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CS系统的分布式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讨论了DCS控制网络与管理网络互联的结构及通信协议,介绍了系统过程组态、数据采集、网络通信和动态监控等功能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石化企业油品计量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及网络结构。分析了Winsock的TCP、UDP协议的功能,特点,通过具体的VisualBasic开发实例,简要介绍了实现单机数据采集与多用户共享调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天然气计量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指导科学组织、调配、控制和巡线的依据。为了对各站场自动计量系统集中管理,实现计量数据的远传共享,对生产数据实时监控,以PLC为基础介绍了天然气计量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该设计优化了计量模式,利用Intranet完成各站场自动计量系统的组网和现场计量数据到远端服务器的上传。用户通过局域网以B/S模式实现对现场计量数据实时分析和监控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现场运行状态,完成计量信息化建设。同时,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兼容性强等特点,平均无故障时间得到延长,方便后续维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超低渗油气藏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层间吸水差异大,造成储藏动用程度严重不均、层间矛盾突出,影响整体开发效果。常规的分层注水技术存在测调过程复杂、分注合格率下降快且不能实时监测和调节井下分层注水量等问题。采用压力波进行地面/井下双向无线通讯的智能分注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难题,基于该技术的数字式分层注水实时监控系统由井下智能配水器、地面控制装置和数据的远程无线传输模块组成,可实现井下分层流量的自动调节及注水参数的实时监测与上传、注水井动态数据的远程无线传输与分享等。现场试验1 600余口井,分注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试验区水驱动用程度提高2%~3%,自然递减降低1%~2%,效果良好。智能分注技术的完善与推广可为储层动态分析及油田注水策略的及时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的是基于法国Sercel公司的eSQC-Pro软件所产生的ADS-TA文件的远程质量监控系统,以428XL为例介绍了如何用3G移动网络向远程终端发送现场质量控制的数据,从而达到低成本远程监视现场质量的目的。通过运行该系统,仪器在野外每采集一次数据后,系统就会自动向外发送一次质量数据文件。远程终端接收到这些数据后,有关软件会及时自动地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远程实时自动监控的目的。由于采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网盘技术,所以该套系统支持多路、多终端、异地同步分析处理这些数据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要解决微控制器系统程序调试、控制以及程序升级的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这就需要设计和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接口,具体设计可采用计算机串口实现相互通信,也就是遵从RS-232C国际标准串口通信协议。文章介绍一种以微控制器为核心组成的应用系统,依次介绍了微控制器系统与计算机串口通信的原理,RS-232C串行通信接口的原理、功能和信号定义,并通过采用串行通信的最简三线接线法设计的具体电路说明了通信的实现过程。最简三线接线法是实现微控制器系统与计算机的串行通信的最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基于热力学能质传递理论定义并导出了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计算公式,系统地讨论了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流率比以及单台换热器的流型对换热器系统能质传递有效度的影响,比较了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与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结果表明,对于由多台结构和流型相同的换热器串一并联组合而成的换热系统,当其中的每台换热器为逆流布置时其热力学性能最佳;在相同的情况下,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总是大于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且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和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随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流率比以及单台换热器的流型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13.
14.
热交换器工艺系统设计数据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交换器工艺系统设计数据的确定,主要包括设计等级的确定,公用工程设计数据的确定以及污垢系数、传热面积、管长和管的布置、壳体和管子的金属平均温度、水侧流速等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介绍了氧化铝生产管道化溶出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大型套管式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计和相关计算。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和基本设计原则,并用HTFS-TASC计算软件通过实例计算说明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管壳程流体流径、流体流速、流体许用压力降、换热终温等的选用要点,从而设计出合理经济的换热器。 相似文献
19.
高温热管换热器稳定性设计及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次设计的优化方法对高温热管换热器冷热流体侧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管束横向管间距、冷热流体迎风流速、迎风面宽度及加热段长度进行了最优参数组合,找出了高温热管换热器投资回收年限最小的最优解,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投资成本,减小了运行费用。同时对各温度区域热管换热器进行了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研究,指出了过渡段采用强化管可以大幅度提高高温热管换热器在变工况下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后借助神经网络的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了模拟仿真,从而确定出最佳方案,其结果可为完善高温热管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