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温西南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反射点偏离较大,动校正叠加得到一个零炮检距剖面的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叠后时间偏移很难获得较理想的偏移归位效果。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从理论上取消了输入数据为零炮检距数据的假设,避免了动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是复杂地区地震数据成像较理想的方法。通过近两年的开发和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温西南地区,该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论常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共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叠前全偏移方法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了实现手段与成像点的位置均与DMO方法有所不同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该方法是将多次覆盖中不同炮检距的地震反射波通过坐标变换及相应的波动方程法外推波场,使之一次偏移到它们自身的反射点上,然后进行叠加,即得最终结果。此法适用于任何倾角。对物理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是可行的,并能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零炮检距(MZO)偏移也叫做倾角时差(DMO)或叠前部分偏移,它将叠前偏移地震数据变成近似的零炮检距数据,以便消灭反射点上的画弧现象,并可获得在反射层倾角范围内的优质叠加结果,MZO是标准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一步。迄今,各种频率-波数(f-k)和积分 MZO 算法已应用于实践中。文中,介绍了一种可应用于正常时差(NMO)校正的、共炮检距剖面的有限差分 MZO 算法。这种算法用的是一种常规叠后偏移15度有限差分偏移算法和一种特定的速度函数,而不是真正的偏移速度。本文证实当速度随深度而变化时这种 MZO 算法的实现结果,并探讨这种算法应用于速度随深度和水平距离变化情况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反射成像中,术语“偏移”通常被描述成一种策略。利用这种策略,可以把时间域原始反射(如共炮点剖面或共偏移距剖面)变换到地下反射面的正确空间位置。“偏移”还可被描述成另一种策略,即在时间域直接把原始反射变换到时间偏移的位置。最近,“偏移”这个词已经被用来描述一种处理,这就是把在共偏移距(CO)剖面上观测到的原始反射变换到它们在零  相似文献   

5.
五维叠前地震数据具有丰富的炮检距与方位信息,基于五维地震数据所发展的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可以对地下储层进行有效预测。本文在方位观测系统下,基于扰动思想与介质分解理论,推导出一种新的PP波HTI介质反射系数一阶扰动近似公式,突破了传统反射系数近似公式仅适用于小炮检距的局限,进一步提高了五维地震数据中炮检距信息的利用率。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一阶扰动近似公式与传统线性近似公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与精确公式的AVO特征具有更高的相似性,为利用中远炮检距信息进行五维地震反演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肇源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地层倾角较小构造相对不很复杂时,基于零炮检距剖面的叠后时间偏移能获得较满意的偏移效果,但当地层倾角较大构造复杂时,NMO校正叠加剖面不等同于零炮检距剖面,因此,需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介绍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及该方法在大庆肇源南地区的应用效果。通过不同偏移方法的剖面对比说明,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剖面的断面清晰,断点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清晰,陡倾角构造的成像明显好于叠后时间偏移。  相似文献   

7.
利用叠前地震资料提取地层相对吸收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兵红  吴国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610-618,681,682,515
本文在衰减介质地震波正演模拟的基础上,依据Gu等推导的峰值频率两侧对称频率处的振幅值与地层吸收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S变换计算表征地层吸收属性的相对吸收系数;根据吸收系数与品质因子Q值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对吸收系数与炮检距之间的关系式;采用多道拟合的方法消除炮检距影响,得到了更为可靠的零炮检距地层相对吸收系数表达式;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利用衰减介质单程波动方程非零炮检距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叠前CMP道集,并由此提取地层相对吸收系数。文中利用小、中、大角度角道集地震资料提取的地层相对吸收系数进行拟合,得到叠前地震资料相对吸收系数剖面,消除了叠后地震资料相对吸收系数剖面中上覆盖层和含水层处出现的相对吸收系数高值,与单角度域地层相对吸收系数剖面相比,进一步压制了上覆盖层的强反射引起的虚假强衰减,得到了更可靠的油气指示信息,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理论数据和实际资料均验证了文中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点(CRP)轨迹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偏移到零炮检距(MZO)的目的。根据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理论,CRS叠加面是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CRP轨迹的集合,所以沿CRS叠加面应能得到最好的零炮检距剖面。以几何描述的方式,在常速介质假设下通过图示定性描述CRP与CRS叠加之间,NMO/DMO叠加、叠前深度偏移(PreSDM)与CRS叠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二维频率一波数域共炮检距剖面叠前时间偏移算法。本文方法在常速条件下将零炮检距剖面的叠后相位移公式推广到非零共炮检距剖面,该公式是用数值拟合方法得到的,运用平均速度或叠加速度可使公式的使用范围适用纵向速度变化,理论上本文的公式只在常速下是精确的,但合成记录和野外资料试算表明,即使速度变化较大,该方法也能有效成像,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减少计算量。  相似文献   

