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喇嘛甸油田南块井网加密前后萨尔图油层的变化看出,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的窄条带形状分布随着井网的加密变得更为明显,而且对差油层更需要分解成单砂体来认识。通过分层测试、水淹层解释等资料对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作了分析,按其影响因素分为注采不完善、油层的变差部位或变差部位遮挡、油水升间油层连通异常、新钻遇的未水淹层四种类型。同时提出了对剩余油挖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动用状况及动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表外储层动用状况的判断方法,分析了二次加密后表外储层的水淹状况,对表外储层动用厚度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表外储层提高动用厚度途径,从而为三次加密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动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作为喇萨杏油田稳产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外储层,在注水开发中运用程度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油水井测试及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了注水开发过程中表外储层的动用机制,取得了非实体连通是导致表外储层难采的地质因素;层间干扰是导致表外储层难采用的动力因素,表外 层动用状况取决于基质与压裂裂缝间能量交换的能力;压力下降导致裂缝渗透性下降影响了表外储层的渗流等认识,进而认为在目前井网开采条件下表地层能否起到预期的稳产接替作用是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影响二次加密井油层动用的原因分析从油层动用状况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二次加密井的油层动用程度低是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从二次加密井射开的油层特点来看,主要以三角洲内前缘表内席状砂多呈破席状和表外层为主,油层物性较差,渗透率级差大,纵向上剩余油分布零散,射孔井段长,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水驱油动力学原理,把生产测井资料和流管法结合起来,利用生产测井提供的油层产液量和含水率及分层注入量等资料,确定油藏内平面上的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可为油藏的开发调整和三次采油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生产测井资料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北三区主力油层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探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通过对精细地质模型的3 个显著特征的剖析并结合萨北油田北三区西部东块主力油层的沉积特征, 论证了该区块主力油层各类河流相精细地质模型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分布方式和存在比例, 为主力油层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卫星油田储层评价及油层水洗动用状况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油田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新增石油探明储量油田,因发现时间晚,开发周期短,缺少有关储层描述和水洗状况的资料,为了检查目前井网条件下葡萄花各类油层的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特点,部署一口密闭取芯检查井.本文根据油田投产前或投产初期钻取的油基泥浆取芯井及密闭取芯井的资料,进行储层初步评价[1,2],并通过岩芯水淹识别和计算,进行水洗动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束缚水饱和度较低,油水共渗范围宽,水淹动用状况很差,水洗厚度小,水洗程度中等,井点采出程度低.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双河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出油层微构造征及其主要类型,它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等。生产实例表明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严重水淹区、建议在制定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构造因素,尽可能把加密生产井钻在正向微构造上,负向微构造只能钻注水井。  相似文献   

9.
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的主要开发特征,从揭示厚油层层内结构、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入手,通过厚层层内三维定量化精细描述,精细数值模拟和全方位评价,认识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部位、类型及形式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不同油层条件下聚驱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开发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现状,在考虑油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油层物性条件的地质模型.通过Eclipse模拟软件E100主模块的模拟,对不同方案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储层物性较好的厚油层比薄差层更具有开采潜力,该结论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挖潜增产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东部、北部被边水圈闭,西部、南部为岩性尖灭,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主体主要为来自东北部无缘的末端扇沉积,含油砂体主体以末端扇的分流河道砂体和近水道漫溢砂体沉积为主。油藏内部构造复杂,含油区域多受断层封闭,但为一套油水系统。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油藏内部油、水分布变得异常复杂,控制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较多,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测井、沉积相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指出了油藏调整挖潜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原油田中渗高含水油藏面临的水驱波及不均、不同微相剩余油描述困难、常规剩余油研究方法适应性差等问题,从微观、层内、平面3个方面入手,利用微观可视化室内实验、油藏相控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研究表明,微观上看,储层的物性决定了剩余油的非均匀分布。针对构型剩余油可采用顶部补孔、换向注水、薄注厚采等措施挖潜;平面剩余油可在相控指导下,通过侧钻、注采结构调整等技术手段进行效益挖潜。  相似文献   

13.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46  
李阳 《石油学报》2003,24(3):52-55
依据胜利油区河流和三角洲储层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分别将该油区两种储层流动单元分为4类,建立了河流和三角洲流动单元模式.其中,流动单元E的储层物性最好,流动单元G、M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流动单元P的物性最差.在特高含水期,流动单元G、M内剩余油相对富集,宏观剩余油多富集在流动单元接合部位、隔夹层处;对于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在韵律层上部富集;对于三角洲相储层多在韵律层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形式多样,有孤滴、薄膜、网状、斑状和连片状等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油藏动态模型及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表明,经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宏观、微观参数一般都随着油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参数有各自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相对变化较快。利用孤岛油田大量的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宏观、微观参数动态模型,研究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油藏不同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孤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挖潜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红南  王德军 《石油学报》2006,27(5):83-87,91
以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建立了长期注水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建立了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储层微观剩余油的三类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控制了不同含水期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油藏参数的演化,储层宏观物性参数及微观孔喉网络演化有利于驱油.油藏仿真模型是揭示长期注水开发油藏储层三维空间演化规律、预测和评价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用地震法监测水驱薄互层油藏剩余油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基于Kuster-Toksoz岩石物理模型和Biot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波动理论,运用波场仿真,研究了薄互层油藏长期水驱过程中地震响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薄互层油藏单层水驱作用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一般较弱;②多层同时水驱的情况较为复杂,但各层水驱结果具有累积效应,产生的地震响应变化相当明显,即使在孔隙度较低的情况下,引起的地震响应的变化也是可观的;③薄互层油藏多层水驱地震油藏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杏六区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薄差油层整体动用程度低.在当前井网控制程度下,无法将表内薄层和表外储层的剩余油开采出来.在对杏六区油藏各类油层动用状况和水洗程度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剩余油分布特点以及可调砂岩厚度,确定了三次加密调整采用五点法井网,保持注采井距在100~170 m的布井方式.并在已选定的布井方式基础上,设计了两套不同的三次加密方案,结合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对两套布井方案进行优选、评价.最终确定在调整区内单独布一套油井,将二次加密井转注作为注入井,形成井距在144 m左右的五点法井网的加密方案.  相似文献   

18.
时变油藏地质模型下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长期注水冲刷会引起储集层物性和流体物性的变化。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开发单元储集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时变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开发阶段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场、原油黏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尤其是原油物性变化的影响更为严重。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得到目前7^4-8^1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设计了该单元开发调整方案,成功地指导了油藏开发调整。表9参13  相似文献   

19.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第8砂组第3小层的三角洲储集层为例,研究了长期受到开发流体浸泡、驱动的储集层的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机理和演化规律及其与微观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喉网络演化是由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是动态的、持续发生的,孔喉网络场总的演化规律是:颗粒点、线接触关系减少;孔喉连通程度提高,喉道分选性变好;粘土矿物减少,各类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岩石颗粒的润湿性向亲水转化.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控制和影响了剩余油分布,并建立了特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微观剩余油的4种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泡沫及活性剂/泡沫复合体系辅助蒸汽驱开发效果,分析了不同化学剂辅助蒸汽驱受效剩余油在油藏中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蒸汽干度、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对表面活性剂辅助蒸汽驱受效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辅助蒸汽驱受效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注汽井附近,垂向分布呈“漏斗”形状;泡沫辅助蒸汽驱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