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喇、萨、杏油田加密调整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分析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影响因素、非均质多油层油田井网密度与水驱最终采收率关系的基础上,导出了油田加密调整井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求解方法。对喇、萨、杏油田各大纯油区和过渡带在完善一次加密调整后,进一步加密调整可行性及二次加密井网的经济合理界限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进行了计算、分析。指出了油田二次加密调整的有利地区,给出了不同价格体系下,二次加密井的数量界限。  相似文献   

2.
井网加密可以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井网密度越大,油田的开发效果越好。目前计算井网密度的方法很多,但针对水驱油田加密井合理井数和经济极限井数的计算方法却较少。该文以谢尔卡乔夫公式为基础,根据将来净现值公式推导出水驱油田加密井合理井数和经济极限井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际应用表明,计算结果合理,可为油田井网加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老油田加密井网密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新疆油田分公司老油田为例,从谢尔卡乔夫公式入手,结合经济评价期的研究,推导出计算老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和老油田最优经济井网密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对老油田井网加密,特别是高含水期老油田零星井加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作用该方法可使决策者最大程度地规避开发投资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加深,加密井调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年变差,已开发老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成为油田开发决策的关键指标。在传统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胜利油区15个典型开发单元不同阶段加密井平均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井网密度与阶段平均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的关系,并结合单井控制经济极限可采储量的政策界限研究,提出了已开发老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计算的新方法。应用新方法计算了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胜坨油田二区沙一段油藏不同油价下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结果表明,在高油价下具有一定的加密潜力,并且随着油价的升高,井网加密的潜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5.
萨尔图油田北二区东部三次加密调整布井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通过北二区东部三次加密调整试验区的生产实践对不同井网密度的布井方案对比、理论分析,验证了进一步加密调整的可行性,找出了适合于萨尔图油田北部地区的合理井网与极限井网密度,并对今后井网加密部署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井网密度及极限井网密度的确定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以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式为基础,考虑油田开发期限内原油销售收入的将来值、开发投资的将来值和开发期限内维修管理费用的将来值,利用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关系,得到了涉及水驱油效率、最终采收率及油藏参数等多因素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及极限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朝阳沟油田朝948区块的合理井网及极限井网密度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油田需要,为油田加密确定井网密度大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目标优化法确定油田合理井网密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弥补目前合理井网密度确定方法存在的不足,在对谢尔卡乔夫采收率—井网密度公式修正的基础上,结合 经济分析,运用动态经济方法及最优控制理论,提出确定已开发油田优化及极限井网密度的公式—— 多目标合理井网 密度公式。为验证多目标合理井网密度公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将其应用于稀油及稠油油田(区块)的测算,测算实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低渗透油田合理井网密度问题,从开发技术条件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出发,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采用势的叠加原理,建立了油水两相稳定渗流时的技术极限井距模型,并推导出不同注采压差下技术极限井距与含水饱和度、含水率以及储层渗透率的关系。根据N油田采收率与水驱控制程度、井网密度的关系,考虑销售收入、开发投资的将来值、维修及管理费用等,运用曲线交会法计算出不同油价对应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及经济合理井网密度。N油田目前开发阶段反九点井网210 m井距小于技术极限井距,仍有加密潜力。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油田井网密度与最终采收率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原理,导出了已开发油田打加密调整井的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一种求解方法。应用该方法在不同油价下对F油田分区块进行了测算、分析,指出了中区、东区是F油田打加密调整井的主要地区,为合理高效开发好F油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以往井网加密潜力评价方法在油藏特高含水期应用中存在的不适应性,以胜利油区40个开发后期中高渗透水驱砂岩油藏单元为样本,建立了井网密度与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的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呈指数关系,并且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大,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逐渐减小;但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关系曲线的形态各不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流动系数、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开发过程中地层能量的保持状况.基于单井经济极限可采储量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在不同油价、不同井深条件下的单井经济极限可采储量计算图版,依据该图版和所建立的井网密度与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的关系,可对特高含水期油藏井网加密潜力进行评价.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3-5单元在油价为80美元/bbl时,单井经济极限可采储量为0.57×104 t,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20口/km2.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井网和井距是油藏开发的关键参数,关系到油藏的开发效果及采收率等重要指标。通过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式计算了油藏的井网密度,并通过经济极限开发指标计算了合理的井距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该稠油油藏六种井网及四种井距下的开发模式,并预测了含水率及采收率等指标,从中优选出了一套方案,为油藏的科学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目前致密砂岩气藏井网密度优化方法可靠性较低、缺乏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的有效论证等问题,通过建立井间干扰概率的计算方法,绘制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目标研究区井间干扰概率曲线,进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致密砂岩气藏的井网密度优化与采收率评价新方法,并将该新方法应用于苏里格气田3个加密试验区的井网优化与采收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致密砂岩气藏井间干扰概率与井网密度密切相关,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加井间干扰概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井网密度达到一个相对大的值后,井间干扰概率才达到或接近于1;②苏里格气田3个加密试验区的经济最佳井网密度介于2.6~3.1口/km2,对应采收率介于36.6%~39.8%,井间干扰概率介于28%~33%,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介于5.2~6.6口/km2,对应采收率介于46.8%~49.8%,井间干扰概率介于83%~89%;③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对应的井间干扰概率约为30%,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对应的井间干扰概率约为85%。结论认为,采用新方法可以计算得到经济最佳、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与对应的采收率,实现致密砂岩气藏的井网优化与采收率评价;该研究成果既可以为苏里格气田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为同类型气藏的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油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是随着开采工艺、经济技术条件变化的动态值。文中应用动态经济分析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油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王集油田各区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对油田合理井数确定及编制井网加密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确定凝析气田合理井距的两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单井控制经济极限储量分析法,确定凝析气田的合理开发井距。目的 为凝析气田的开发井网部署提供依据。结果 经同一凝析气田应用,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可靠,既提高了凝析油采收率,又增加了其经济效益。结论 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可结合起来确定合理井距;但对于面积很大,要求开发井数十分少的凝析气田,不适用数模方法确定合理井距,这种情况只要将开发井均匀地布在气田上即可。  相似文献   

15.
井网优化设计是一个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井网密度是设计的重要指标,与井网形式和井距大小有关.通过对某低渗透油藏的G9区块的井网密度进行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的井网形式和井距大小进行优化并选择出最为适合该区油藏开发的井网模式.  相似文献   

16.
苏里格气田为低渗气田,通过不同的井网井距计算方法,在技术合理井距小于经济合理井距的基础上,结合苏里格气田的基本参数指标,采用排泄半径确定初始井网,并利用经济评价方法、规定单井产能法、合理采气速度法、储量法与储量丰度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目前苏里格气田井网井距现状,并修正了苏里格气田利用储量丰度计算法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7.
M气田为典型的低渗干气气藏,由于面积大、储量高,投产井数少且时间短,故各沉积单元的储量动用程度很低。为了使单井能够控制足够的储量且具有一定的供气能力和经济效益,文中通过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来确定该气田的经济极限井距;综合分析了M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开采动态,采用均匀井网形式进行衰竭式开采。依据M气田地质特征及井网井距论证成果,共设计了8套对比方案,通过对各方案的数模预测,对比分析经济评价结果,推荐方案3(1000m井距的正方形井网)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