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分析,认为该区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和岩性油藏2种类型,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4种因素:地层超压——油气运移的原动力;断层和渗透性砂体——油气运移通道;河道砂体——油气聚集的载体;有效圈闭——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以上认识明确了研究区下步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果。  相似文献   

2.
泰康地区位于西部斜坡区泰康隆起带的东部,研究区油层主要分布在萨尔图油层。通过对研究区萨尔图油层构造、沉积、储层等成藏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来自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顶部的区域不整合面与储层中的砂体是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聚集受北东向鼻状构造带控制,砂体与构造带有机配置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合岩性油藏,其中具有微幅度构造发育的地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研究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南屯组一段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为在该区油气主要在南屯组一段聚集成藏,此外在大磨拐河组二段存在次生油气藏,前者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后者为晚期构造运动导致的次生型油气藏.南屯组一段的油气藏具有油源条件好、晚期构造运动未被破坏、成藏条件好、单井产量高等特点,早期的断裂活动形成了油气的运移通道,遇有利的岩性砂体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4.
李静逸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5):75-77,79
通过对永安镇油田永12断块油藏这一勘探成熟区断裂体系和砂岩展布分析为基础,着重研究了该油藏输导体系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和烃源岩资料分析了具有输导体系特征的油藏成藏模式,得出了永12断块沙三上亚段和沙二段砂体是较为理想的输导体系组合,其四级小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永12断块砂泥互层接触,反向断层与砂泥岩薄互层匹配较好,利于横向的砂泥岩对接;来自民丰洼陷沙三下及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向永12断块构造高部位大规模运移形的过程中,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方式沿着断裂、砂体运移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三塘湖盆地马郎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油藏的形成条件,阐明了制约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根本原因。油藏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基础,发育广泛的区域盖层和较好输导体系,制约其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是储层的质量和油气运聚环节。储层主要以细砂岩为主,孔隙充填的薄膜状产出的泥质杂基进一步影响了储层的物性;晚燕山期构造抬升运动,一方面形成了油藏低压的特征,另一方面促使油气沿着多期活动的断层与不整合面在断层附近物性较好的鼻状构造带中聚集成藏,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的同期性,多少会影响油藏发育的质量。发育较差的储层和与构造抬升运动同期成藏的历史是西山窑组大型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难以经济有效开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大的产油区,贝西次凹是贝尔凹陷最大的生烃次凹,是呼和诺仁、苏德尔特和霍多莫尔含油气构造的主要油源区,亦是贝西斜坡带复合油藏的主要目标区。通过成藏条件、油藏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贝西次凹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岩性油藏,具纵向多层位、平面分带的分布特点,反向断层控制形成的构造高点油气最为富集,建立了贝西次凹"源储一体、断砂匹配、复合成藏"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为该区油气勘探和规模增储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7.
曲堤地区是惠民凹陷南坡油气最为富集的构造带,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勘探难度日益加大,勘探方向也不明确,亟需进一步梳理油气成藏要素,总结成藏规律,寻找油气富集部位。本文从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入手,对该区已发现的油藏进行精细解剖,通过成藏要素的详细分析,总结了油气运聚规律,明确了油气富集区。研究结果表明,夏口断层分段启闭性控制了油气的注入部位,继承性构造背景决定了油气的输导方向,三级断层控制油气分带,四五级断层分割含油条带,储层分布及剥蚀线共同控制了鼻状构造高点油气的富集部位,曲堤东鼻状构造南部剥蚀区是油气可能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双城地区构造、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和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认为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排烃能力,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较好的沉积环境,大量排烃期前形成的断层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研究区没有统一油水界面,双城地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区内扶杨油层的油气成藏受构造、储集条件、断层和储层匹配形成的有效圈闭和优势运移通道4个因素控制。明确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东营坳陷利38区块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坳陷利38区块构造上位于滨县凸起东北鼻状构造带上,为利津洼陷油气向滨县凸起运移的必经之地,具有形成沙河街组复杂隐蔽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本文从地层、构造、沉积、储层、成藏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深入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对下步该区带沙河街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经历了下断上拗的发展演化历程。古近系复杂断块油气成藏研究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点。位于②号断裂东段的涠洲D-8含油构造经历了研究-钻探-再研究-再钻探的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勘探历程。该构造已钻3口井反映该区带成藏模式主要为岩性油藏,储层为来自东北长轴方向不同期次的砂体,但仅具有大的沟源断层的砂体才能成藏。经精细刻画该构造区发育多个具备沟源断层的砂体,还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  相似文献   

