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方解石是大庆长垣深层砂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胶结物,同时方解石胶结作用是大庆长垣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的控制因素之一。以方解石胶结物为研究对象,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碳、氧同位素分析,查明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砂岩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粘土以I/S(伊/蒙混层)+I(伊利石)+K(高岭石)组合为代表。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C,PDB)分布范围是-20.3‰~-3.2‰,氧同位素(δ18O,PDB)的分布范围是-25.3‰~-20.3‰,平均值为-22.67‰。碳、氧同位素分析数据的计算表明,碳酸盐的相对古盐度值(Z)介于73.92~109.89,表明其形成时的古流体均为矿化度较高的淡水;方解石的形成温度为80~100℃。方解石胶结物的同位素显示,其形成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暗示其"碳"来源为有机碳。  相似文献   

2.
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成熟分馏作用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各种热模拟实验产物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为基础,对有机质热演化产物的油、油族组份。气态烃、残渣的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分馏机制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区分低演化凝析油(煤系产物)与高成熟凝析油(原油裂解产物)的新方法,为识别天然气成因类型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类型与碳氧同位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准同生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值重,δ13C介于0.639‰~-2.2‰之间,δ18O值介于-0.2‰~-8.668‰,产生于咸化水体;成岩白云岩的δ13C介于0.9‰~-3.2‰,δ18O介于-1.7‰~-7.607‰,产生于高镁咸化水体;深埋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值轻,δ13C介于0.580‰~-3.7‰,δ18O介于-6.88‰~-9.97‰,形成于温度较高、盐度较低、含镁亦较低的环境。白云岩中的碳酸盐脉δ13C集中在-1.00‰~-5.66‰,而灰岩中碳酸盐脉δ13C集中在-1.30‰~-8.65‰;碳酸盐脉氧同位素值较轻且变化较小,δ18O介于-10.66‰~-18.91‰,Z峰值集中在100和110,表明碳酸盐脉形成受到淡水淋滤。  相似文献   

4.
通过热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单质硫在有机质生成甲烷过程中对其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中温条件下,对于产自假干酪根和全岩的甲烷来说,单质硫的存在,总体上使其碳同位素值变轻,但在不同温度段对不同母质的影响程度不同。单质硫的存在会导致普遍出现假干酪根甲烷碳同位素值轻于全岩甲烷碳同位素值;单质硫的存在可使全岩系列甲烷碳同位素值随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反而变轻。研究还显示,单质硫主要是作为反应物参予反应从而影响甲烷碳同位素分馏。  相似文献   

5.
延长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氧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碳酸盐胶结物中氧碳同位素组成研究有助于阐明成岩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机理。为此,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中普遍存在的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理和物质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其碳同位素值相对较重,为-0.3‰~-0.1‰,氧同位素值较轻,分布范围为-22.1‰~-19.5‰,与碱性湖水中碳酸钙发生过饱和沉淀有关。铁方解石的碳同位素值相对较轻,为-8.02‰~-3.23‰,氧同位素值也较轻,分布范围为-22.9‰~-19.7‰,它的形成明显与早成岩阶段晚期-晚成岩阶段早期的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属于成岩阶段中晚期产物,可以作为指示烃类在油气储层中正在发生显著运移的标型自生矿物。晚期铁白云石的碳同位素值相对较重,为-1.92‰~-0.84‰,氧同位素值变化较大,分布范围为-20.5‰~-12.6‰,它的形成与晚成岩阶段中晚期形成的碱性成岩环境及古代海相碳酸盐岩岩屑提供的碳有关。  相似文献   

6.
钻井现场开展页岩岩心解吸气同位素监测,由于损失气样品缺失,而不能得到岩心气体释放全过程同位素的变化规律。通过加工岩心甲烷高压饱和-解吸装置,并接入色谱-同位素质谱联机系统,满足在线实时监测解吸气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页岩岩心释气的正演模拟实验,发现了解吸气甲烷碳同位素先期稳定、后期变轻后逐渐变重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岩心中游离气和吸附气的相态转化、二者混合比例的动态演化与同位素变化趋势的相关性,表明同位素在页岩气开发状态的示踪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储层自生方解石碳同位素值应用于油气运移示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层为例,探讨了砂岩储层中自生方解石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变化机制,并剖析了其与天然气成熟度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认为:方解石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天然气的二氧化碳参与胶结物沉淀作用有关;其碳同位素值变化主要取决于含二氧化碳天然气的热演化程度;气源层早期成气演化阶段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轻,所形成的自生方解石碳同位素相应较轻;而后期生成的成熟度较高的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重,造成方解石碳同位素值相对也较重。因此可据储层自生方解石碳同位素比值与天然气成熟度及相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之间的关系,结合该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生成和运聚特点,将自生方解石碳同位素值作为油气运移示踪指标,并以此确定出米脂气田石盒子组气层天然气是由南向北运移的。  相似文献   

