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十分发育,裂缝溶洞的展布主要受断裂、古水系控制,油层厚度小,水体活跃。缝洞储层具有大小规模不同、空间分布形态不规则、充填性质各异的缝洞组合特征。如何准确刻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空间位置、缝洞储层容积、油气水分布特征,已成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井位部署的主要难点之一。在高品质的高密度全方位采集的地震资料的保障下,提出了叠前深度偏移、正反演结合定量雕刻、叠前地震各向异性分析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方法。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准确刻画缝洞体空间位置,叠前各向异性分析能有效预测裂缝发育强度及方位,结合井资料叠前弹性反演能有效预测缝洞储层空间形态和储层的含油气性。多种手段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碳酸盐岩缝洞油藏研究的难题,为哈拉哈塘碳酸盐岩油藏的勘探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十分发育,裂缝溶洞的展布主要受断裂、古水系控制,油层厚度小,水体活跃。缝洞储层具有大小规模不同、空间分布形态不规则、充填性质各异的缝洞组合特征。如何准确刻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空间位置、缝洞储层容积、油气水分布特征,已成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井位部署的主要难点之一。在高品质的高密度全方位采集的地震资料的保障下,提出了叠前深度偏移、正反演结合定量雕刻、叠前地震各向异性分析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方法。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准确刻画缝洞体空间位置,叠前各向异性分析能有效预测裂缝发育强度及方位,结合井资料叠前弹性反演能有效预测缝洞储层空间形态和储层的含油气性。多种手段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碳酸盐岩缝洞油藏研究的难题,为哈拉哈塘碳酸盐岩油藏的勘探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内部断裂发育、油气分布极为复杂,仅在局部区块形成高产稳产井组,开展油气富集模式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对于该区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钻井、岩心、岩石薄片、生产实践等资料和走滑断裂构造分析、岩溶储层分析,探讨了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对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发育NE向和NW向“X”型共轭走滑断裂,其中,NE向走滑断裂在海西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继承性活动,分段性强,有利于多期油气运聚。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体储层是主要储层类型,发育断控、断裂-岩溶共控、岩溶作用控制形成的3类缝洞体储层,在断裂与岩溶作用叠加部位最为发育。受控于断裂的方位、期次与分段性,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藏主要沿NE向走滑断裂带的局部区段分布,发育断裂-潜山型、断裂-岩溶共控型和断控型3类富油模式。基于断控油藏富油模式,2020年以来新钻井的效益井比例明显提高,勘探效率明显提升。研究认识揭示了超深层致密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带发育规模成藏、差异富集机理,可以为超深层断控复杂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   总被引:56,自引:19,他引:37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成因预测模式,为储层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以叠前时间偏移和目标精细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成像技术,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通过储层标定和正演模拟分析,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球物理识别模式,包括测井识别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应用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有效地预测了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  相似文献   

5.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沉积后发生短暂暴露,形成了古喀斯特地貌,岩溶古河道有利于形成高产油气藏,但其复杂性带来了较高的勘探风险。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优化古河道河床侵蚀深度自动识别、RGB混频三原色、振幅属性提取及地震反射结构分析技术,在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识别出6组明河河道和47条暗河河道。研究认为,储层发育与暗河系统类型关系密切,哈拉哈塘地区发育流入型、流出型和含水层洞穴型等3种类型的暗河系统,以流入型和流出型暗河河道系统为主,该类暗河系统是大规模缝洞体储层形成的主要方式,也是大规模油气富集区形成的基础,该类成因的储层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该套碳酸盐岩岩溶古河道识别方法对喀斯特地区有利储层预测、油气富集区优选及勘探开发均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因持续发现超深层资源潜力而备受关注,但该类储层存在成因和特征不明确以及勘探方向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基于地震资料解释,结合资料调研、野外露头考察、岩心及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和生产特征分析等手段,对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岩溶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哈拉哈塘地区发育表生岩溶和热...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埋藏最深已超过7200m,储层非均质性强,缝洞体识别预测与定量评价难度大,是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通过井震结合建立了串珠地震相、片状地震相、杂乱地震相及相应的几何空间结构模型,在测井电相储层类型及地震波阻抗约束下得到储层孔隙度模型,最终完成缝洞空间量化雕刻、缝洞连通性预测及缝洞体空间描述。