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的2、3月,总是各人才市场里人头蹿动的日子,甚至几近“爆棚”。一场招聘会,8万多人去竞争1万5千个职位。求职若渴!其实,渴的又何止是求职的人啊,公司不也是如此!2003年12月19-20日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表明,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现在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同时,当越来越多的IT厂商将自己的市场细分到各个传统行业的时候,对于IT应用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也是求贤若渴。人,总是各个公司里最复杂的问题。这一次,我们将目光锁定在IT行业的“应用人才”问题上。所谓应用人才,是指那些在IT厂商中既掌握了IT技术又非常了解其所涉及的传统行业的人。这些站在IT技术知识与传统行业知识的天平两端的人,越来越多地向天平的中间走去,是寻求一种平衡,更是寻求一条生存之路。难怪,我们常常能在IT业里看到“集体跳槽”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个企业新进入一个领域的时候。这是一种“捷径”。可是捷径能成为长久之计吗?IT厂商做好了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吗?  相似文献   

2.
一直就有很多种“人才观”,IT 业也不例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某种层次。”天空没有痕迹,而鸟儿已经飞过”,这是某种阶段。“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某种状态。“士为知己者死”,这是某种境界。IT 业最精彩的篇章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了。“东南彬胜,西北陆沉”,一定程度地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侯鸟型”人才开始成为理性速择。而且,大有商业头脑和注重功利效果的 IT 公司才不管那么多呢,经过内地的“诺曼底登陆”后,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劲吹”,一张埋下种子、争夺人才的网已经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3.
比尔·盖茨已经40多岁了,在 IT 行业可以说是“廉颇老矣”。让比尔萌生“英雄老去”之叹的至少有两个人——戴尔与杨致远。绝代双骄在当今 IT 业,有3位没有上完大学就跑出去开公司、最后变成著名的亿万富翁的人,他们就是比尔·盖茨、迈克·戴尔和杨致远。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 IT 业的头面人物,但他已经40多岁了,在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廉颇老矣”。让比尔萌生“英雄老去”之叹的至少有两个人——戴尔与杨致远。  相似文献   

4.
王伟光 《电脑知识》2007,(11):60-63
IT业是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在90年代左右,凝聚了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大学为IT业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滋生于高校院所的一批最知名的IT企业如联想、方正、清华紫光、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北大青鸟、浙大快威、同济科技等可以说是IT业的杰出代表。时至今日,其中的一些佼佼者不仅称为IT的“顶梁柱”,而且已经发展为多元化领域的大集团企业。北大方正就是其中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IT 业作为一种新的行业,其实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整个产业环境和行业链,也就是说,倡导“数字神经系统”、以“后现代主义”为宗旨的 IT本身并不是一座“数字孤岛”,它自有其依傍和发源地,并且以传统行业为最大客户来支撑自己的利润、份额和“经济增长点”,传统行业的恩惠和后盾可谓大矣!既然 IT“取之行业”,它也应该“用之行业”,要不然“鼠标加水泥”的商业模式将力单难支,失之偏颇。既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行业里汲取了无尽灵感和养料的 IT也应该“饮水思源”,反哺行业。拥有新的观念和技术、新的产品和方案的 IT 同样能给行业带来一股清凉和解渴之水。《商业周刊》把亚洲经济形容为“水龙头”,那么,我们的 IT 厂商准备好拥泵了吗?每一次现代对传统的革故鼎新,都意味着一次“水滴石穿”和“水到渠成”。水是最性灵的元素,随物赋形,“为有源头活水来”,诸多行业将各取所需吗?IT 业已经积攒够能量和盛宴,我们的行业准备好接受洗礼了吗?什么时候,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才能“e 江春水向东流”?  相似文献   

6.
大IT时代     
显然,互联网的发展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质变。这一次剧变造成的最大困惑,不再是互联网究竟是不是泡沫的问题,而是产业界线的困惑。过去,IT业是相对独立的产业,互联网也是IT业中泾渭分明的一部分。而今,一切都开始乱套了。比如,AOL购并时代华纳后,究竟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商务公司?联邦快递还算不算传统产业?许多传统的零售店、证券商甚至杂货铺纷纷上网,那么它们又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似乎刚刚成为问题,但显然会越来越成为问题。因为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大IT时代”。如果不用大IT产业的新视角来考虑,那么许多问题都将难以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 IT 业50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们看到了无数家公司或喜或悲的故事。本文所列出的16家公司可以说是在近15年中对 IT 业有着最大影响的公司,而其中九家公司的创始人同时被收录到了《河中间看 IT 之三——人物篇》中。这不是巧合,最有影响力的人创建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是一种必然。如果没有这些公司背后的人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勇气,IT行业也无法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3COM 公司  相似文献   