8.
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各种湖相和沼泽相沉积岩有机质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的δ^13C特征值。指出了盐湖相与一般湖相和沼泽相干酪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的明显差别,并论述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讨论了有机质在成烃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提出了有关的碳同位素分馏模式。同时还研究了成烃演化过程中岩石抽提物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初次运移信息。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碳和氧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利用这些特征在沉积环境方面的指示意义分析了潜江盐湖的碳、氧同位素并得出了以下认识: 碳、氧同位素值的高低变化与气候的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潜江盐湖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盐湖, 就该湖而言, 其碳同位素值可初步确定为- 5‰(PDB) , 其氧同位素值为- 2‰(PDB)。  相似文献   

10.
应用封闭金管-高压釜体系,对取自新疆塔里木轮古地区基本不含硫的轮古原油样品、原油加元素硫以及原油加正丙硫醇组合分别进行系列性热模拟实验;通过对比各个系列的产物产率特征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硫对原油裂解产物及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硫元素还是有机硫化合物的加入,总体上轻微抑制了甲烷等烃类气体的生成,并促使H 2 和CO 2 等非烃类气体产量的增加;同时,加入的元素硫与有机硫化合物的量对反应产物的组成也有明显的影响。硫的加入对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组成影响显著,使低温阶段生成的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变重;尤以有机硫化合物的影响最为显著,与原油本身裂解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相比,其对甲烷碳同位素的影响差值高达7‰,而对乙烷及丙烷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差值也达到5‰。此外,硫对原油裂解产物组成的影响明显与硫元素的化学状态有关,有机硫化合物参与裂解反应的机理与元素硫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通过空间展布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诠释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的成因和储层地质学意义。研究区白云岩主要有微-粉晶白云岩、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3种,其中微-粉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78‰和-5.0‰;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53‰和-6.5‰;细-中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47‰和-6.3‰。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的组成位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范围之内,说明其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囚禁的古海水。白云岩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指示微-粉晶白云岩为准同生阶段白云石化的产物,而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则为浅埋藏白云石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A series of anhydrous closed-system pyrolysi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pure pristane and octacosane and a sample from the Maoming oil shale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thermal maturation on pristane and phytane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 n-alkan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pyrolysis of pure pristane and octacosane caused 1.8‰ and 5.1‰ increase in δ13C values, respectively. Experiments on the oil shale sample showed 2.0‰ and 2.2‰ variations in pristane and phytane δ13C values, respectively, but an average 5.5‰ enrichment in 13C for the individual n-alkan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 of thermal maturation on pristane and phytane δ13C values is weaker compared with n-alkanes. The results further suggest that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distribution of pristane and phytane can be used as a correlation tool.  相似文献   