该技术实现了缝洞体由原来的属性体轮廓刻画向量化雕刻的转变,能够比较准确预测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的发育特征,储层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放空漏失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52.8%,储层钻遇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1%,有效推动了勘探开发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内幕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观测方位角较窄,面元较大,覆盖次数低,存在缝洞体成像横向偏移归位不足、小缝洞体识别和裂缝预测精度低等问题.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特点,详细分析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和横纵比等主要观测参数对缝洞储层成像和油藏精细描述的影响,在塔北哈拉哈塘地区设计并首次实施了高密度全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道密度达100×104道/km2.通过实际应用改善了缝洞储层的成像效果,显著提高了小尺度缝洞储层的识别精度和裂缝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多个层位均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对钻井岩心系统采样测试分析,总结了哈拉哈塘地区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组合发育特征。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溶蚀试验研究发现,泥质含量及Mg O含量对岩石可溶性具有影响,溶蚀强度为纯颗粒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以此为基础进行层组划分,将奥陶系碳酸盐岩划分为2类3型5个亚型:一间房组及鹰一、二段为灰岩连续型层组,属强岩溶层组;良一段,鹰三、四段为灰岩夹云岩亚型,岩溶强度属中等;其余各层组溶蚀性较弱。实际钻井结果及地震剖面"串珠"发育情况统计认为,该区岩溶层组类型控制了缝洞型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大量的走滑断裂,被多期岩溶作用改造后形成缝洞型储集体,在上覆盖层及侧向致密灰岩封堵下,形成了碳酸盐岩独特的断溶体圈闭。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相干属性和振幅属性,结合钻井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综合研究了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与断溶体油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具北强南弱的特征,北部主干断裂带以辫状和马尾状为主,南部主干断裂带多呈线状和雁列式。不同的构造样式控制了哈拉哈塘地区发育板状、雁列式、辫状和叶片状4类断溶体圈闭,油气沿着主干断裂向分支断层运移,最终在断溶体高部位富集成藏。断溶体的连通性及油气在断溶体中的位置,共同决定了油井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中隆起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开发面临开井率低、单井累计产量低、高效井比例低等生产问题,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大型断裂构造解析,深化了北东向深大走滑断裂控储控藏地质认识,创新性形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三级描述技术。攻关发现不同断裂带活动强度差异大,油气藏开发特征差异大,同一断裂带可划分为一个开发单元;同一断裂带不同段储层展布、油气性质差异大,分段特征明显,同一段可分为一个地质储量单元;一个地质储量单元内具有同一流体性质、同一油水界面、同一压力系统可分为一个油气藏单元。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三级精细描述技术创新,强力支撑了井位部署、储量评价及老井治理,推动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12.
基于谱分解技术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溶洞识别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形成的缝洞,受碳酸盐岩储集体形状多变、分布不规则和储集体内部岩性、物性不均一等复杂性影响,储集层预测难度大。提出基于谱分解技术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溶洞识别方法:利用地震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敏感的特点,将碳酸盐岩目的层段调谐三维体丰富的振幅与相位信息与实际测井、钻井、取心等资料相结合,进行超深层缝洞型非均质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直观展示多口钻井缝洞体分布面貌。应用谱分解技术对中国西部某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缝洞储集体识别的实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图5参8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及缝洞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阳  金强  钟建华  邹胜章 《石油学报》2016,37(3):289-298
塔河油田是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其岩溶储层埋藏深度大、储集空间复杂。通过古今岩溶地质考察,查明了塔北隆起奥陶系岩溶层序中古地貌与岩溶分带及缝洞系统;通过不同岩溶带缝洞成因分析,提出表层岩溶带由地表河、落水洞等缝洞组成,渗流岩溶带缝洞由驻水洞和渗流井组成,径流岩溶带缝洞由厅堂洞、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组成;通过岩溶期地表河与地下河沉积、埋藏期垮塌、钙华及热液化学充填作用分析,查明了岩溶缝洞充填特征与缝洞单元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缝洞系统是由流水溶蚀碳酸盐岩所形成,其始于岩溶高地或岩溶斜坡的落水洞,终于岩溶洼地地下河出水口;一旦缝洞系统部分地被地下河沉积、垮塌和化学充填后,可以形成一个或多个缝洞单元。通过缝洞结构和充填特征分析,认为岩溶期古地貌、潜水面升降和埋藏期的断层活动控制了缝洞单元的形成。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建立缝洞类型和充填物类型识别方法,统一了不同成因类型缝洞的描述术语,为油田开发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详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包场构造钻遇下二叠统茅口组的16口井均位于逆断层上,有11口井获工业气流,其中5口井测试产气20×10~4m~3/d以上。该区茅口组茅四茅二段储层为裂缝和溶洞组成的储集体,为了定量描述缝洞系统的空间分布和发育规模,对下二叠统逆断层和茅口组茅四—茅二段储层顶、底进行了精细对比追踪,对茅四—茅二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逆断层约束速度反演,并结合叠前、叠后地震属性选取敏感属性进行缝洞系统的定量检测,最后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融合高分辨率逆断层速度反演结果和高精度相干属性数据体进行缝洞系统三维雕刻,定量刻画了该区茅口组有利的缝洞系统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储集层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发育2套储集层:中上奥陶统灰岩为裂缝型储集层,主要受多期断裂活动及断裂相关岩溶作用控制,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区;下奥陶统白云岩为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主要受埋藏重结晶作用、埋藏岩溶(有机酸与热液)作用控制,该类型储集层在Q5井三维区、S1井三维区及盆地西部台地区均有分布,地震反射特征为“串珠状”。