE 值不是恒定的,它随剂量减小而增加。高比例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后,双着丝粒体和环与剂量的关系为 T=5.33×10~(-3)D~(1.08);中比例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时为 Y=9.03×10~(-4)D~(1.29);低比例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时为 Y=1.52×10~(-4)D~(1.55);~(60)Coγ射线照射时为 Y=0.38×10~(-4)D~(1.72)。  相似文献   

11.
在一起镅—铍中子源事故中,有14人受到内外混合照射。照后初期对6名受照者进行了染色体畸变分析并估算其生物剂量。结果生物剂量与理物剂量相当接近,盗源者生物剂量为96.3~127.8mGy,物理剂量为121mGy,其他人员生物剂量和物理剂量在1~30mGy之间。 在事故后一年半时,用稳定性畸变分析方法,分析了14例受照者的染色体畸变,结果受照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早先受照者的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云  金璀珍 《辐射防护》1999,19(4):272-276
应用2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浸色体的易位畸变,结果表明,离体照射诱发的畸变率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相关,^60Co辐射事故受照者在照后第6,7年的易位畸变率保持相对稳定,约占照后立即检测双+环畸变率的40%~50%,并且易位畸变率与最初照射剂量相关良好。  相似文献   

13.
对9名γ射线职业性照射人员(在7—10年期间总剂量为42.79—122.81雷姆)和2名钚污染创伤人员(钚体负荷量分别为1.8毫微居里和6.5—11.4微居里)取血作外周血白细胞培养。在1973年,分析了γ射线组9人外周血白细胞培养的1209个中期分裂细胞,发现16个畸变细胞。而1977年该组检查了1453个中期分裂细胞,发现畸变细胞33个。畸变类型多见断片、易位和小G 染色体。照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染色体畸变率有明显差异。没有发现染色体畸变率随累积剂量而增加。在分析两例钚污染创伤的1400个中期分裂细胞中发现27个(1.93%)畸变细胞。看不出染色体畸变率和体负荷量之间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对射线照射很敏感。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实:一次较大剂量的照射和染色体畸变率之间呈现出某种定量关系。但在职业性受照射人员中经常遇到的是长期小剂量照射,在此条件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变化规律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  相似文献   

15.
应急和事故照射均属异常照射,即放射源失去控制状态所引起的照射。这一照射可能超过对工作人员推荐的剂量当量限值。应急照射是事先经过计划的工作人员自愿的照射;而事故性照射则非工作人员自愿的、属意料之外的照射。事故性照射往往影响工作和危害环境,  相似文献   

16.
γ射线整体和局部照射家兔诱发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60COγ射线照射家兔不同部位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实验分五个组:全身,腹部及盆腔受照射组,离体血照射组和对照组。剂量率为0.5Gy/min,照射剂量为3.0Gy。结果表明,γ射线整体照射家兔以及离体照射外周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局部照射组;腹部照射组与盆腔组相比较,其所衣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前者高于后者;γ射线本身和局部照射家兔后,诱发染色体畸变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逐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60Coγ射线照射家兔不同部位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实验分五个组:全身、腹部及盆腔受照射组、离体血照射组和对照组。剂量率为0.5Gy/min,照射剂量为3.0Gy。结果表明,γ射线整体照射家兔以及离体照射外周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局部照射组;腹部照射组与盆腔组相比较,其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前者高于后者;γ射线全身和局部照射家兔后,诱发染色体畸变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分别给予雄性小鼠1.0、10和20cGy^3Hβ射线诱导照射.以及200cGy ^60Co γ线损伤照射。通过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观察小剂量氚照射诱导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1.0、10和20cGy^3Hβ线照射均可以减轻随后大剂量照射所造成的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本验实采用剂量率分别为7.8、15.1、31.0和61.0×10~(-3)mGy/min的~(60)Coγ线预先照射小鼠,持续20h,使累积剂量分别达到9.3、18.2、37.2和72.9mGy。从而诱发了小鼠骨髓细胞对再次大剂量(1.5Gy)急性照射的适应性反应。染色体分析表明,除最低剂量组外,各不同剂量的预先照射都使大剂量诱发的染色单体裂隙、断裂和无着丝点断片率明显降低于预期值(p<0.01);而双着丝点加环型畸变率的降低无显著意义,在各不同剂量的预先照射组均可见到由随后大剂量诱发的畸变细胞率明显低于预期值(P<0.01)。染色体总畸变率和畸变细胞率与预期值的相对降低率有随预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FISH方法在辐射事故评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辐射远后危害效应,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用于剂量重建的可行性。同时,用FISH、常规染色体畸变、G显带、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m B,CB)微核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PRT)基因位点突变分析方法对3名事故受照射者(F、S、Y)进行了照射后7年半的生物学终点检测,并对宫内受照射者S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量。FISH方法检测易位的结果显示,在观察足够数量细胞时用易位率估算的生物剂量与照射后模拟的物理剂量非常吻合,证明该方法可用于剂量回顾和剂量重建。从FISH、常规染色体畸变及G显带分析结果发现,受照射7年半后受检者体内仍有明显的染色体畸变,且与受照射剂量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实验结果还表明,宫内受照射者S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状况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