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本文在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演化和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康塔库木断裂带的断裂特征、演化特征和发育期次的研究,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展布规律和形成过程,并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分析了其油气勘探的意义。康塔库木断裂属于早期基底张性正断裂,在后期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反转,成为典型的正反转构造,但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古油藏破坏严重,油源不足,保存条件差,因此该断裂区带不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断层的发育控制着断陷盆地的几何形态和沉积建造,决定了盆地的不同区带各有其沉积构造演化特点,并形成其特有的油气藏类型。沾化凹陷四扣洼陷区是受张性及张扭性应力控制的箕状断陷区,断裂体系及活动特征分析是对其沉积构造演化、圈闭类型及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的基础。洼陷区断裂活动从古生代持续至第四纪,多期断裂活动导致了断裂体系的复杂性和构造类型的多样性,基底断层的活动对四扣洼陷油气生成与运聚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继承性活动又控制了盖层断层的发育特征。主要结合该地区的断裂系统特点,论述该地区断裂体系及其对四扣洼陷区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石臼坨凸起新近系油气富集区,采用应力场分析、断层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石臼坨凸起中段的断裂体系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中段存在构造转换带,并对沉积相的展布和岩性圈闭的形成具明显控制作用;NE向断裂与近NW向断裂呈网格状分布,形成了相对挤压或相对拉张的不同力学性质区带,为垂直交叉断裂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构造转换带附近易形成岩性—构造、构造—岩性等油气藏,是寻找油气富集区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港油田北大港构造带东翼所有断裂的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区内20条规模较大断裂的断距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认为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的断裂活动期主要为古近纪活动期和新构造期(0.78 Ma)活动期,而在新近纪断裂(或构造)活动极其微弱,多数断裂没有活动;港东-唐家河、白水头和白东构造带断裂活动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分析研究了区内所有断裂的封闭性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根据不同构造部位、各时期断裂活动特点、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断裂封闭性,从构造角度对油气勘探区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潮水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潮水盆地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和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盆地;盆地主要受燕山运动拉张作用和喜山运动挤压反转作用的控制,发育侏罗纪、白垩纪正断裂以及第三纪逆冲、反转断裂;构造演化研究认为,盆地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燕山期断坳盆地发育阶段以及喜山期山前坳陷盆地发育阶段;综合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认为金昌坳陷是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6.
双城断陷地质结构与主控断裂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双城断陷主控断裂构造形迹复杂,其形成机制和期次一直是争论较大的问题。根据断陷类型分类的依据,对双城断陷主控断裂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指出双城断陷NNE向、NW向和NEE向断裂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主控断裂,NW向(NWW向)和NEE向(NE向)构造为张扭性断裂,控制着双城断陷构造深凹区的形成和发育规模。研究成果为深层天然气富集区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连片解释,落实了断陷结构和构造格局,结论认为:莺山凹陷为构造深凹区,规模较大,受张扭性断裂控制,是继徐家围子之后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力接替区。  相似文献   

7.
冀东南堡凹陷断裂系统的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堡凹陷的断裂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重分形方法分析了断裂与油田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南堡凹陷明化镇组底界断裂分布,计算了凹陷及其下属的五个构造带的多重分维值。分析了南堡凹陷多重分维值的特征和影响多重分维值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断裂分布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在0.99以上,断裂系统具有分形结构。并指出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冀东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分维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南堡凹陷东营组以上各组底界断裂分布图,利用分形理论容量维数法检验了断裂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0.98~1,断裂系统具有分形结构。计算并绘制了南堡凹陷东营组以上各层底界断裂分维值等值线图,指出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并从分形学的角度分析了断裂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以及分维值分布特征对构造活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冀东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冀东南堡凹陷明化镇组底界断裂分布图,利用分形理论容量维数法检验了断裂空间分布,发现其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在0.98~1之间,断裂系统具有分形结构。计算并绘制了南堡凹陷明化镇组底界断裂分维值等值线图,发现容量维大于1.18的区域与已发现的4个油田中的3个重合,表明分维值分布与油田分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由此推断北堡西构造带、南堡构造带和蛤坨构造带应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塔中奥陶系优质储集层特征及断裂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中北坡上奥陶统礁滩体和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为两套优质储集层,早期分别受台地边缘高能相带和早奥陶世风化壳的控制,后期受到断裂活动的整体改造。综合研究认为,塔中北坡奥陶系储集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塔中奥陶系两套优质储集层受3期重要断裂运动的控制:早奥陶世末的区域拉张奠定了塔中I号坡折带形成的基础,促进了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及随后上奥陶统礁滩体的沉积;奥陶纪末的大规模挤压运动促使塔中北坡发育盐相关构造(沿中寒武统的膏盐层产生滑脱与盐拱),断裂同时改造礁滩体和风化壳储集层;志留纪末的走滑断裂活动对奥陶系储集层的改造有限,却控制着喜马拉雅期塔中奥陶系气侵的部位。图10表1参12  相似文献   

