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轮南油田的油组夹层分类、特征及级别划分进行分析,通过建立T Ⅲ油组夹层预测模型,对油藏夹层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F油田R厚油层内夹层人布模式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厚油层内夹层发育,可划分为3种分布模式:随机型,随机-确定型和确定, 不同模式体现了夹层在厚油层内分布的差异性。夹层阻碍重力驱替,降低波及体积系数,影响油田的采收率,但中以利用夹层采取选择性射孔,局部细分层系和封堵高含水层等措施挖掘剩余油,已在F油田稳油控水中发挥出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5砂层组为对象,系统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反韵律沉积的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将夹层分为54种组合,分析了不同组合对油水运移形成的四种遮挡类型。应用多种矿场资料分析了该类储层特高含水期的七种纵向剩余油分布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在胜坨油田调整挖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应用》2017,(6):56-63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控制油井水驱规律的主要因素,尤其在底水油藏中,夹层的存在引起地层流体流线的改变,不同的夹层性质导致不同的改变效果,进而影响油藏水驱规律的变化,甚至改变整个油藏的水驱模式。以文昌油田某油组为例,分析了厚油层层内夹层的分布特征,并对夹层控制下的油井水驱规律进行剖析,利用该油组资料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夹层不同渗透性、分布形态、组合方式等夹层性质下的水驱规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夹层发育范围、渗透性、分布模式等性质是影响油井水驱规律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夹层性质表现出不同的水驱规律,在此规律指导下的稳油控水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塔中4油田压力恢复资料,垂向干扰测试资料及产能资料的分析结果,结合其他静态资料(录井,取心,测井等资料),对该油田进行了早期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该油田同一油组内油层物性相近,但各油组间差别较大;CⅠ油组边界反映明显,横向延续性差,分布范围有限,CⅡ油组油层物性变化大;CⅢ油组内险部分储层有边界反映外,主要反映的是在探测范围内呈无究大均质地层特征,油层物性好,厚度大,分布范围较广,地层能量充分,有明显的垂南渗流特征,建议可选择水平井开采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密闭取心资料及测井资料,对文昌C油田ZJ1-5油组钙质夹层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在岩心描述结果及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运用Petrel建模软件中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出钙质夹层,通过建立岩相模型明确了钙质层在平面上及纵向上的展布规律,并分析其不同展布规律对底水油藏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钙质夹层体现出"三低两高"的电性特征;钙质夹层成因受成岩作用控制;该油组钙质夹层呈局部连续分布;油层中钙质夹层在不完全封隔的情况下,具有分布连续性越好、底水锥进越缓、开发效果越好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深层砂岩底水油藏改变驱油方向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庆  朱中谦 《试采技术》1998,19(1):18-22,6
本文以塔里木探区桑塔木油田三叠系Ⅲ油组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沙漠地带深层或超深层砂岩底水油藏的主要特征及改变驱油方向的可行性。深层砂岩底水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好,裂缝不发育,油层厚度薄,大多有边底水天然能量等特点,在纵向上夹层较发育,多数油水界面统一,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油层射开程度,流度比,油水层厚度比,夹层位置及延伸长度,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高渗层或水平裂缝等。在油层较薄,夹层延伸长度较  相似文献   

8.
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模式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油田开发后期,厚油层内夹层是控制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合理调整层内注水结构和产液结构的基础,因此研究夹层及其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利用密闭取心、密井网、水淹测井解释、数值模拟和生产动态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规律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双河油田厚油层内部夹层发育,夹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或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砂砾岩、泥粉质砂砾岩;夹层的物性上限是:渗透率为20×10-3μm2,孔隙度是12 5%;各类夹层具有明显的电性特征,可以利用自然电位的异常幅度和微电极幅度差判别夹层,判别成功率达95 6%;夹层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可以划分为三种分布模式:随机型、过渡型、连续型,体现了夹层在厚油层内纵向、横向和平面分布的差异性;夹层阻碍了重力驱替,降低了波及体积系数,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但可以利用夹层采用选择性射孔、局部细分层系、封堵高含水层等措施挖掘剩余油,在双河油田稳油控水中发挥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9.
江汉油区已进入高含水中后期,随着油田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的提高,开采难度增大,如何搞好“控水稳油”工作,动用好非主力油层,是高含水期油田开采的主要矛盾和调整工作的中心任务。利用高含水期所钻调整井的油层水淹资料,研究油层的水淹特征,以期对高含水油田的调整挖潜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不同韵律类型油层的厚度波及系数;②层内物性夹层对油层水驱状况的影响;③不同厚度油层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0.