10.
坐标拉伸后的线性拉冬变换法波场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叠前对各种波场进行分离的方法,该方法以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方程为出发点,对叠前炮集成CMP道集记录在时间一炮检距域坐标拉伸处理,然后进行线性拉冬变换,变换后的波场因速度和T0时的不同而分布于不同位置,因此在变换域可以很容易地将不同波场分离开来;之后,再通过逆变换将各种波场分别变换到时间-炮检距域,这样波场就得到了较完全的分离。该方法在对弹性泡炮集二分量合成记录的处理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倾斜叠加三维叠前波动方程偏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的倾斜叠加三维叠前波动方程偏移的理论和方法,是对不同的共中心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τ-p变换,形成共中心点的三维τ-p数据体;从不同的共中心点三维τ-p数据体中抽选出共P值的三维数据体,并对各个共P值三维数据在F-K域中进行偏移延拓;然后,将偏移后不同P值的三维数据进行叠加,即得倾斜叠前三维偏移的三维数据体。通过点脉冲响应试验和点绕射偏移试验,说明了本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上下行波场分离是水陆检数据处理技术的关键步骤。针对常规方法分离出来的上行波场中包含下行波场、下行波场中包含上行波场,即不能实现上行波场与下行波场完全分离的缺陷,文中引入(水陆检数据、上行波场中下行波场及下行波场中上行波场等)三个能量匹配因子和(水检数据上行波场及下行波场、陆检数据上行波场及下行波场等)四个波场分离贡献因子,并建立上、下行波场分离方程;采用迭代方法计算确定最佳水陆检数据上、下行波场能量匹配因子;然后直接计算波场分离贡献因子,实现水陆检数据上下行波场完全分离处理。分离后的上行波场数据,既消除了虚反射多次波干扰,还提高了地震数据信噪比和分辨率,为后续联合反褶积和偏移成像等处理提供了高保真的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数据。合成数据和实例数据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资料在解决复杂构造成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盘河地区地表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地下成像困难等难题,采用先进的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对新处理的资料与惠民大连片三维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处理的盘河高精度三维资料无论是在信噪比、分辨率、断面成像效果还是深层构造落实等方面都有了本质上的提高。研究成果对于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资料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野外观测方式的变化和采集密度的调整对室内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常规处理方法多基于地震数据的点、线、面进行分析,对这类新观测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理论上简要说明常见的几种地震波的波场特征及其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形式,据此提出基于地震波场空间连续性的分析方法,包括炮检关系分析、叠前等时数据集分析、转置数据分析及(F-Ks,Kr)域分析等;从叠前多道、多域处理的角度认识连续地震波场在数据处理中的意义。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激发和接收条件的一致性,在观测系统设计上应保证每个面元属性(方位角、炮检距、覆盖次数等)分布均匀一致、地震波场连续,为室内灵活的数据处理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起伏地表的合成炮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实践表明,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要比常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精度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叠前深度算法的精度和效率,本文介绍一种基于起伏地表的合成炮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采用相位编码方法产生合成炮,实现多炮叠前深度偏移,提高了计算效率;用波动方程波场延拓取代浅地表的高程静校正,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文中给出了基于起伏地表合成炮叠前深度偏移的统一算法和实现步骤。对Marmous模型和山峰形模型的试算及对四川山地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的结果均表明:本文所述方法运算速度快、成像精度高;只是在合成炮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上还残留少量由波场合成产生的互相关噪声。  相似文献   

16.
波动方程共方位角三维叠前偏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全三维偏移方法在地震波成像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计算量大,对覆盖次数很低的窄方位三维地震资料会产生很强的相干噪声,影响成像效果等难题,结合Crossline共炮检距偏移理论,首先推导出了基于双域传播算子的共方位角叠前深度偏移公式,然后通过坐标变换提出了沿双程垂直走时方向进行递归波场延拓的共方位角叠前偏移新方法。通过对SEG/EAGE盐丘模型合成数据偏移试验,证实了共方位角叠前偏移深度域和时间域成像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法和常用的Kirchhoff叠前偏移法同时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偏移处理对比,展示出该法在成像精度与分辨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傅里叶有限差分深度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介绍了傅里叶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情况,通过对复杂的Marmousi模型进行处理,地震波场不失真,成像质量高,同时展示了对ZX地区二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并与Kirchhoff积分方法处理效果进行了简单对比,结果表明,傅里叶有限差分偏移法在成像效果和振幅保真方面都优于Kirchhoff积分法,但计算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实用化的二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用化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正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之中。本文仅比较了其中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即分步傅里叶法(SSF)、傅里叶有限差分法(FFD)、广义屏法(GSP)和空间一频率域有限差分法(XWFD)。这四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速度场分裂为背景场和扰动场;背景场的波场延拓采用相移法实现;扰动场的偏移成像采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从而构成各种方法的不同特点。文中对四种方法相应的脉冲响应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用Marmousi模型数据和实测地震数据作了偏移成像处理,计算结果比较理想。还将波动方程偏移结果与克希霍夫积分法偏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波动方程偏移成像结果在分辨率和对弱信号的成像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克希霍夫积分法。  相似文献   

19.
何惺华 《石油物探》2011,50(5):487-492,6
随着VSP采集技术的改进,零偏VSP资料的质量明显提高。如果仅仅利用零偏VSP资料求取速度或标定层位,则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地震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提出利用零偏VSP资料获得地层品质因子Q,通过叠前反Q滤波和叠后VSP子波反褶积,对地面地震资料进行频率与能量补偿的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和油气地震勘探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