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大庆油区杏六区油藏经过43 a注水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低渗透薄差储层动用程度较低。在储层精细地质描述的基础上,应用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分析了杏六区中部油藏二次加密后剩余油分布特点、油层水洗状况和可调砂岩厚度。针对有效厚度小于0.5 m的表内薄层和表外储层,开展了三次加密调整合理布井方式研究。主要采用三次加密调整与原井网、注采系统调整及后期三次采油相结合的优化布井方式,通过实施调整井网类型、注采井距、注采系统等措施,达到完善注采系统、充分挖潜剩余油的目的。在杏六区中部油藏实施三次加密调整措施后,采收率同比提高2.72%,表外储层水驱控制程度提高9.69%,表内薄层、一类表外储层和二类表外储层动用砂岩厚度比例分别提高了4.32%,6.13%和14.78%,并形成了配套的三次加密调整技术。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杏六区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薄差油层整体动用程度低.在当前井网控制程度下,无法将表内薄层和表外储层的剩余油开采出来.在对杏六区油藏各类油层动用状况和水洗程度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剩余油分布特点以及可调砂岩厚度,确定了三次加密调整采用五点法井网,保持注采井距在100~170 m的布井方式.并在已选定的布井方式基础上,设计了两套不同的三次加密方案,结合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对两套布井方案进行优选、评价.最终确定在调整区内单独布一套油井,将二次加密井转注作为注入井,形成井距在144 m左右的五点法井网的加密方案.  相似文献   

3.
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动用状况及动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表外储层动用状况的判断方法,分析了二次加密后表外储层的水淹状况,对表外储层动用厚度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表外储层提高动用厚度途径,从而为三次加密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油田水驱开发经历基础井网、一次调整、二次加密后,目前开始针对薄差层和表外储层实施三次加密调整,由于三次加密井开发的目的层岩性和物性较差,油层的纵向非均质性明显以及平面分布复杂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注水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对油田某区块三次加密井油层动用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动、静态资料,深入分析油层发育特点,剖面动用状况,结合生产实际,从而达到有效减缓产量递减速度,提高经济效益,为今后开发此类油层提供技术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喇萨杏油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调整方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及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多油层、非均质严重,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储量占30%以上,这类油层不仅具有低渗透油层的特点,而且与中高渗透油层交互分布,开采及调整难度大.通过对喇萨杏油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分布特点、开发现状及剩余油分布的分析,提出了与油层性质相结合、与剩余油分布相结合、与原井网布井方式相结合、与长远调整方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二类油层上返时机及多套层系开发的特点,充分利用三次加密、三次采油相结合调整方式,三次加密井水驱调整与现井网注采系统调整方式,发展和完善现有开发技术,选择合适的油层组合方式、井网井距及驱替方式,提高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6.
水洗资料表明,在当前开发条件下,喇萨杏油田部分表外储层难以动用。为提高表外储层剩余油的挖潜程度,基于岩心水洗分析、压汞、测井资料等,以长垣Ⅰ类独立表外、Ⅱ类独立表外层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当前开发条件下表外储层的动用难易程度。确定当前开发条件的表外储层分类物性、含油性标准,并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分区块、油层组建立不同系列测井分类方法。通过表外单采试验区表明,单井产液强度随射孔厚度中易动用厚度比例的增大而增大,测井解释为难动用的表外层注入百分比较低,注水强度也较低,分类结果和生产动态实际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7.
三角洲前缘相储层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通过对大庆油田南部杏1—3区三次加密试验区地质及剩余油的综合分析解剖,研究了各类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的沉积特征,利用检查井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研究了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的动用状况、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动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类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指出了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剩余油挖潜的方向。研究认为,外前缘Ⅱ类、外前缘Ⅲ类及外前缘Ⅳ类储层剩余油相对富集,它们是三次加密调整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8.