13.
野外观察中扬子京山地区逆冲推覆带和冲断褶皱带内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育多期沿裂缝分布的方解石脉。通过稀土元素(REE),电子探针,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对方解石脉成因进行了研究。奥陶系和三叠系方解石脉REE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明显的正铕(Eu)异常,说明成脉流体受到了热液流体的影响;二叠系方解石脉REE总量低,LREE低度富集,HREE配分曲线平坦,中等程度负铈(Ce)异常,显示成脉流体为大气淡水成因。根据电子探针Fe,Mn元素分析,部分奥陶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围岩碳酸盐溶解有关;二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主要与大气淡水淋滤碳酸盐成分有关,三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他层位海相碳酸盐成分有关。利用氧同位素温度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虚拟井的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推测3套地层裂缝方解石脉体形成深度约在2 000~2 500 m,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50~60 Ma。综合方解石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燕山期构造挤压抬升作用伴随的热液流体、成岩流体及地表水下渗作用使京山地区油气保存条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同位素五参数测井和氧活化测井的测井原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采用同位素释放器和氧活化仪器组合的方式,使一次下井可以同时完成同位素、氧活化两种工艺方法,为提高吸水剖面测井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灯影组中的“皮壳、栉壳及葡萄状”白云石是一种非常特殊结构白云石。对四川盆地灯影组葡萄-皮壳状及基岩岩石学、碳氧与锶同位素等研究表明:皮壳-葡萄状白云石早期由内纤状(AC)、外为束状-放射状海底纤柱状(RFC)的文石及犬牙状高镁方解石或粒状方解石构成。不同尺度"球状-哑铃"或菱形的泥微晶白云石沿C轴呈台阶式相向生长,反映了海水潜流带为主的生长模式。微区同位素揭示了环带中的粉细晶白云石要比黑、白相间纤状白云石中的δ13C,δ18O负偏明显;黑色纤状又较白色纤状白云石δ13C,δ18O正偏。环带至少有3种变化情形:①δ18O(PDB),δ13C(PDB)负偏,87Sr/86Sr较高,较宽的明、暗阴极条带,指示了周期性弱氧化与弱还原环境的变化海水并叠加了大气淡水作用;②有序度变化大,从环带核部至边缘,δ13C(PDB)缓慢下降,δ18O(PDB)缓慢升高,87Sr/86Sr接近同时代的海水平均值,核部中等橙红向外为不发光-暗淡发光,反映了核部弱还原向外变为弱氧化、海水并有持续大气淡水的补给;③有序度较低、从环带核部至边缘,δ13C(PDB)缓慢上升,δ18O(PDB)先升后降,边缘稍为偏负,中等橙红色、间隔有相对暗淡阴极发光,推测为停滞浓缩海水为主、后有弱氧化大气淡水补给。据此推断,皮壳-葡萄状白云石是在新元古南华纪冰期的特殊海水背景下,经历了过饱和海水中微生物中细菌参于下成核、准稳态含镁矿物沉淀(AC-RFC)、大气淡水下水岩作用粒状方解石(RFC-PC)和浓缩海水中的准同生云化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港地区主要发育砂岩和白云岩 2 种类型的储层,目前针对砂岩储层的研究广泛且深入,而针对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展布规律的研究较少,从而制约了该地区白云岩储层的油气勘探。 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基于构造、沉积、烃源岩评价及单井储层等分析,结合数据体融合技术,对新港地区白云岩储层的展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并对该储层油气成藏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从而明确了该储层的勘探潜力。 结果表明:新港地区沙三段储层发育优质烃源岩,为源储一体的原生油气藏,而且分布面积较大,其中沙三5亚段白云岩储层发育大量裂缝和溶孔,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该研究对于同类型白云岩储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砂岩普遍存在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利用镜下观察、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碳酸盐胶结物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环境、时期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安集海河组砂岩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含铁方解石,形成于成岩晚期.受有机质演化及其流体运移的影响,δ13 CPDB值大多为-10‰~-3‰,δ18OPDB值多为-15‰~-10‰.古盐度计算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淡水环境;大部分方解石为晚期较高温度下形成的.有机酸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于δ13 CPDB值负偏移的井段.碳酸盐胶结物充填粒间孔隙,使储层的有效孔隙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淮南煤田煤层气属于热成因和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混合气。不同矿区和不同煤层中煤层气的δ13C1值有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现今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藏中后期生成的次生生物气与残留在煤层中的热解气混合比例不同造成的。研究显示,淮南煤田煤层气的δ13C1值明显轻于我国热成因煤型气和世界主要地区煤层气的δ13C1值,表现出了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δ13C1值的变化特征;而δ13C2值明显与我国热成因煤型气和世界主要地区煤层气的δ13C2值处于同一分布范围,表现出了热成因气δ13C2值的特征。淮南煤田煤层气的δ13CCO2值反映出煤层气中的CO2主要为煤热解而来,部分是次生生物气生成过程中,经过了微生物的还原作用而残留的CO2。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为普光气田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有关,其中白云岩化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岩石结构的分析,结合白云石的有序度、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表明飞仙关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的成因类型,证据如下:①飞仙关组白云岩明显地保持原岩矿物结构特征,反映了相对快速的白云化过程;②以微泥晶组成鲕粒的亮晶鲕粒白云岩与准同生微泥晶白云岩有相似的低有序度;③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古盐度值表明白云化流体的高咸度特征,明显有别于混合水成因白云岩;④飞仙关组台地边缘鲕滩毗邻局限台地环境,容易获得大量高Mg/Ca比咸水,有利于白云岩发育,因此,更有利于形成大量早期白云岩。由此认为,飞仙关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岩,并提出毗邻局限台地或蒸发台地等高盐度环境的礁滩相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塔北地区甲烷碳同位素特征与烃类运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烃类运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甲烷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其中,以扩散型方式运移的烃类甲烷碳同位素具有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显示趋重的变化特征,例如塔北地区不同井中甲烷碳同位素由深层三叠系的-46.98‰~-55.98‰至浅层第四系为-31.47‰~-37.51‰。北海富提斯油田近地表沉积物甲烷碳同位素在油气田上方分布着较轻的甲烷碳同位素(δ13C1值为-40‰),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δ13C1值为-30‰)也呈明显趋重的变化分布。渗漏型方式运移的烃类甲烷碳同位素则不随运移距离而变化,如塔北地区阿克库木构造奥陶系烃源岩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34.85‰~-34.98‰,地表化探甲烷碳同位素值稳定在-34.62‰~-36.56‰,与地下奥陶系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近似或等同,显示出地表甲烷碳同位素与地下甲烷碳同位素之间具有同源的关系。不同烃类的运移方式,甲烷碳同位素明显不同的规律性变化,主要是由于扩散型运移,甲烷中轻碳同位素分子因溶解而分馏,从而形成酸解烃甲烷碳同位素沿着地层剖面向上的趋重分馏,渗漏型运移由于天然气运移规模大、速度快,甲烷在水中的微量溶解难以改变大规模运移中的甲烷碳同位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