11.
低序级断层的成因类型特征与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利用常规地球物理方法难以识别低序级断层,因此依据产生低序级断层应力场的特征,可将低序级断层划分为拉张正断层、拉张-走滑断层、挤压逆断层、挤压-走滑断层和走滑断层5种成因类型;并且低序级断层与高序级断层或低序级断层之间常呈Y型、反入型、地垒型、阶梯型和地堑型等多种断裂组合类型。低序级断层的存在,使断块内油气水关系更加复杂,增大了注采矛盾;准确识别低序级断层,有利于解决注采矛盾,制定有效的开发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南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成藏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油源断裂及主伸展层中的次级断层活跃期的"地震泵"作用是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成藏动力."地震泵"源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位置,而"地震泵"源及主伸展层产生的"次级地震泵"源则联合控制油气运聚层位.地震泵作用区附近的储集层及圈闭是最有效的油气聚集部位,孔二段油藏主要分布于孔西断层西南部尾端、孔西及风化店断层中部断距骤减处、孔东断层两端断距及走向发生突变处等,孔一段上段为主伸展层,聚集了大量的油气.图5表1参25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判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焉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盆地周缘张性构造,盆地张性构造,高地温梯度,沉积学特征判定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14.
周伏洪 《石油学报》1984,5(2):29-37
根据东北地区航磁资料的新近编图和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在松辽盆地中有四条相互平行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发育,它们呈北50°西方向延伸,近等间距排列斜切盆地.这几条北西向断裂最早可能是古生代大洋收缩封闭过程中形成的转换断层,中生代表现为张性,新生代又转为压性.从盆地中部两条北西向断裂正好通过大庆油田和扶余油田来看,北西向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重要作用.根据构造条件的类比,绥化凹陷东北侧北西向断裂附近,是大庆油田外围找油中最值得注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断裂系统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东营凹陷的断裂十分发育.其中,基岩张性断裂控制凹陷边缘地层油气藏分布;盖层重力滑塌断裂控制凹陷陡坡滚动背斜油气藏分布;底辟拱张断裂控制凹陷内部和缓坡复杂断块油气藏分布.这些断裂控制了一系列伴生圈闭的大规模油气聚集,并在凹陷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特点.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石南油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的基东鼻凸,中、下侏罗统上、下含油而中部含气。上部原油主要储集在头屯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岩性型油藏;中部天然气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低孔、低渗砂层组,为岩性型气藏;下部原油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型油藏。以往认为该油气田的油藏为次生油藏,但其油气未经历任何次生蚀变作用。其原油具有较典型的腐泥型母质成因特征,热演化程度较低;其天然气为腐殖型,热演化程度较高。对石南油气田成藏史的认识为:盆1井西凹陷下二叠统烃源岩主要为腐泥型,在早白垩世晚期大量生、排液态烃,该地区白垩系区域盖层沉积后,液态烃沿侏罗纪发育的张性断裂运移,进入头屯河组和三工河组储集物性较好砂层组中的圈闭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该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为腐殖型,在第三纪晚期大量生成气态烃,仍沿张性断裂运移,大部分聚集于储集物性较差的三工河组砂层中的“空”圈闭,形成原生气藏。图6表2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张性应力场下重力滑脱断层的形成机制,结合束鹿凹陷的地质结构,本文研究了束鹿凹陷西斜坡重力滑脱断层组合形式,进而分析了重力滑脱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据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在断层下降盘形成的正向正断层圈闭是反旋回沉积岩性组合,与之相反,反向补偿断层形成的反向断块圈闭是正旋回沉积岩性组合,它们均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本文的结论可望能对其他凹陷的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笔架岭构造带反向正断层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质特征入手,探讨本区北东向反向正断层的形成机制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北东向反向正断层的形成受北西-南东向张应力及右旋剪切力作用控制,反向正断层的走向与张应力方向基本垂直;  相似文献   

19.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构造应力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指出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形成断层和裂缝等油气运移通道,还能形成各种构造圈闭,同时也可直接引发油气运移,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与孔隙流体压力有相关性,油气从强压应力区向张应力区运移,张应力区是油气的最佳聚集区;构造应力对油气藏的形成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对其起破坏作用;构造应力还可为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2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利用层拉平和相干切片技术,在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首次发现多边形断层。多边形断层是一种非构造成因的断距微小的张性断层。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多边形断层长度为150~1500m,间距为150~3000m,断距为10~40m,倾角为50°~90°,发育在3个层位。琼东南盆地可以分为裂谷断陷期和裂后热沉降期两个演化阶段;裂后热沉降期构造断裂不发育,缺乏连接烃源岩和储层的通道,不利的油气疏导系统成为制约该期成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多边形断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作为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使下部生油层中的油气向上运移成藏,对南海北部裂后热沉降期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