曲流河层内夹层分布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喇萨杏油田曲流河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及喇萨杏油田PⅠ组油层参数,建立了夹层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夹层倾角、水平间距、纵向延伸长度/油层厚度(H夹层/H油层)等因素对水驱采收率和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夹层倾角、间距及H夹层/H油层对水驱采收率均有影响,且幅度较大;随倾角(3~15°)增大水驱采收率增加,但7~15°增幅较缓;夹层间距(10~40m)增大,水驱采收率近似呈线性增加;H夹层/H油层(0~2/3)增加,水驱采收率降低;随夹层倾角和水平间距增大,含水率下降;H夹层/H油层对含水率影响较大,相同采收率下,随H夹层/H油层增加,含水率明显增加。得出了夹层分布对水驱开发效果有重要影响的结论,提出了今后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层内剩余油挖潜应重视夹层分布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层微观水驱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研究了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实验表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流河道沉积驱油效率无多大差异,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驱油效率随压力的升高而上升。三间房组的油层裂缝80%为充填缝,对水驱油过程无多大影响。由于三间房组油层强亲水,自吸对提高油层驱油效率是有利的。三间房组油层微观水驱油效率总体上高于安塞油田王窑区、科尔康油田白2块、五号桩油田桩23块三个低渗透油田(区块)。  相似文献   

12.
六东区克下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六东区克下组油藏是克拉玛依油田早期注水开发的Ⅲ类砾岩油藏,经历了冷采、注水、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等不同开采阶段,为新疆油田重要的热采生产区块。 本次从该油藏静态研究入手,结合动态开采特征,对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分布等进行描述,精细刻画油层非均质性以及油、汽、水分布特征,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为全面认识评价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调整跟踪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厚油层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北一区东中块葡Ⅰ组油层为例,分析了厚油层层内夹层的分布特征,并对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利用北一区断东中块相关资料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应用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侧积夹层、水平夹层不同发育形态下的剩余油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侧积夹层逆夹层注水、水平间距及倾角越小,遮挡区域的纵向驱替面积越小,剩余油越富集;而水平夹层数量越多,位于油水井异侧,因夹层的隔挡作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4.
喇萨杏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夹层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夹层的成因分析,结合油田目前夹层识别的技术现状,将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划分为单元间及单元内两大类.通过单砂体到单一点坝再到砂体内部夹层的描述思路,实现了侧积夹层的三维数字化表征,建立了水平状夹层三维地质模型,在储层深层次描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描述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指出了夹层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堡油田K2t1^3油藏隔夹层分布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地层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根据陈堡油田K2t1^3油藏隔夹层的分类、电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隔夹层的岩性、厚度、平面分布的连续性。将其分为稳定夹层、较稳定夹层和不稳定夹层三种类型。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多个独立的流动单元,而不稳定隔夹层越多,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大。应用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导实施了水平井开发以及部分油井的调补层。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对孤岛油田馆上段3-4砂组高弯度曲流河河道砂侧积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 河流相厚油层多侧积体沉积的地质特点,设计了由三个侧积体组成,其间分布两个斜交泥质夹层(侧积层)的三种 夹层位置类型、四种射孔方式、两种注水方式的24个注采模拟方案,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侧积体夹层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与注采井网的不同配置关系,造成剩余油存在较 大差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个夹层的上部,且逆着夹层注水模型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于顺夹层注水的波及 系数和采收率。应用侧积体理论指导特高含水期曲流河厚油层水平井挖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陶组第4砂组优化设计水平井7口,初期平均单井产油能力达到了28.5t/d,为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5倍,综合 含水率仅为56.6%,为油田注聚合物后在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开采现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该区油层层内夹层或物性夹层较发育,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动用和水淹程度低、剩余油潜力大的特点,部署了中9-平9水平井开展挖潜先导试验,投产初期日产油47t,平均日产油能力是直井的3倍,为老油田厚油层挖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油层规模的非均质厚油层进行研究,分析双河油田南块厚油层的非均质发育特点,分析夹层、韵律、微构造及砂体分布特征等因素对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总结出高含水期非均质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提高区块的采收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砂质辫状河储层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夹层,其分布对底水油藏水平开发至关重要。以渤海海域典型油田X油田馆陶组NgⅢ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岩电识别及精细对比基础上,区分对开发影响较大的单砂体间夹层和随机分布的心滩内夹层。期次对比表明,油层段主要存在三期单砂体间夹层,早期局部以冲刷泥砾为主,钻井呈现频率小、平面分布范围小的特点;中期夹层频率大,冲刷泥砾、泛滥平原细粒物质与坝间细粒物质串联形成了似层状夹层,能明显抑制水平井的含水上升,而以河道滞留沉积为主晚期夹层频率大、宽度小,与河道内部多期充填泥岩共同作用造成水平井呈现供液不足的现象。依据夹层分布特征及时改变策略,通过调整井分层系开发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车排子油田M井区沙湾组沙一段油藏是新疆油田在中石油矿权内首次发现的新近系油藏。储层主要以灰色砂岩、含砾砂岩为主,原生粒间孔发育,剩余粒间孔次之,属于高孔高渗储层,油层电阻率低,层内钙质夹层发育,且分布规律复杂。经过多项技术联合攻关研究认为,影响储层储集性能、夹层分布和电性特征的主要因素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地层水性质。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微相发育区域,钙质夹层主要受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低电阻特征受地层水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