表外储层由于油层条件差,单层厚度薄,在开发中动用状况比较复杂,环空和小排量很难取准单层的含水、产液量资料。另外表外储层的压力恢复情况及各小层的层问干扰情况也很难量化。应用油井分层测试技术、井下流体取样技术和资料综合解释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搞清了表外储层单层的含水、产液情况、压力恢复特点,有、无层问干扰情形下的出液能力以及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等,为表外储层开发调整提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庆喇萨杏油田三次加密调整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0,自引:13,他引:7  
大庆喇萨杏油田经过二次加密调整后,各种监测资料表明仍有部分油层动用差或未动用。这部分潜力油层薄、物性差、空间分布高度零散、与水淹油层关系复杂,依靠现有井网难以有效动用。“九五”以来开始了三次加密探索性试验和研究,先后开辟了4个先导性试验区和1个工业化生产试验区,研究和形成了三次加密调整配套技术。实践证明,三次加密调整是大庆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调整措施。为此,以三次加密矿场实践为依据,分析了三次加密调整的潜力和分布特征,提出了三次加密调整方法,指出了三次加密调整对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表外储层是砂岩向泥岩演化的过渡性岩相,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异大,二次加密调整后部分表外储层仍难以动用。为提高表外储层挖潜程度,基于岩心水洗分析、压汞、测井资料等,以长垣Ⅰ类独立表外、Ⅱ类独立表外储层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当前开发条件下表外储层的动用难易程度。通过确定当前开发条件的表外储层分类物性、含油性标准,并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优选反映储层特征的测井曲线参数,分区块、油层组建立DLS系列和0.2 m系列测井分类方法。表外单采试验区结果表明:单井的产液强度随射孔厚度中易动用厚度比例的增大而增大;测井解释为难动用的表外储层注入比例较低,注水强度也较低,分类结果和生产动态实际较为吻合。该方法可为表外储层剩余油挖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油藏动态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时延地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油藏动态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油藏开采过程的动态监测,建立定量、精细、动态的油藏模型,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预测油藏开发的性能,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时延地震已经成为油藏动态监测的一种成熟和有效工具,并且已经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分析了油气藏动态监测的地球物理基础,从时延地震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属性分析、综合解释和应用等多方面,介绍了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对时延地震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南海流花11-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况,进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快速、直观地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在综合分析了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对该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提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非均质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方法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及剩余油分布和预测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士清 《特种油气藏》2004,11(5):47-48,51
利用吸汽剖面以及电测解释等资料,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在传统加热半径研究方法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将含油饱和度下降作为储量动用的主要标准,将油层温度上升作为储量动用的辅助标准,进行了平面动用程度的计算,为洼38断块稠油油藏后期综合调整提供了依据。该计算方法对于其它稠油区块平面动用程度的研究以及后期调整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伴随油田开发的深入进行,测井技术不断进步,各类测井成果资料日益丰富。通过以典型区块为实例,应用诸多产出、注入时间推移测井资料,分析判断二类油层动用状况;利用该区块内的完井电测资料,分析二类油层水淹状况;在此基础上,依据油藏工程理论,将各类测井资料与其它动、静态资料相结合,定量分析二类油层采出程度,从而确定二类油层宏观剩余油潜力。实践证明,产出剖面、注入剖面等常规测井技术在二类油层宏观剩余油潜力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任丘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动态和静态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提出目前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有潜山顶面几何形态、潜山内幕隔层分布和潜山裂缝的发育程度。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进行了精细描述,总结出了受不同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剩余油的分布类型,提出了潜山油藏剩余油潜力的分布和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资料,针对传统的构造油藏,对利用压汞资料计算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油柱高度法”进行了方法改进。通过对油藏油水分布、油藏类型、成藏机理及区域地质规律综合研究,提出成藏时期存在“准油水界面”的观点。利用储层物性资料、相渗透率曲线、毛管压力曲线和试油成果证实油水同层的产水率,并求出油藏的准油水界面,然后,用压汞和油藏资料制定的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油柱高度关系图,求出油藏各油层的含油饱和度。该方法在葡西地区的葡萄花油层进行实际应用,与密闭取心蒸馏法分析的原始含油饱和度数据对比,精度为93.6%,证实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的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影响因素多、识别难度大等问题,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及开发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研究区块的动静态资料情况,提出了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识别单层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方法,并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三次加密试验区剩余油研究中得到成功的应用。经新钻检查井资料检验,单层剩余油识别符合率为81.4%,为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单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红河油田川口地区长6致密油藏油气富集程度及产能差异较大,通过油藏主控因素分析、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对储层重新评价;结合探明区块开发情况,分析认为沉积相带、砂体厚度、储层物性、风化壳淋滤作用是影响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试油结果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确定了该地区长6油藏储层的岩性与含油性下限、物性下限、电性下限,并分层位建立了吻合率较高的二次解释模型,对储层的综合评价和该区开发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量铸体薄片及部分普通薄片的分析鉴定,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黏土矿物X 衍射分析, 对板桥凹陷沙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沙三段成岩作用以胶结 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为主,其中溶解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积极作用。在有机质演化及黏土矿物 演化的基础上,对板桥凹陷的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并认为沙三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 期和B 期。同时通过 多因素的叠合分析开展了储层综合评价,为油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综合测井资料有限,在砾岩储层精细描述中,利用标准测井资料分析计算了砾岩储层物性的参数变化,利用标准测井视电阻率和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储层岩性图版及电性标准,利用孔隙度分析资料和综合测井资料标定了标准测井自然电位减小系数及视电阻率值刻度,建立了区块标准测井储层评价及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分析模型。而且标准测井分析模型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均在储层描述工作允许范围内,从而解决了在缺乏综合测井资料时无法进行储层精细描述及参数标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