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研究了水胶比、水泥用量、再生粗集料性能、矿物掺和料、再生粗集料取代率、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不仅受新砂浆的影响,而且还受再生粗集料取代率及其自身强度的影响;矿物掺和料取代水泥使得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大;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碳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系统分析了水灰比、水泥用量、再生骨料取代率、原始混凝土强度及矿物掺合料等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再生混凝土的碳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在相同水灰比的条件下略低于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不仅受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的影响,还受到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及其强度的影响,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与碳化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添加矿物掺和料可降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相似文献   

3.
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快速碳化试验,以再生骨料掺量、水灰比、水泥用量、原始混凝土强度和矿物掺合料为影响因素,对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水灰比、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原始混凝土强度的增大和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适量添加矿物掺和料能降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提升其抗碳化性能。在已有的普通混凝土碳化模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本试验和中国其他学者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再生粗骨料替代率、不同配合比、不同矿物掺和料为主要因素,通过试验,制作了几组再生混凝土试块,利用NEL法对试块进行了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测定,以考察这几个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替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氯离子渗透系数增大;三种矿物掺和料均降低了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氯离子渗透系数,其中以硅灰效果最好,粉煤灰和矿渣微粉的效果相差不多;随着水灰比的增加,矿物掺和料对减少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系数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赵书锋 《低温建筑技术》2015,37(3):14-15,24
试验研究了再生粘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及粉煤灰、硅灰单掺和复掺对粘土砖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灰比依然是影响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水灰比增大其抗碳化性能够迅速降低,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增加,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降低。粉煤灰和硅灰单掺和复掺均会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掺量10%以下与普通混凝土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在混凝土中掺入矿物掺和料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之一。在全部使用再生细骨料的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矿物掺和料,从碳化、抗冻、收缩、氯离子渗透等方面研究不同矿物掺和料对再生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掺和料对再生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两种掺和料复合相比单一掺和料效果更好;复合种类对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明显,以100%的再生细骨料应用于再生混凝土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陈晨  卫海  彭涛  郭樟根 《江苏建筑》2021,(z1):118-121,124
文章研究制备了不同水胶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矿物掺和料取代(水泥)率的低碳自密实再生混凝土试块,通过快速碳化试验,对低碳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水胶比大于0.4,对碳化性能的不利影响较明显;粉煤灰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具有正反两面,合适的掺量能发挥最佳碳化性能;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以及采用三掺粉煤灰、矿粉、硅灰,均能发挥最佳的碳化性能;通过不同养护环境的对比,发现其对混凝土的碳化性能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工业建筑》2015,(11):126-129
为提高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以再生微粉为矿物掺料,按照一定比例等量取代水泥,通过测量普通混凝土和再生微粉混凝土试件的碳化深度,研究再生微粉掺量和活性激发方法两个因素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10%再生微粉可以提高试件的抗碳化性能,而且加入一定量的激发剂Na2Si O3·9H2O或对粉料进行研磨细化处理可以激发再生微粉的活性,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再生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通过单轴拉伸徐变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质量分数)、矿物掺和料掺量(质量分数)对再生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徐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100%的再生混凝土拉伸徐变较普通混凝土增加8%~31%;再生混凝土拉伸徐变随矿物掺和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大,粉煤灰单掺和粉煤灰+矿渣复掺可使再生混凝土拉伸徐变分别增加8%~32%,3%~22%.以混凝土拉伸徐变M-Burgers预测模型为基础,考虑再生骨料取代率和矿物掺和料掺量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再生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徐变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超磨细锂渣复合掺和料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掺入超磨细锂渣及其与矿渣、硅灰、石粉复合掺和料的自密实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与抗碳化性能.研究表明,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优良,28d抗压强度达70.5 ~ 86.5MPa,90d达92~114MPa,后期强度发展强劲.通过对复合掺和料种类、比例与配合比的优化,探讨其对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当复合掺和料达45%时,其抗碳化寿命也可达百年以上的护筋要求,解决了大掺量掺和料的自密实混凝土碳化大、对钢筋保护不力的严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碳化、循环冻融、抗渗和复合因素下的耐久性试验研究,比较了再生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碳化速度、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能。对再生混凝土的冻融和抗渗复合耐久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对这种叠加损伤更为敏感,受到的破坏也更大。  相似文献   

12.
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改善措施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朱映波 《混凝土》2004,(7):31-33
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和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的耐久特征及其改善措施,主要包括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融性、抗硫酸盐侵蚀性、碳化以及氨离子渗透性和耐磨性。研究表明,总体来讲,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较普通混凝土差。但是,通过减小水灰比、掺加粉煤灰、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减小再生骨料最大粒径和采用半饱和状态的再生骨料等措施可以改善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最后,提出了关于再生混凝土耐久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再生细集料对水泥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弃混凝土通过一系列再生工艺可以得到再生混凝土细集料,将其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可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但是再生混凝土细集料特殊的性质会使得掺再生细集料的混凝土性能与普通混凝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研究再生混凝土细集料的粒径和物理特性对水泥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再生混凝土细集料对混凝土的抗气渗性能...  相似文献   

14.
阮雪琴  赵全振 《工业建筑》2012,(Z1):577-582,586
混凝土的主要薄弱环节为相对均质的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混凝土骨料—浆体结构更为复杂,界面数量更多,因而再生骨料混凝土较天然骨料混凝土的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抗冻融性、干缩率,抗渗透性,抗碳化性,抗盐酸侵蚀性和耐磨性等耐久度问题。本文从己经比较成熟的普通混凝土界面形成机理、结构特征着手,通过了解再生混凝土界面的复杂性,从而探求其作用机理及改善措施。在文章最后介绍了降低水灰比、掺加活性掺合料、选择合适骨料、改善搅拌工艺等改善界面黏结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混凝土水胶比、水泥用量、再生粗骨料来源、掺合料、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碳化速率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在50%左右、水胶比在0.3左右时的再生混凝土密实程度达到最佳状态,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6.
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从抗碳化、抗冻、抗氯离子渗透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一些改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措施与方法,并且指出有必要对再生混凝土在复合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能进行研究,以填补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对高品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主要包括其立方体和棱柱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以及收缩、徐变、抗氯离子渗透、抗碳化性能和抗冻性能.高品质再生骨料由课题组提出的包含机械磨损(干拌)和水冲洗两个流程的一套高品质再生骨料生产工艺加工得到.试验结果表明,与由普通再生骨料(常规破碎工艺生产的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相比,高品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均有显著的提高,基本上可以达到与普通混凝土相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使ZY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剂在浙江省内推广,更好地服务于浙江市场,我们对ZY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剂性能做了一系列性能试验,内容包括与水泥的相容性、胶砂和混凝土限制膨胀率,混凝土的抗渗和碳化性能;简要介绍了ZY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