8.
“并购”是目前的流行词之一,从IT业到非IT业,从小规模的“批发”到大手笔的“鲸吞”,并购之风席卷全球且愈演愈烈,但这里我们更关心的是,当两家公司合并时,如何将其IT部门即系统和网络有机地集成为一体。因为尽管每项并购案的规模、范围及所处行业各不相同,但成功合并的公司都将IT系统的整合做为核心战略之一。从业界专家、Bay Networks、Shopko Stores、iXL等公司的IT系统整合策略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IT人死于“心碎”?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某“知名IT评论家”的文章,说IT界“更多的公司、更多的人不是死于真正的市场衰退,而是死于自己的‘心碎’:信心、斗志和激情的丧失”。 这真是一篇主观唯意志论的奇文,看了让人哭笑不得。中国IT业的泡沫破灭是怎么造成的?它是能够靠“心情”挽救的吗?这个问题现在应当搞请楚了。 中国IT业的泡沫破灭是有其必然性的,我认为主要原因大抵有三:首先就是中国的IT业还是个幼稚产业,技术实力乏善  相似文献   

10.
初蒙 《互联网周刊》2002,(26):12-12
现阶段,我国的IT人才瓶颈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缺乏最基础的IT产业蓝领工人。造成这种人才供需链脱节的主要因素是IT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滞后,各大中专院校的IT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培养出来的都是缺乏实用技能的“通才”。在一流IT企业纷纷建立起大规模“工厂化”、“流水线式”生产模式的今天,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院校不能有效地向产业补充高级IT管理人才的新鲜血液,反而是大本、硕士甚至博士纷纷奔赴编码、设计、施工、销售等产业第一线,结果造成IT蓝领的工资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IT认证纵览     
朱冬梅 《个人电脑》2005,11(12):260-263
IT业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产业的技术革新速度是那些传统行业所无法相比的,有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核心技术就可能发生翻开覆地的变化。以数年为一个教学周期的传统教育难以跟上IT业飞速发展的脚步,为此,众多的IT公司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纷纷向社会推出了自己的IT认证体系。只要通过由这些IT公司自己主办的考核,考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IT认证,以证明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技术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择IT类人才的时候,都把IT认证当作评价应聘者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可供选择的IT认证越来越多,考试难度和费用参差不齐,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目标谨慎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在IT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2003年SARS期间受命于中国民航总局局长,为中国民航总局进行电子政务的规划和设计。因为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得到了高度肯定,所率领的IT团队不仅为海航集团作出了贡献,还为国家做出了贡献。那是我目前一生中最大的荣耀。2对IT业的愿望?希望IT业跟各个产业加速融合。因为IT生不为己,注定“四个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化。3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是否仍愿意做一个IT人?是。虽然“与时俱进”很辛苦,但人生很充实。4最希望结交哪位IT大腕儿?不想结交大腕儿,走自己的路。5最心仪的IT酷装备是什么?NIKOND2X+D200…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在一个超过125名高层IT管理人员参加的会议上,Kraft Foods公司信息部的人事主管Schweer提出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计划:让Kraft这个名字深入到每一个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Schweer说:“我们要广为宣传我们的口号:‘IT是令人兴奋的职业,而Kraft提供了一切’”。由于缺乏足够的IT人才,各个产业部门越来越依赖于加强对学校毕业生的吸引以填补空缺。为了帮助培养下一代IT专家,部门经理们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包括课程顾问、学生导师和IT业的“大使”。Kraft公司信息产业及服务部副总裁Steve Finnerty说:“我鼓励下属积极参与学生的毕业和职业选择。”Finnery还要求下属参加本地的公益活  相似文献   