11.
A区块位于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东部,勘探程度较低。通过解剖区块断裂特征,分析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确定不同目标区油藏类型。提出A区块扶杨油层沉积时期,油气成藏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有机匹配形成的疏导体系,在断裂密集带靠近油源一侧的反向断阶及断裂带内部嵌垒相接的高断块,形成断层—岩性、断块油藏,有效指导该区勘探开发部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哈尔温油田萨尔图油层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研究区萨尔图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于下伏青一段烃源岩,依靠油源断裂垂向或侧向运移至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富集成藏,油水关系复杂.构造、断层和砂体有机匹配,在凹陷低部位形成岩性透镜体油藏、在斜坡带形成断层(构造)—岩性油藏、在构造高部位形成岩性—构造或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是低渗透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差中择优,地质甜点优选尤为重要。从成藏特征入手,分析油气分布规律,明确该区构造、断裂、油源及河道砂体四位一体共同控制油气成藏,确定主要油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断层—岩性和构造—岩性油藏。针对这种岩性复合油藏存在和分布的复杂性,利用圈闭条件、油源条件、储层性能、保存能力及配套史等要素的定量评价方法,完成圈闭地质含油气性及圈闭资源量综合评价,进而对圈闭进行排队优选,优选出Ⅰ类圈闭7个,Ⅱ类圈闭18个,为该区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邮凹陷许庄地区泰州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泰州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泰州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泰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许庄地区泰州组油气有三种成藏模式:第一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反向正断层封堵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二种是控凹大断层垂向油源沟通、小型构造或岩性圈闭控制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三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和断层垂向沟通组合控制油气疏导,在断块、鼻状构造圈闭区带形成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平洋地区油源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成熟烃源岩,油气层的分布规律一般为气上油下的特点,发育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岩性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萨尔图油层。通过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的研究,总结出平洋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4种,即三角洲前缘相及滨浅湖相砂体分布范围、嫩江组二段至明水组沉积末期发育的鼻状构造、断层控制作用和构造与沉积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通过成藏要素及其特征、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关系、油气成藏机理等多项研究,总结了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油气成藏的3个主要要素,即成藏期古构造、烃源岩和储层。齐家地区长期受西北高、东南低古构造格局控制,物源主要为北部物源影响,青二三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南部,且深部优于浅部;高台子油层储层北部相对较厚,而物性特征则浅部优于深部。油气成藏主要受3个要素成藏期空间配置:受先致密后成藏、压实及胶结等成岩作用影响,以及油源供给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油气主要分布于储层物性较好、多油源汇聚古凹陷周边斜坡带;同时,运移输导量越大、砂地比越低、盖层越发育,越有利于形成纯油区;另外,活动断裂可作为油气垂向输导运移的通道,开启断裂附近油柱高度高,油水界面上移,导致上部储层油水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17.
根据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储层类型、盖层分布、烃源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斜坡带和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分布范围,储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丰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层位;复式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及潜山内幕深层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是近期松辽盆地中浅层开展预探和提交地质储量的重点目标区。在分析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基础上,认为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油藏类型是构造背景下的断层—岩性油藏,扶一油层组大面积连续含油,是本区的主力产油层;油气成藏受油源、储层、运移通道等多重因素控制,构造高部位和北西向断裂带是油气主要富集区,是直井部署的首选目标区;斜坡及局部次洼单井产量低,建议部署水平井,提高单井产能。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对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系发育连通砂体、断裂及不整合3种油气输导基本要素,相互配合形成砂体-断裂、不整合-砂体、不整合-断裂及砂体-断裂-不整合4类油气输导组合样式,东部陡坡带以断裂-连通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组合为主,输导类型主要为“S”型;西部斜坡区以连通砂体-断裂输导组合为主要油气运移通道,输导类型主要为阶梯型?平面上,断裂及“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路径,不同时期油气优势运移指向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看,海南洼陷北部生成的油气主要向笔架岭地区及海南仙鹤地区运移,而南部次洼的油气主要指向葫东斜坡。  相似文献   

20.
陈官庄地区沙四下红层沉积及成藏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官庄地区沙四下亚段的勘探及认识程度非常低,尤其对红层沉积体系、储层分布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尚不明确.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沉积体系和成藏主控因素的深入研究认为,陈官庄地区沙四下亚段红层为物源来自广饶凸起的冲积扇沉积,储层物性较好.红层主要形成2种油气运移模式,油气成藏受控于构造背景、断层、储层分布及断层封堵4方面的综合因素,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本区构造、构造一岩性2种油气藏.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了研究区不同类型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