储集层分布规律表明,下奥陶统白云岩领域是斜坡区奥陶系寻找油气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基于陈至达的拖带坐标系的变形力学方程,研究了大变形破裂地层对应的经典无限小变形力学的等效介质弹性参数的含义、物性方程和相应的地震反射波的速度特性。对地震勘探中的断层解释而言,本文提供了基于各向异性进行断层(裂隙带)解释的力学理论基础。这对加快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e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kilometre-scal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which cut through outcropping carbonate rocks in the Southern Apennines was investigated at regional and outcrop scales. These faults trend roughly east-west and were studied at the Gargano Promontory on the Adriatic Coast (in the Apulian foreland) and in the Matese Mountains, about 120 km to the west (within the Apenninic fold-and-thrust belt). The fault zones are 200–300 m wide and typically comprise a core surrounded by a damage zone. Within fault cores, fault rocks (gouges and cataclasites) typically occur along master slip planes; in damage zones, secondary slip planes and solution cleavag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lanar discontinuities. The protolith carbonates surrounding the fault zone at Gargano show little deformation, but they are fractured in the Matese Mountains as a result of an earlier thrust phase.
Cleavage surfaces in the damage zone of the studied faults are interpreted to be fault-propagation structures. Our field data indicate that cleavage-fault intersection lines are parallel to the normals of fault slip-vectors. The angle between a fault plane and the associated cleavage was found to be fairly constant (c. 40") at different scales of observation. Finally, the spacing of the solution cleavage surfaces appeared in general to be regular (with a mean of about 22 mm), although it was found to decrease slightly near a fault plane. These result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 architecture of fault zones in buried carbonate reservoirs using seismic reflection and borehole data.  相似文献   

18.
断层破碎带可分为断层核部及其周围的诱导裂缝带,研究其内部结构可以帮助评估地下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效果。为此,以“断层地质模式—地震正演模拟—多属性综合识别”的思路和方法对樊162井区断层破碎带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断层核部与诱导裂缝带均对原状地层的地震波形产生影响,利用小道间距地震资料识别内部结构效果更好;断层核部在地震频带范围内有响应;诱导裂缝带的波形在低频情况下易被断层核部影响,在高频情况下分辨率变高、干涉效应减弱,据此可以分辨诱导裂缝带。②断层核部振幅弱,在地震频带范围内相干性较差;诱导裂缝带振幅较弱、高频相干性较差;原状地层带相干性好、振幅较强。③利用低频与高频相干的差异区和瞬时振幅属性值可区分断层核部与诱导裂缝带;利用曲率和高频相干属性可识别断层破碎带范围。  相似文献   

19.
单孔洞缝模型超声波实验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琼  贺振华  黄德济  曹均 《石油物探》2007,46(1):100-104
对储层(特别是碳酸岩储层)中大量发育的孔洞缝,提出了孔洞缝储层研究的物理模型模拟方法。根据物理模型相似性原则从缝洞系统中抽取制作了单孔洞缝物理模型,目的是探讨在缝洞系统中单个缝洞的大小、形状与地震属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孔洞缝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室内超声波实验,观测不同缝、洞密度物理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分析了缝、洞密度的变化及孔洞的尺寸、形状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重点讨论了裂缝、孔洞密度与纵波属性的关系。实验表明,在受孔洞缝密度影响的地震波属性参数中,地震波振幅、主频率、品质因子Q的变化幅度普遍比速度高2个数量级,说明地震波的动力学参数比运动学参数对孔洞缝密度的变化更为敏感。这为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参数来检测地下岩层中孔洞缝的分布和发育带提供了实验依据。模型孔洞尺寸大小最大相差42倍,但地震波各属性参数在相同数量级中变化,同时体积相同形状不同的洞对地震波各属性参数的影响不明显,说明地震波各属性参数对孔洞缝密度敏感,而对孔洞缝的实际尺寸大小及形状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目的层埋藏深度大、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等特点,进行了基于目标的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以及激发和接收等参数的论证和优选,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S48井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开发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