14.
根据《FORTUNE》调查,很多公司的寿命都只有人的寿命的一半,最近Digital公司被Compaq公司收购就是一个例子,Digital公司刚好经营四十年。IT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如何在快速增长的行业中管理一个快速增长的企业,这是每一个IT经理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实习生不够了,IT公司必须像其他行业一样,建立完善的人才网络。虽然IT专家在美国还没有绝种,但是如果聪明的年轻人逃避这个专业的话,IT人才将会绝种。公司和CIO们应该把它当成一个严肃而长期的问题,与员工、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一起合作,鼓励年轻人提升。只雇佣大学实习生是不够的,IT行业需要集体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圈子。“很多公司把人才看作原材料”,密苏里州大学商学院的MBA导师MichaelHignite说“,需要的时候我也会买人才”。然而,这一招并不奏效。美国的年轻人担心与持绿卡的外国技术工人一起竞争,这种观念在他们头脑中…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教育》2006,(12):74-74
回首过去20年IT市场的发展,不可否认,摩尔定律的诞生曾经将整个IT产业特别是PC产业的发展引入了“快速道”。但如今PC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18个月的时间限制,半年时间就足以让整个PC产业焕然一新。全球两大微处理器(CPU)厂商——英特尔和AMD为此进行了不断的技术革新。“全新”力量,激流永进众所周知,英特尔公司强大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运作,使它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同时也为IT发展作出了贡献。AMD公司则是最近几年来快速成长起来的“全新”力量。凭借64位、双核等计算技术领先,AMD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个人和行业用户市场取得巨大…  相似文献   

17.
人才始终是IT公司的核心,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公司业务上升期和规模扩大期,更要重点关注。正当"村里"紧张地规划未来发展大计的时候,行业内"友临"公司也在紧锣密公司:"村里"(IT企业)云安全数据加固公司人物:投资人李财CEO王军创业经理王小帅销售张旺财务经理赵银子顾问高杨销售经理李健研发李晓安客户张晓帝正当“村里”紧张地规划未来发展大计的时候,行业内“友临”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怎样迅速追赶甚至超过“村里”在行业中的地位,而且最近“友临”公司也已融到了一大笔资金,于是“村里”的关键技术人员就被“友临”公司盯上了,“友临”通过各种渠道接近和频频接触“村里”的技术骨干,但正在上升期的“村里”干部对此却毫无察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IT)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IT 行业的从业机会迅猛发展,现今,全世界估计有160万个 IT 工作岗位空缺,美国信息技术协会预计,IT 行业工作岗位将每年增加18到25万个,到2005年,IT 行业的服务部门将翻一番,到2006年,仅美国就需要130多万名系统分析员、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和程序员,而合格的、经过认证的专业人员十分紧缺,持有权威认证的技术人员成了各大公司竞相高薪猎取的对象。考取认证也就成了 IT 业内人士和向往从事 IT 业的人士追求的目标。在众多 IT 认证中,微软 MCP 系列认证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IT产业里有着许多小公司,这些小公司的创办人用极有限的自有资本搞实验,靠自己的脑力资源完成产品的雏形。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进行市场开拓、产品推广,没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但其产品技术具有相当的领先性,从而极具市场潜力。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本的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无可奈何,只有在逆境中挣扎,惨淡经营,用中国人的老话来说,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国外IT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整个行业要有发展,必须借助市场力量,发展风险投资业。美国著名的数据产品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和Sun、网景等一大批著名公司都是在风险资本的培养下发展壮大的,而国内搜狐的成功更让人看到了风险投资在中国成功的可能性,于是,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我国IT产业的大发展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0.
一年前,“知识经济”奏鸣曲开始在神州大地上吹响,其发端是吴季松博士出版了《知识经济》论著,认为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此后一年和者云集,在中国也引起极大回响。不过,有些人爱凑热闹的特点也充分的展现出来。书店里关于“知识经济”的书已可以排满几大书柜,与此相关的一些称号如“知识英雄”、“知识资本”、“知识货币”也纷纷大批量上市。 有人形容现状是“知识经济是个筐,啥玩意儿都往里装”。然而,从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却可以看到,我们对于知识经济的理解还十分浅薄。 知识经济大潮的涌起首先触动的是中国的IT产业,IT业由于其相对其它产业的先天优势走在了知识经济的潮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正是由于IT产业的带动达到了新的经济高潮,而知识从此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一词也由此确定下来。知识要素的力量在微软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微软论规模只是一家中型公司,但其市值却一度超过通用汽车,名列全球第一,此事也成为知识经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